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中颅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科自 1 996年起手术治疗三叉神经鞘瘤 1 3例 ,其中采用中颅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1 0例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4例。年龄 1 0~ 5 8岁 ,平均 40 7岁。2 .临床表现 :面部感觉减退 6例 ,咀嚼肌活动障碍及萎缩 3例 ,面部疼痛 2例 ,头痛 2例。病程 3个月至 4年 ,平均 2 1年。3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经增强前后CT扫描 ,其中 6例同时行MRI检查。肿瘤起源于眼神经 1例 ,起源于半月神经节、瘤体位于中颅窝 3例 ,肿瘤累及中、后颅窝 (哑铃型 ) 5例 ,广泛筛窦、蝶窦、中颅底及岩尖的复发性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经岩骨窗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科2007 - 2010年应用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经岩骨窗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21例.术前CT及MRI评估位于中、后颅窝肿瘤大小及岩骨侵蚀程度,分为三种类型:Mp型12例,MP型7例及mP型2例.结果 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新的暂时性脑神经麻痹4例,1例脑脊液漏,经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愈.随访18例,时间6个月-3年(平均22.4个月),2例次全切除肿瘤复发,均位于后颅窝,经乙状窦后入路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经岩骨窗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肿瘤明显侵蚀破坏岩骨者.然而,如果后颅窝肿瘤部分过大时,该入路显露不足,难以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利用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对中颅窝型、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2例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对术中解剖、手术技巧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经病理学检查均为神经鞘瘤。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结论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能安全切除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1例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90~98年)11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的疗效。结果 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短期内多能恢复。结论 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11例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90~98年)11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的疗效。结果 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短期内多能恢复。结论 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颅底颞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82.1%),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前22例面部麻木、感觉减退患者中,术后16例(72.7%)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术前20例颅神经麻痹者中,术后16例(80%)获得不同程度好转。术前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锥体束征、小脑征及面部疼痛者术后均获得缓解。12例患者获得5个月∽7年的随访,5例未全切除患者中复发2例。结论颅底颞下-天幕入路具有路径短,暴露充分,创伤小,易于达到一期全切等优点,适合于绝大多数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获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2例和大部切除1例。出院时好转27例,加重1例。结论 三叉神经鞘瘤可分成为:(1)颅中窝型;(2)颅后窝型;(3)颅中后窝型;(4)颅外型;(5)颅中窝颅内外沟通型;(6)颅中后窝颅内外沟通型。颅中窝型肿瘤宜取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颅后窝型肿瘤宜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颅中后窝型肿瘤宜取颞底经天幕入路。颅中窝颅内外沟通瘤宜取颞下硬脑膜外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及肿瘤的分型和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5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分型、手术入路及预后.结果 面部感觉减退或异常和头痛头晕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平均病程29.3个月,术前KPS评分平均79.70±8.10.颅眶型7例,海绵窦型48例,颞下窝型19例,后颅窝型11例,岩尖骑跨型71例.全切除145例(92.9%)、近全切除1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到131例患者(84.0%),平均随访35.5个月,124例正常生活(94.7%).结论 根据肿瘤的分型及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腩神经的功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1 三叉神经鞘瘤(trigeminal neurinoma,TN) TN约占颅内肿瘤的0.07%~0.28%,占颅内神经鞘瘤的0.8%~8%左右。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甚少。按肿瘤的部位分为:颅中窝型,肿瘤源于三叉神经节,主要位于幕上,硬膜外生长;颅后窝型,肿瘤起于感觉根,位于幕下,硬膜内生长;哑铃型,源于三叉神经节或神经根的末梢段,位于颅中、后窝,呈哑铃状。颅内外沟通型,肿瘤源于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后颅窝哑铃形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7 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7例中后颅窝哑铃形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采用Kawase入路19例,乙状窦前入路1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33例,4分3例,3分1例。26例(Kawase入路13例,乙状窦前入路13例)随访3~60个月,平均14个月;GOS评分5分24例,4分2例;颅脑MRI及CT复查,全切肿瘤无复发,未全切肿瘤无增大。结论 灵活选择乙状窦前入路及Kawase入路切除中后哑铃形型三叉神经鞘瘤,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颅中底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1月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7例颅中底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1例,胆脂瘤1例,脊索瘤1例。术后3 d复查颅脑MRI增强检查显示,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无干眼、眼球运动障碍、面瘫、面部疼痛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颈内动脉损伤、脑梗死、偏瘫、失语、脑脊液漏及再出血。术后随访半年,肿瘤全切除6例无复发,次全切除1例无进展。结论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中颅底肿瘤,肿瘤切除彻底,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研究中颅窝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国人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操作.磨除岩尖骨质,暴露并保留内听道(IAC)、耳蜗(Coch)、颈内动脉(ICA).观察并总结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 (1)弓状隆起(AE)依气化程度不同,可分为3类:平坦型、梯田型和砾石型.前2型AE与上半规管(SSC)的关系容易确定;(2)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所涉及的中颅窝解剖结构均位于以"三叉神经节"和"膝状神经节"为中心的两个扇形结构中."前扇"由三叉神经及三叉神经节组成,"后扇"由岩浅大神经(GSPN)、AE、IAC构成.ICA及Coch位于"后扇"内.两个扇形由GSPN相联系;(3)IAC位于"后扇"内,GSPN与AE的夹角为122.7°±7.6°(108.1°~137.5°),GSPN与IAC前壁的夹角为46.6°±4.9°(35.0°~55.2°).Coch位于GSPN与IAC前壁的夹角内.结论 两个扇形可以将颞下经岩前入路相关的中颅底解剖结构加以概括,简单直观,便于理解与记忆;磨除岩尖时,IAC的保护选择IAC前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们经眶上锁孔入路锁孔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4例(锁孔组);同期采用传统额下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5例(传统组)。结果 锁孔组与传统组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术中输血率、肿瘤全切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锁孔组手术时间(指切皮开始到缝合皮肤结束为止)、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较传统组明显减少(P<0.01)。锁孔组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传统组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1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两组均无死亡病人。结论 与传统额下入路手术相比,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效果满意,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和颅后窝探查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情况,其中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射频治疗组)治疗60例,颅后窝探查手术(颅后窝手术组)治疗66例.结果 射频治疗组术后有效率91.7%,颅后窝手术组为86.4%o颅后窝手术组三叉神经第1支病变病人术后7d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射频治疗组(P = 0.033),但两组疼痛缓解度无明显差别;对于三叉神经第2、3支病变的病人,术后7d两组疼痛缓解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8个月,射频治疗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复发4例;颅后窝手术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未见复发.结论 颅后窝探查手术是治疗由三叉神经第1支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的良好方法;对于由三叉神经第2、3支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和颅后窝探查手术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5.
A 46‐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headache and right hemiparesis. MRI demonstrated a mass in the left middle fossa. Tot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A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umor specimen show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 chordoid meningioma showing an epithelial‐like palisade arrangement was observed. An anaplastic short spindle cell tumor exhibiting a fascicular pattern was considered to be a rhabdomyosarcoma. After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 the tumor was well controlled without any neurological deficit for 20 months. When subsequent recurrences were observed,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by surgery,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and chemotherapy. Thirty‐two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treatment, the patient died due to intracranial dissemination and an autopsy was performed. Th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current and autopsy specimens showed a prominent sarcoma component. This case appears to be the first reported intracranial tumor diagnosed as a dedifferentiated chordoid meningioma with rhabdomyosarcomatous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48例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19例,垂体腺瘤10例,颅咽管瘤14例。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36例,次全切除 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可较好暴露并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颅底脑膜瘤手术的最佳入路及其适用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至2005年我们应用单侧或双侧额部入路、改良翼点入路所切除的31例前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翼点入路手术的16例脑膜瘤中15例达到全切除,而经单侧或双侧额部入路的15例中只有9例达到全切除,并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颅后窝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1例颅中窝型和7例哑铃型则在Brainlab神经导航下采用改良Dolenc入路切除.结果本组均获得全切除.出院时Karnofsky评分100分6例,90分4例.平均随访3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三叉神经鞘瘤行显微手术切除疗效好.神经导航对选择损伤最小的入路和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