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学生成人依恋及与中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关系问卷(RQ)中文版,按照方便取样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65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4种依恋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36.9%、23.5%、22.8%、16.8%;高中生的安全型、倾注型人数比例(66.1%)明显高于初中生(52.9%),而初中生的轻视型、害怕型依恋类型人数比例(47.2%)明显高于高中生(33.9%);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依恋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成人依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初、高中男生的回避得分分别为(3.54±0.75)、(3.54±0.69)分,均明显高于女生的(3.35±0.81)、(3.00±0.85)分;中学生社会适应内容特质、预测控制、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各维度得分,安全型、轻视型依恋中学生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倾注型和害怕型依恋中学生;焦虑和回避得分和中学生社会适应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28~-0.250).结论 中学生的成人依恋安全型依恋人数比例最高,成人依恋和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研究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赣州市506名初中生,使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别在心理虐待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76,P0.05),是否担任班干部在父亲依恋(t=1.390,P0.05)和学校归属感(t=1.052,P0.01)变量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父亲依恋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86,P0.01)。心理虐待和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学校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呈正相关。依恋、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对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学校归属感、依恋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所假设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3.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相似文献   

4.
许学华 《中国校医》2014,28(11):826-827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及特点。方法整群选取山西某中学农村留守儿童156名及非留守儿童25名,年龄在12~14岁之间,采用张杉杉的初中生依恋问卷进行测查。结果留守儿童除了在朋友依恋上与普通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母亲、父亲、照顾者依恋上其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P<0.05);留守儿童在母亲、父亲、朋友和照顾者依恋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及与父母联系频率方面的显著差异;在年级变量上,初中一年级比初中二年级留守儿童更多对朋友依恋(P<0.05)。在4类依恋对象上,留守儿童更多的依恋母亲、朋友和其照顾者,其依恋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的依恋得分(P=0.000)。结论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不如非留守儿童。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相对于初中二年级儿童更多对朋友依恋。留守儿童更多依恋母亲,朋友和照顾者,较少依恋父亲。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学生故意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形式的亲子依恋对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 分层整群选取我国4省市14 221名在校城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亲子依恋程度间自我伤害行为检出率的差异;以Spearman相关分析亲子依恋各维度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亲子依恋对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故意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24.9%,偶发自伤检出率为8.5%,反复自伤检出率为16.4%。男生自伤行为和反复自伤行为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子依恋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性别、年级、户口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亲密的朋友数量个数等指标的影响较小。高母子信任水平和高父/母子沟通水平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而高父/母子疏离程度会增加自伤行为发生的风险。结论 亲子依恋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了解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征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为中学生NSSI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共3所中学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渥太华自伤量表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33.7%,其中初中生NSSI检出率(33.8%)接近高中生(3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7,P=0.940);男生NSSI检出率(31.2%)低于女生(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835,P<0.01).在与父母的亲缘关系上,中学生NSSI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养父母、继父母、没有父母、亲生父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亲子依恋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在控制人口学特征后,父/母子信任和沟通减少NSSI的发生风险(OR<1),而父/母子疏离增加NSSI的发生风险(OR>1),且疏离程度越高,风险越大(P值均<0.05).结论 亲子依恋是中学生NSSI的影响因素,积极改善亲子依恋质量对NSSI的防控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儿童早期母婴依恋不仅仅是一种生存适应,还与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育息息相关。安全型依恋模式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行为和认知功能发育,并增强儿童乃至成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家庭稳定性;不安全型依恋可能降低儿童学习的效能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依恋对儿童终身的认知和社会行为影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正在被揭示,为人们将其研究转化为育儿行为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探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农村儿童自尊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河南省7所和四川省3所农村小学共1 009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采用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量表,9个月随访完成自尊量表.结果 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和基线自尊水平后,基线同伴依恋(β=0.14)和基线孤独感(β=-0.13)预测9个月随访的自尊水平,基线孤独感和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8)(P值均<0.01);基线孤独感低时,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有更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低孤独感提高了同伴依恋对自尊的积极作用.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提升农村儿童自尊水平的工作中不仅要改善儿童的同伴依恋,而且要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城区2~6岁儿童依恋类型及与气质的关系,探讨儿童气质特征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203名2~6岁儿童分别采用"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attachment Q-set,AQS)和幼儿、儿童气质问卷(CTTS、CPTS)进行依恋类型和气质测评,并调查儿童家庭养育情况。【结果】安全型依恋占54.7%,不安全型占45.3%;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者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依恋水平有13.8%受气质情绪维度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节律性低、情绪本质消极、代养人为祖辈、教养态度不一致,儿童依恋更倾向于不安全型。对依恋类型影响贡献大小依次是情绪本质、带养人是否为母亲、节律性和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结论】调查儿童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儿童气质影响家庭中的亲子依恋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路径,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4所中学2 626名中学生,采用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亲子依恋和外显自尊得分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攻击行为得分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结论改善亲子关系、降低中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提高自尊水平,可以预防和减轻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敏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2-13,16
目的了解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提供相关依据。方法运用“学校生活满意度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淮北市82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和196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校满意度的同伴、教师和学业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3.02,2.97,P值均〈0.01)。在学校环境因子、家庭亲密度因子、家庭适应性因子、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因子等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各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学校环境因子、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因子上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家庭背景的留守儿童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的女生、初二年级学生及城镇家庭学生的生活质量更低。  相似文献   

12.
依恋的形成对儿童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以依恋的概念及其类型为起点,分析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的理论背景,从照料者与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关系、成人依恋模式与其子女依恋模式的关系、"将心比心"对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的解释、干预研究4个方面对儿童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研究的新近成果进行介绍与归纳。  相似文献   

13.
探讨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活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廊坊市1 372名农村中学生(留守600名,非留守772名)健康生活方式现状进行研究.结果 留守男生和女生在健康生活方式“较差”等级上的比例分别为24.45%和25.16%,非留守中学生分别为20.15%和22.63%;而留守男生和女生在健康生活方式“优秀”等级上的比例分别为10.54%和9.80%,非留守中学生分别为13.77%和11.80%.留守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6个维度得分在2.77~3.46分之间,非留守中学生在2.82~ 3.69分之间,均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健康教育4个维度平均得分留守中学生在3.07 ~ 3.65分之间,非留守中学生在3.02~3.70分之间,对学校健康教育整体的满意程度较高.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程度较深或较强的家庭因素依次是监护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母亲文化程度(β值分别为0.397,0.263和0.203);学校因素依次是健康教育活动、校园健康文化和健康教育制度(β值分别为0.448,0.364和0.306).结论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主要表现在营养行为、身体运动、健康责任和自我实现4个维度.家庭和学校因素影响作用明显,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珊珊  张野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0):1517-1520
探讨角色依恋与网游成瘾之间压力生活事件和网游动机的中介作用,为防范中学生网游成瘾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9-12月,运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河南省8所中学1 869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游戏角色依恋问卷(Internet Gaming Role Attachment Scale,IGRA)、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卷(Adolescent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Scale,AIGA)、压力生活事件问卷以及网络游戏动机问卷(Adolescent Internet Gaming Interition Scale,AIGI)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网游成瘾的检出率为5.00%,其中男生检出率为6.07%,女生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P<0.01).角色依恋、压力生活事件、网游动机与网游成瘾之间两两呈正相关(r=0.34~0.58,P值均<0.01).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压力生活事件和网游动机在角色依恋与网游成瘾之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31%.结论 压力生活事件和网游动机可能通过角色依恋影响网游成瘾的发生.帮助中学生正确对待压力生活事件和降低网游动机,可防范网游成瘾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了解满族中学生忽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满族聚居区学生受忽视现状和促进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1 052名12~ 17岁满族中学生,采用“中国城市12~ 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中拟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17岁满族中学生总忽视度为(49.4±8.2),高于全国水平(48.0±9.1).不同年级的满族中学生忽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间关系、家庭收入、与母亲关系、是否住校、家庭类型、是否有单独房间、母亲职业、年级、父母工作地点是否变动对中学生忽视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满族聚居区12~17岁中学生受忽视现况高于全国.学校、社会各界应加强关注,构建适合儿童主要照顾者(家长)实施、操作性强的预防干预模式,改善儿童成长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分类特点以及不同适应类别中学生在人口学变量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为开展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使用学校适应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西南地区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重庆市江北中学、重庆市南华中学1 163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可以分为适应良好组(30.1%)、一般适应组(30.7%)、适应不良组(39.3%)3个潜在类别.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在适应良好组(OR=1.21)和一般适应组(OR=1.16)所占比例更大,女性在适应不良组所占比例更大;以高二年级为参照水平,随年级的增长,OR值逐步降低,即较低年级中学生更多表现为适应良好组和一般适应组,高年级中学生更多表现为适应不良组.一般适应组的生活满意度得分低于适应良好组和适应不良组(F=106.86,P=0.00),且适应良好组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适应不良组(P<0.05).结论 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潜在类别均有明显的特征.应高度关注适应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和高年级中学生的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贵州北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抚育现状,为留守儿童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定性研究中的焦点团体访谈和个人深度访谈法,了解4个典型留守家庭中儿童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常见疾病、发展期望等方面的现状.结果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无明显落后,常见疾病发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儿童表现出和父母之间依恋关系不强、言语交流差、学业成绩差等现象,其未来发展困难较大.结论 “留守”对儿童健康和抚育有一定不利影响.应充分利用儿童发展环境中的有利资源,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分层随机整群抽取5所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共调查1 026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15名、留守儿童611名(包括母亲单方打工者27名、父亲单方打工者245名和父母均打工者339名).问卷内容包括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量表.结果 母亲依恋及其维度和父亲信赖维度得分均为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而父母单方打工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分析显示,母亲联系频率、母亲探望频率、父亲探望频率、犯错误时父亲态度、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亲子依恋有关;其中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与父母依恋及其维度均呈正相关,而家庭经济状况仅与父亲亲近程度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均打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较低.改善养育状况,如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探望频率等有助于促进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探讨初中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为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2017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广西4个地级市的7所中学选取初一至初三流动儿童827名,采用流动儿童身份认同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与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较好,学校适应得分在性别、独生子女、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学校适应水平高于男生,非独生初中流动学生学校适应水平高于独生儿童,初二年级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整体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适应两两均呈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在初中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与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6,95%CI=0.09~0.24,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7%.结论 初中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与学校适应呈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128名1~2岁幼儿依恋特征及母亲敏感性、气质等基本因素对其影响作用。 【方法】 采用陌生情境试验和现场观察对儿童依恋状况和儿童母亲敏感性进行测评,并由母亲填写家庭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幼儿气质问卷。 【结果】 128名幼儿中,安全型依恋99人(77.3%),回避型24人(18.8%),抗拒型5人(3.9%),未发现混乱型。不同依恋类型儿童母亲的敏感性得分差异显著;趋避性、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等气质维度与儿童某些依恋行为呈现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 济南市城区幼儿依恋安全型比例较高;母亲敏感性是影响儿童依恋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气质对依恋类型不产生直接影响,但某些气质维度影响儿童特定情景下的依恋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