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10(IL-10)通过抗原提呈细胞(APC)抑制T_(H1)(1型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可直接地促进T细胞和肥大细胞株增殖。所以IL-10是对淋巴细胞、骨髓细胞具有多样性作用的细胞因子。一、IL-10的生物活性 1.抑制γ干扰素(IFN-γ)产生的活性小鼠传代培养的T细胞株按产生淋巴因子的种类不同可分为二类,即产生IL-2、IFN-γ等的T_(H1)和产生IL-4、IL-5等的T_(H2)细胞。按各自产生的一组淋巴因子作用不同,T_(H1)细胞同细胞免疫、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有密切关系;而T_(H2)细胞同体液免疫,特别是IgE产生密切相关。众所周知,DTH和抗体产生往往是相反的过程。因此,T_(H1)与T_(H2)细胞之间也有互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使T 细胞选择性增殖的因子(T 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对这种因子正在进行研究。将其遗传基因进行克隆培养,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将更加明确。其作用除使T 细胞增殖外,还涉及到天然NK 细胞、杀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γ—干扰素的诱导及B 细胞的进一步增殖等许多方面。IL—2与其它肽类激素表现形式相同。在细胞表面存在特异性结合的IL—2受体,由于内山等制作出抗Tac 单克隆抗体,才认识了这种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IL—2与这种受体结合才  相似文献   

3.
T 细胞在特异或非特异性刺激下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的同时,在细胞膜的表面出现膜型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所产生的 IL2以膜型 IL2R 为媒介,使 T 细胞增殖。膜型 IL2R 可部分释放到血液中。测定血中可溶型 IL2R 可反映活体内 IL2产生的情况。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在试管内 T 细胞产生 IL2的功能亢进,对细胞障碍性 T 细胞起促进作用。本文报告检测血中可溶型 IL2R 的结果。对象及方法:正常人(NC)10例,无症状携带者(ASC)7例,慢性乙型非活动性肝炎(CIH)18例,慢性  相似文献   

4.
各种淋巴因子的分离及为其编码的基因的解析已有进展,在γ干扰素(γ—INF)、白细胞间素2(IL—2)之后,小鼠白细胞间素1、2、3(INF—1、2、3),集落刺激因子(GM—CSF),人白细胞间素1(IL—1),淋巴毒素(LT),肿瘤坏死因子(TNF)也相继阐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进展,表现在可更详细地探讨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疾病本质。有报告认为,对常见可变型免疫缺陷病出现的IL—2产生和B 细胞分化因子(BCDF)产生的离解可进行更恰当的治疗。对伴有腺苷脱氨基酶(ADA)缺乏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相似文献   

5.
LAK疗法是一种过继性免疫疗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是将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因子白介素-2(IL-2)诱导,再经体外培养诱导为非特异性杀伤细胞。然后,将这种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回输给患者的方法。Rosenberg等(1985年末)首次报道用本法治疗用其他疗法无效的晚期癌症25例,肿瘤缩小者11例,消失者1例,从而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作者用本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有效者9例。方法是取静脉血,分离出10~9~10~(10)个淋巴细胞,与重组白介  相似文献   

6.
输入 LAK 细胞的被动免疫疗法即 LAK 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是1984年由美国 NCI(国立癌研究所)的Rosenberg 等建立的。以后在欧洲和日本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一、IL—2·LAK 疗法的现状Rosenberg 等使用的方案是将 IL-2(分次、大剂量)全身给药后,用细胞分离器收集淋巴细胞(一次5×10~9~5×10~(10)个),将此细胞和 IL-2(1500U/ml)  相似文献   

7.
日本札幌医大第四内科的漆崎教授和高俊裕讲师利用癌患者本身的淋巴细胞与T 细胞增殖因子IL—2,在特殊的试管装置内,成功地培养出一种对癌细胞有抑制和吞噬功能的抗癌细胞LAK。漆崎指出,原来把IL—2因子单独注入癌患者体内,但由于IL—2因子在体内滞留时间很短,影响疗效。而用患者本身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抗癌细胞(LAK)再注入癌患者体内,使癌治疗又取得重大突破,临床试用结果表明,患者每周注入1~2次,3~  相似文献   

8.
陆士中 《日本医学介绍》1989,10(11):521-522
LAK疗法是一种过继性免疫疗法(adoptiveiummnotherapy)。是将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再经体外培养诱导为非特异性杀伤细胞,然后将这种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回输给患者的方法。Rosenberg等(1985年末)首次报道用本法治疗其他疗法无效的晚期癌症25例,肿瘤缩小者11例,消失者1例。自此之后,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工作,兹总结如下。首先必须确定LAK疗法是否适用于肝癌病人,于是测定了肝癌病人的LAK细胞活性,结果表明,大多数肝细胞癌(HCC)病例中NK和LAK两类细胞的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特别是晚期HCC病例,均显著低下。于是进一步研究了HCC病人LAK活性低下的原因。目前得出下列几点:(1)IL-2不足。HCC病人血清IL-2活性低于健康人,尤其是>5cm的H  相似文献   

9.
已知淋巴细胞与白细胞介素(IL-2)一起培养1~2周,可诱导出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从癌症患者采取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将诱导的LAK 细胞再回输给患者,可使病灶缩小,此种方法被称为LAK 疗法。LAK 疗法与输血医学关系密切。输血中通过血液成分的采取技术,使采取大量淋巴细胞变得容易。并且,LAK 疗法与自家骨髓移植和自家输血的概念亦相近,如果没有采取淋巴细胞的技术和输血知识,就不能可靠地实施本疗法,为使其常规化和迅速发展,下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淋巴因子(lymphokine)是经抗原或有丝分裂抗原如PHA等刺激过的淋巴细胞所产生的可溶性蛋白性物质,可呈现各种生物活性,可能对炎症形成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等起重要作用。已往都是从淋巴因子主要是参与延迟型变态反应的观点进行研究的。最近发现在纤维化、骨吸收和肝内胆汁郁积等病理变化方面,也有淋巴因子参与。1.参与纤维化的淋巴因子慢性炎症性疾病时,和肝硬化或间质性肾炎时所  相似文献   

11.
据京都新闻6月19日报道,B淋巴细胞具有与侵入机体内的细菌抗原等斗争并产生抗体的重要作用。阪大医学部岸本忠三教授、冈田全司博士等研究组,从人的白细胞初步成功地提取了B细胞增殖并使之成熟的物质。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细胞活素等各种物质,调节免疫机制,淋巴细胞活素使B细胞增殖和成熟,在几年前就推想其存在,但未能由淋巴细胞提取出来。岸本教授等用健康人的T细胞和只具有增殖能力的癌化的人T细胞融合,产生许多杂种细胞。这些杂种细胞在癌化的T细胞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活素。培养杂种细胞,把含有淋巴细胞活素的上清液,撒在人的B细胞上,发现两种淋巴细胞活素,并提取成功。一种细胞活素可使细胞增殖,另一种使B细胞成熟。该教授把这两种淋巴细胞活素,分别称为B细胞增殖因子(BCGF)和B细胞成熟因子(BCDF)。将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对人淋巴细胞给予各种刺激时可以诱发针对培养株化细胞和新鲜肿瘤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活性。也有人以NK 细胞、异常杀伤细胞、淋巴因子致活的杀伤细胞(LAK)等各种名称进行报告的。在这些细胞各有异同的同时,其与NK 细胞、特异的细胞损伤性T 细胞(CTL)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论。由原来无NK 细胞的胸腺细胞来诱导这种杀伤细胞的情况来看,不考虑NK 细胞的影响,而探讨其来源和诱导机制是有意义的。作者曾发表将人胸腺细胞以PHA 或IL_(-2)进行刺激,诱导对K_(562)的杀伤活性,在其活性诱导时,推测IL_(-2)是属于本质性的,使用的IL_(-2)混有外源凝集素、干扰素等,但未能予以肯定。这次应用重组体LI_(-2)(rIL_(-2)、重组体IFN_-r 对于诱导人胸腺细胞的杀伤活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将淋巴细胞与IL-2一起培育,可使具抑制自身及同种癌细胞活性(杀伤活性)的细胞团得到增殖,这种被诱导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1984年,Rosen(?)erg等首次应用LAK细胞治疗癌症。他将从癌症患者获取的淋巴细胞与IL-2混合培养1~2周后,再重输给患者,使其破坏癌细胞。这种疗法称为继承性免疫疗法或简称为LAK疗法。目前,这一疗法作为癌症的免疫疗法,在世界上已受到普遍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也已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临床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4.
树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内最强有力的抗原呈递细胞,是唯一能刺激幼稚T细胞的细胞。Liu(2001)将DC系统分为髓细胞系[myeloid (m) DC]和淋巴细胞系[lymphoid (l) DC]2个亚类。m—DC接受脂多糖(LPS)和CIM0配体(CIMOL)刺激可生成IL—12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介素-1(IL-1)是巨噬细胞产生的,分子量为12000~18000的糖蛋白,对T细胞的活化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内源性致热源引起中枢性发热。IL—1作用于肝细胞,可诱导血清淀粉样蛋白、纤维蛋白、C反应蛋白(CRP)等急性炎症性蛋白的产生,同时,来自骨髓的中性白细胞增高及其活性亢进而加重炎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有名的Mille 的小鼠胸腺摘除实验,证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一部分来源于胸腺之后,至今已经30年。以后用偶然发现的先天性无胸腺的裸鼠进行的研究,弄清了裸鼠确实丧失了主要的免疫功能(由T 细胞担当的)。1980年以来,裸鼠已可较长时间饲养,并且用流式细胞计数器等技术可进行微量细胞成分的分析;但伴随这种裸鼠鼠龄的增加,T 细胞也以不可忽视的比例在体内产生。随着T 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发现和鉴定,T 细胞的基本定义已变为“有TCR 表达的淋巴细胞”。在包括作者在内的几个研究室,在一定条件下,从适当的造血系统前体细胞已证明在体外能发生TCR 基因的重排和自身表达。但在很多方面不能将  相似文献   

17.
Th1/Th2与趋化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女型 CD4 T细胞受特异性抗原刺激 ,分化为 Th 1和 Th 2细胞。Th 1产生 IFNγ,诱导产生细胞免疫。 Th 2产生 IL -4、IL -5 ,诱导产生过敏反应。这两个亚群之向末梢组织的浸润有特异性 ,Th 1浸润于类风湿滑膜中等 ,Th 2则选择性地浸润于特应性皮炎部位 ,但其机制不明。1998年 Sallusto等发现 ,CCR3除表达于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外 ,也表达于 Th 2细胞。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 ,外周血中的 IL-4细胞几乎都表达 CCR 3 ,所以认为 CCR 3为 Th 2细胞的标志。作者们发现 CCR4选择性表达于Th 2细胞 ,还发现 TARC和 MDC对 Th 2细胞…  相似文献   

18.
具有 T细胞受体与 NK受体且显示 T细胞与 NK细胞两方面性质的淋巴细胞称为 NKT细胞 ,具有肿瘤排斥、调节 Ig E产生、清除自身反应性 T细胞等作用。T细胞是具有 T细胞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NK细胞通过 NK受体与靶细胞上的糖蛋白结合而具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既有 T细胞抗原受体 ,又有 NK受体 ,即 NKT细胞 ,多存在于骨髓、肝脏 ,部分存在于胸腺。NKT细胞的 T细胞抗原受体具有独特的性质。虽也属于 αβ型 T细胞受体 ,但似乎只与特定的抗原反应。T细胞抗原受体的 α链 ,是由特定基因编码 ,小鼠为Vx14、人为 Vx2 4。另外 ,一般的 T…  相似文献   

19.
对象和方法1.对象检测对象是8例经组织学方法诊断为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HBeAg)患者,对照组是抗一HBe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抗-HBe)患者8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8例、HBsAg 阴性和抗—HBs 均阴性的肝功能正常者30例。2.方法(1)给予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把500U(15μg)rIL-2溶解到250ml 5%的葡萄糖液中,对CH—HBeAg 患者连续7天静脉点滴,约60分钟内点滴完。(2)HBV 相关标记的测定HBsAg、抗—HBS、HBeAg、抗—HBe 用EIA 法测定,DNA 聚合酶(DNA—P)用Kaplan 法测定。(3)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使用OKT3、OKT4、OKT8、OKIal(正常诊断)、Leu7、IL-2R(Becton Dickinson)抗体,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测定淋巴细胞亚群。(4)HBsAg 特异细胞毒性T 细胞活性测定把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960作培养液使  相似文献   

20.
作者参加国立癌中心有关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 ATL)或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 ATLL)的研究会(1980.6.5),听取了关于日本ATL新近的研究,对其尚未解决的病因发生很大兴趣。ATL最初由高月清等描述(1977),日本发病率高,主要分布于日本西南地区,是一种恶性疾病。由于具有白血性淋巴瘤的性质故又称为ATLL。其特点有:(1) 成年期发病;(2) 属急速进展的急性或慢性白血病;(3) 现时抗白血病药物治疗无效;(4) 周围血象中出现具有核变形和T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