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心寄窍于耳”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指心可统领耳窍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突发性聋属于中医“暴聋”范畴,中医多从肝肾论治本病,对从心论治本病关注度不足。现以“心寄窍于耳”理论为基点,分析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与突发性聋的病因病机的联系,即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导致的瘀血阻窍是突发性聋发病的关键环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是影响突发性聋发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针刺治疗可通过循经取穴、近部取穴以畅通血脉,恢复“心主血脉”之功,通过循经取穴以调心神,头部取穴以调脑神,辨证选穴以调五脏神,恢复“心主神志”之能,心之生理功能复常,从而听觉功能亦可恢复。  相似文献   

2.
心开窍理论是五脏开窍理论的重要内容,“心在窍为舌”的观点倍受争议。对“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耳”、“心使窍于目”诸说梳理分析,从理论价值、临床意义及五行学说的介入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对心开窍理论的主流观点应予以认同,对其他观点亦不能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耳聋指原因不明的突然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近年疾病发生有逐渐年轻化趋势。基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心寄窍于耳”理论,从心主血脉以使耳听、心主藏神以助耳聪、心与耳经络联系、心与耳生理特性阐述心与突发性耳聋的联系。文章将突发性耳聋病机分为心气血虚、心神失养、心火上炎、心血瘀阻四方面,深入探讨从心论治突发性耳聋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因心血管疾病是突发性耳聋易感因素之一,可引起内耳血管痉挛、受压,内耳缺血、缺氧,毛细胞及听觉神经损伤,故积极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可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现代医学临床应用心寄窍于耳理论治疗耳聋,多集中于局部针灸、循经取穴及中药方面。文章探讨从心治疗突发性耳聋以期进一步为临床从心辨证论治突发性耳聋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心开窍于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钦 《中医药通报》2006,5(4):16-18, 25
本文通过文献复习,结合个人观点及临床实践,就心与耳窍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就耳窍与心、肾的关系提出新的见解,提出“心主舌,开窍于耳;肾主耳,开窍于二阴”的心肾与五官九窍的主、开窍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医典籍言"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纵观<内经>谈及心肾开窍时,未见此说,只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主耳……在窍为耳."'耳者,肾之官也.""心主舌,开窍于耳."唐·王冰注:"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素问·缪刺篇>:"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相似文献   

6.
“肾开窍于耳”与“心寄窍于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东垣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提出"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另一方面,<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根据前人的论述,肾开窍于耳,心则寄窍于耳.那么,心肾各自与耳的关系是什么,其关系应如何鉴别?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较完善的论述,常常让学医者感到困惑.本文从耳穴定位、功能形态、生理病理、临床报道四个方面阐述心肾寄窍于耳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为学医者阐明医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正> 耳为七窍之一,心、肾两脏皆开窍于耳,耳疾常与心肾两脏之病有关,然临床常主从肾论治,忽视心寄窍于耳病证之辨认,今试将心肾两脏相类似之病机作一甄别,或有助于提高诊治耳疾之疗效。  相似文献   

8.
张帆 《国医论坛》2016,(5):16-17
目的:对"心开窍于耳"理论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探究古今文献资料,从心与耳窍的生理、病理联系以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心开窍于耳"的理论是切合临床实际的,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发掘古籍中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临床验证,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拓宽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内经》中“心在窍为舌”、“开窍于耳”这一理论的探讨分析及作者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的体会,认为这是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实践形成的,它对于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不能轻意否定。  相似文献   

10.
耳鸣、耳聋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中医认为心藏神、心寄窍于耳、心气通于耳、心与耳在经络上关联密切;肝主疏泄,调畅耳窍气机,肝主藏血,耳受血而能听;耳为肾之窍、肾主髓藏精、肾为先天之本。通过中医理论来认识耳窍与心肝肾的功能关系,详细分析了心肝肾影响耳鸣耳聋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1.
心神主导脏腑机能活动,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经络为神气行使之道;心神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论"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背景,根植于中医传统藏象学说理论,是对人类复杂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具有着浓厚坚实的文化底蕴。"心主神明论"不仅阐述了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整合调控、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心身统一,一元化地阐述了人类复杂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可见"心主神明论"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迪  唐仕欢  卢朋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8-4296
中医"脑心同治"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尽管"脑心同治"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潜在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的阐释。为了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该研究基于数据科学的思想以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种疾病——脑中风和冠心病为例,对"脑心同治"机制进行深入挖掘。该研究从药物、靶标、通路、疾病多个角度出发,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采用文本挖掘、生物网络以及富集分析方法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间的潜在关联特征以及具有"同治"功能的药物特性,从而从多个水平揭示"脑心同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梳理"心主之脉"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心的概念由一而分为二的过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一词出自《灵枢·经脉》,但在早期简帛《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并未出现此条经脉。老官山出土的"十二脉"称此循行轨迹为"心主之脉",此脉原为治心系疾病之脉,后为了实现3条手阴经配上焦两个脏器,古人沿袭老官山"十二脉"心主系心、手少阴入心的记载,提出了心主脉"包络心系"与"心不受邪""邪在心之包络"的理论,故心配少阴,而穴取心主之脉理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心包"脏随之诞生,成为上焦第三脏,心主之脉亦易名为"手厥阴经"。  相似文献   

14.
罗桂青  李磊 《河南中医》2011,31(5):452-454
中医教材对"心主血脉"的解释是根据西医解剖和生理学的概念推导产生,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中医的"心"并不是一个单纯解剖学的形态器官,而是一个以整体性原则确定的功能概念,是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生理病理功能的综合概括."心"与"血"、"脉"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的应象关系,<内经>中并没有所谓血液由心产生,心气维持心的搏动,从...  相似文献   

15.
心主神志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从文献、临床试验研究、基础实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等角度综述了心与神志相关的研究成果,阐释"心主神志"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诠释了传统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心、脑功能的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变革“心主神明”说,确立“脑主神明”论的观点。指出:传统中医学虽以“心主神明”立论,但对脑与精神、感觉、知觉及生命健康的关系也有描述,与“脑主神明”的认识相按近;并从系统修正、审慎扬弃、理论建设、方法研究等四个方面分析,强调确立“脑主神明”论符合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拟强心方结合常规疗法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强心方。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效率为5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3%,显效率为2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中药强心方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对缓解心衰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明华  秦鉴  吴伟康 《中药材》2003,26(1):71-73
目的:观察四逆汤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辨证为阳虚或寒凝的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四逆汤治疗组(35例)和消心痛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在症状、ECG、心肌耗氧、心功能等方面的疗效。结果:四逆汤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症状、ECG、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硝酸甘油用量等方面与消心痛相似,但在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心功能方面,四逆汤较优。结论:四逆汤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是阳虚寒凝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利胆宁心汤治疗胆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胆心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消炎利胆片和复方丹参片治疗,治疗组38例给予利胆宁心汤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2.9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胆宁心汤治疗胆心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