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为对动脉瘤经国产钨弹簧圈栓塞后的病理变化进一步进行估价。方法 建立犬的动脉瘤模型18枚,以国产可控电解钨弹簧圈进行栓塞,栓塞后24h、2周、2月和6月行血管造影复查,并立即随机抽取动物处死,取动脉瘤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 动脉瘤模型完全闭塞13例,大部闭塞5例。2例在2周复查时发现残腔扩大行二次栓塞。病理检查发现栓塞后24h,动脉瘤内被弹簧圈及血栓所紧密填充。2周后动脉瘤颈部被新生的内皮组织所封闭。2个月后动脉瘤腔内的血栓完全机化,动脉瘤颈部被成熟的内皮细胞封闭,内皮细胞下为完整的结缔组织层和肉芽组织层。结论 应用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可诱发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和机化,以及动脉瘤颈部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生长。这些病理变化是动脉瘤治愈的病理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钨丝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前后30例病人血钨浓度以证实其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现象以及吸收与再通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应用钨丝弹簧圈栓塞的30例病人进行调查。动静脉畸形(AVM)1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6例,动静脉瘘(AVF)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2例,动脉瘤3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留取非抗凝血5ml并进行高速离心,取血清应用电感耦连等质子光谱仪(ICP-MS)经双盲法测定血钨浓度并进行自身配对统计学处理。对栓塞后的病人全部检查其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结果 栓塞后血钨浓度明显升高(P〈0.01)。虽然血钨浓度明显升高,但病人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异常。结论 钨丝弹簧圈栓塞后在体内存在溶解和吸收现象,但金属钨对人体并不产生毒性。弹簧圈吸收后,动脉瘤不会复发,但AVM肯定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7枚动脉瘤,其中28枚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完全栓塞30枚,次完全栓塞6枚,不完全栓塞1枚。2例Hunt—HessV级患者死亡;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经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未发生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1例采用2枚支架重叠置入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6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行瘤腔栓塞。结果17例置入支架20枚,其中1例栓塞后出现肢体轻度麻木无力,对症处理后恢复;7例夹层动脉瘤和1例梭形动脉瘤疏松填塞。随访6 ̄24个月。DSA复查,示8例动脉瘤消失,1例发现置入支架上段又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1枚及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消失。1例置入2枚支架者1年后MRA复查示动脉瘤缩小70%。1例栓塞后2个月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行TCD检查,发现支架段血管狭窄,服抗凝药继续观察;其余6例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2例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4枚和Enterprise 8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9例,3~4分2例,5分1例.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11例,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8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术后6~12个月复查示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术后12个月复查示瘤腔消失.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栓塞致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88例OSAs的临床资料。88例共109枚动脉瘤。无眼部症状的48例69枚小型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9枚,单纯弹簧圈栓塞20枚;无眼部症状的17例单发大型或巨大动脉瘤中,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13例,球囊联合支架辅助栓塞2例;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均为单发动脉瘤,小型动脉瘤12枚,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11枚),12例栓塞,1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栓塞治疗的98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示,致密栓塞87枚,瘤颈部分显影11枚。88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致密栓塞的47枚小型动脉瘤中,复发2枚(4.2%);17例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中,复发5例(29.4%)。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中,术后眼部症状改善13例(栓塞6例,夹闭7例),未见明显变化6例(栓塞3例,夹闭3例),加重4例(栓塞3例,夹闭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OSAs微创、安全、有效,但对改善视力障碍而言,夹闭术可能优于栓塞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 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 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08例(116枚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4.3±5.4)个月。结果 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均达到致密栓塞。栓塞后6个月,mRS评分0~2分,且无新发神经功能退化或出血死亡病例;DSA复查显示栓塞良好、动脉瘤稳定110枚(94.8%),有血栓栓塞(血管狭窄)并发症6枚(5.17%),且无神经功能缺陷症状,仅影像检查与术后即刻造影对比有狭窄,无再次出血、无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有着良好的中长期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性期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例43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Marx或GDC弹簧圈栓塞囊状动脉瘤28个,颅内支架或球囊导管重塑技术辅助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1个.水解弹簧圈栓塞不规则动脉瘤3个.双支架技术栓塞梭形动脉瘤1个。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36个,95%闭塞5个,90%闭塞2个。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复发、出血。结论根据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方法治疗,有利于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的致密栓塞程度,减少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共有动脉瘤22个,均应用支架辅助技术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其中采用支架前释放技术7例,支架后释放技术8例,支架半释放技术5例。结果支架释放均一次到位,成功率100%。动脉瘤致密栓塞16个,部分栓塞6个。术中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经动脉内溶栓后m管再通。16例术后3个月行CTA或MRA复查,动脉瘤无复发。12例术后6个月行DSA复查,9个动脉瘤致密栓塞者均无复发,3个部分栓塞者瘤颈残留部分已不显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提高动脉瘤腔栓塞密度,并发挥血流导向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总结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梭形等复杂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治疗41例44个颅内宽颈、梭形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结合弹簧圈完成栓塞40个动脉瘤(其中1例采用"Y"型双支架),动脉瘤100%栓塞23个,95%栓塞11个,90%栓塞5个,80%栓塞1个;4个微小动脉瘤单纯植入支架未填塞瘤体。死亡2例,1例死于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脑干出血,1例单纯放置支架术后13d死于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随访3~18个月无再出血及脑梗死,7例失访;24例26个动脉瘤术后3~18个月接受血管造影,与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相比,影像学无变化者14个,7个瘤颈残留者已不显影,1个100%栓塞者瘤颈少许显影,1个90%栓塞者瘤颈显影稍有增大;3个单纯放置支架未填塞动脉瘤腔的动脉瘤中2个不显影,1个体积有所缩小。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有较好的疗效,但应警惕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风险,特别对于未能有效填塞瘤腔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床颈内动脉突旁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04例(共112个)床突旁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栓塞后即时造影显示,83个动脉瘤(74.1%)完全闭塞,16个(14.3%)瘤颈残留,13个(11.6%)瘤体残留。93个(83%)动脉瘤获造影随访3个月~2年,88个(94.6%)动脉瘤显示稳定或完全闭塞,5个(5.4%)复发。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1.9%),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动眼神经麻痹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电解脱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瘤(PCoAA)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可能性。方法 从2001年4月起对连续6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PCoAA患者采用电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1例宽颈动脉瘤联合载瘤动脉的支架植入。女性5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61.8岁,动脉瘤最大径3~8.8mm,从症状出现到栓塞间时间为3~23d。结果 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完全栓塞4个、95%栓塞2个,另外完全栓塞1个伴发的未出现症状的对侧PCoAA。除1例患者留有轻微的瞳孔不等大外,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恢复时间从3~6周。平均随访16.7月,未见动脉瘤再通。结论弹簧圈栓寒PCoAA是可能有效地恢复PCo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特别是小型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l月至2012年12月应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弹簧圈微导管穿越支架网孔技术栓塞10例,支架平行释放技术栓塞6例。结果 16例患者支架均成功放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完全填塞8例,大部分填塞6例,部分填塞2例。16例病人术后随访3-15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显影,动脉瘤颈部与弹簧圈之间没有造影剂充盈;未发生支架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靠,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3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8个动脉瘤,其中57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81个宽颈动脉瘤中,74个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7个以支架覆盖瘤颈(1例为双支架套叠置放)。结果成功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131个,成功率为94.93%;弹簧圈和动脉瘤平均体积分别为(6.77±5.08)mm3和(9.71±4.43)mm3,平均弹簧圈栓塞容积比为(31.96±14.02)%。按Raymond分级方法,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19个(86.23%),瘤颈残留12个(8.70%),瘤腔残留7个(5.07%)。术中发生并发症16例(11.59%),其中出血性卒中11例,缺血性卒中5例。术后30d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1级,4例;2级,13例;3级,11例;4级,42例;5级,63例。5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7.11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微小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置入同侧A2段19例,对侧A2段16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27例,近全栓塞(90%~95%)6例,部分栓塞(<90%)2例。载瘤动脉保留完好。DSA随访6~12个月,3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2例动脉瘤瘤颈部部分显影,考虑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28例,4分3例,3分2例,2分2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致密栓塞度高,载瘤动脉保护良好,复发率低,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60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水解、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9例患者栓塞成功,1例因栓塞失败行手术夹闭。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Ⅳ-Ⅴ级55例,Ⅲ级3例,Ⅰ级(死亡)2例。58例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症状。55例行DSA或MRA检查,50例均未见动脉瘤再通,5例动脉瘤残腔未见增大。结论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前应对动脉瘤进行充分评估。选择适当的弹簧圈进行填塞,术中适时造影,了解动脉瘤填塞情况及载瘤动脉的循环情况可避免血栓形成、动脉瘤再破裂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近、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