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本文案例提醒广大输血工作者,输注血小板也能产生(非D)Rh抗体。方法回顾临床资料,结合血型血清学试验,对输血前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该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住院期间共输注了5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8U浓缩血小板,在首次输血小板相隔22d后,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并鉴定出抗-E和抗-c抗体。结论仅输注血小板也能产生(非D)Rh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患者Rh D抗原阴性患者在抢救时,输注与患者血型相同的Rh D阳性的血液。患者抗-D产生情况及效价水平。方法 Rh D抗原阴性患者输注Rh D抗原阳性血液后,5、10、20 d连续追踪3次,。使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剂卡检测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及效价[1]。结果 15例Rh D抗原阴性的患者输注同型Rh D抗原阳性红细胞后,共有4例患者血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1例女性患者5 d血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0 d后又有2例女性患者和1例男性患者血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5 d后阳性标本抗体效价为4,20 d后抗体效价结果为16,3例10 d抗体效价为4,20 d后效价为16。结论 Rh D阴性患者输注同型Rh D阳性血液后,机体被所缺失的抗原免疫刺激,产生免疫性抗-D。抗体产生的几率与抗体效价的增高和输注次数及抗原量的多少呈正相关系数上升[3]。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配型血小板输注、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便捷方法。方法对92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液病患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的检测,研究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关系及血小板抗体的性质,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病人建立档案,与血站固定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血小板配型实验,建立一个患者尽量与多个献血者配合相合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存档。对需要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给予相合的血小板。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7.2%,其中HLA抗体19阳性例,HLA和HPA同时阳性4例,KPA阳性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对1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共进行了35例次交叉配型血小极输注,CCI无效率分别为:配型前69.0%,配型后22.9%(x2=18.46,P<0.01)。结论在92例患者中,对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及时进行血小板配型并建立档案,加强医院与血站的信息沟通,可明显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 血小板表面不存在Rh抗原,但血小板浓缩物可能含有足够的红细胞引起抗D应答,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中必须要考虑D状态。先前已报道在免疫抑制病人中,D同种免疫频率高达19%。设计与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报告22例D—血液病病人接受了D+血小板输血的研究结果。血小板浓缩物是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输血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方法肿瘤患者2 022例,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1例,血小板抗体阴性1 841例,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既往输血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者有既往输血史比率(91.16%)、既往输注红细胞史比率(80.66%)、既往输注血小板史比率(60.22%)均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68.60%、60.46%、37.97%)(P0.05),既往输注血浆史比率(25.41%)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2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1.94, 95%CI:1.42~2.65,P0.05)、有既往输血史(OR=4.72, 95%CI:2.80~7.96,P0.001)、有既往输注红细胞史(OR=2.73,95%CI:1.87~3.99,P0.001)、有既往输注血小板史(OR=2.47,95%CI:1.81~3.38,P0.001)是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及既往输血、输注红细胞及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与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用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sPRA)对348名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HLA和抗-HPA的检测,分析抗体产生规律,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348名反复输血小板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3.79%,其中抗-HLA阳性107例,阳性率30.75%;抗-HPA 24例,阳性率6.89%;其中抗-HLA合并抗-HPA 91例,阳性率26.15%。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成正比(P<0.05),且与输注效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几率越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抗HLA抗体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抗HLA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抗HLA抗体,并通过检测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量计算出血小板增加校正值(CCI)来分析抗HLA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结果 25名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16例,占64%;血小板输注无效16例中,抗HLA抗体阳性15例,阴性1例.抗HLA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显著高于抗HLA抗体阴性患者.结论多次输血患者体内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榆注无效,其中抗HLA抗体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FDA已经批准静脉输注Rh免疫球蛋白(IV RhIG)用于治疗未进行脾切除术的D阳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ITP)。人们认为其作用机理是: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被外源性抗-D与自身D阳性红细胞结合的复合物暂时阻断。IV RhIG由采自于是同种免疫过的D阴性人群的血浆混合制备,生产过程包括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IgG,去除其他血浆蛋白,没有分离抗-D和去除其他同种抗体的步骤,而在筛选的高滴度抗-D供者的血浆中有可能存在同种抗体。由于IV RhIG被建议用于D阳性的ITP病人,故而对其输注后标本的试验不仅反应出多种被动同种抗体的存在,而且与D阳性受者血清不相容,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 材料和方法 治疗的ITP患者 16例D-阳性ITP患者,常规用皮质激素治疗无效。IV-RhIG治疗后,用EDTA抗凝采集血样。IV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本中心送检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结果共筛选出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115例,其中抗-HLA-Ⅰ类69例(60.00%),抗-HPA 3例(2.61%),抗-HLA-Ⅰ类和抗-HPA 43例(37.39%);46例抗-HPA阳性标本中,单一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2例(47.83%),其中抗GPⅡb/Ⅲa 6例(13.04%),抗GPⅠa/Ⅱa 10例(21.74%),抗GPⅣ6例(13.04%),多个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4例(52.17%)。结论抗-HLA-Ⅰ和抗-HPA是导致血液病患者免疫性PTR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策略提供依据,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RhD阴性患者输注与其血型相同的RhD阳性红细胞血液后,患者抗-D抗体的水平。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输注RhD阳性同型红细胞的20例RhD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在输血前及输血后10、20、30、60、90d的抗-D抗体水平及RhD阳性患者的效价。结果输注RhD阳性同型红细胞血液的20例RhD阴性患者,在输血后90d内有6例患者表现为RhD阳性,其中男性RhD阳性率为25.0%(3/12)、女性RhD阳性率为37.5%(3/8)。3例RhD阳性的女性患者抗-D抗体效价分别为35、278、508。结论 RhD阴性患者输注RhD阳性同型红细胞血液,可刺激机体免疫机制,产生红细胞表面抗-D抗体,且部分RhD阴性患者的红细胞表型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患者进行HLA-A、B抗原的基因分型研究,并对其血清进行HLA抗体特异性分析,以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HLA、同种HLA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48名有血小板输注史,并临床确诊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为对象,应用HLA抗体特异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PRA表达阳性的患者再进行HLA抗体特异性分析;运用PCR-SSP方法对患者进行HLA-A、B抗原基因分型.结果 48名患者中HLA抗体表达阳性的有32例(66.7%).32例HLA抗体阳性患者中:PRA< 20%占15.6%、PRA(20%~30%)占15.6%、PRA(31%~40%)占46.8%、PRA> 40%占22.4%.结果表明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低水平的PRA(20%~40%)较多.HLA-A特异性抗体中,-A9抗体占全部抗体的40.60%,其次分别为-A2(21.90%),-A19(21.90%),HLA-B特异性抗体中,-B40抗体占46.85%,-B7 (21.90%).HLA抗原以HLA-A2、A11为主,频率分别为0.296和0.164;HLA-B13、B19、B40频率分别为0.081、0.066和0.232.结论 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占主要原因,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与HLA-A、B抗原、抗体的相关性,对临床血小板的输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h血型系统中E、c抗原随机输血所致的异型输血情况,追踪输血后患者血型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6~10月本院住院的1574例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输血患者,于输注红细胞后对其输血前血液及供血者进行RhE、Rhc抗原检测,筛选出RhE、Rhc异型输血者于输血后每1个月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不规则抗筛阳性者进行抗体效价检测。结果本组1574例患者中E+c+患者占56.61%(891/1574),E-c-患者占35.45%(558/1574),E-c+患者占7.37%(116/1574),E+c-患者占0.57%(9/1574);随机输血后发现E抗原阴性受血者输注E阳性红细胞达39.76%(268/671),c抗原阴性受血者输注c阳性红细胞达47.62%(270/567),追踪了其中的269例患者,输血后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有15例,占比5.58%,多数患者于输血后1个月时即出现阳性,抗体效价为1:4~1:32。结论Rh血型系统的同型输注值得重视,随机输血导致的异型输注率较高,特别是需要长期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Rh血型的精准输血,可有效减少同种异体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血小板配型相合与随机输注的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求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申请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特殊配型试验结果,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并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性别、输血史、怀孕史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分析性别、输血次数、怀孕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及联合其他成分输注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应用该院临床输血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81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试验,随机抽取抗体筛查阳性的87例患者,共1 247U血小板输注,抗筛阳性输注特殊配型血小板、抗筛阳性随机输注血小板、抗体筛查阴性随机输注血小板3种方式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有输血史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3.104,95%CI:7.784~22.061)。性别(P0.05,OR=1.629,95%CI:1.236~2.148)、输血史、输注血小板类型(机采、去白、辐照)、血小板保存天数、同时输注红细胞(P0.05,OR=2.464,95%CI:1.053~5.765)、输注方式(特配)(P0.05,OR=0.576,95%CI:0.389~0.854)是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时,需配型输注,提高有效率;输血史影响抗体的产生;性别、输血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联合其他成分输注、血小板配型输注均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解决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 对60例正常对照无偿献血员和87例反复输注血小板三次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关系,并比较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疗效.结果 87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8.74%,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抗体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对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输注相合血小板的无效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1 h和24 h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结果 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39例,阳性率为43.2%。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8.7%;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3.8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P0.05),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1.3%。不同疾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能够改善患者的输注效果,尤其是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及配合型输注血小板疗效,以探索临床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对策。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并在血小板输注前行交叉配型试验,筛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进行输注。结果观察组10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者18例,阳性率17.6%。对其中的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有8例能筛选到配型试验阴性的相容性供者进行输注,观察血小板校正增高指数(CCI)值达到了预期效果。另1例患者未能筛选到相容性供者,因病情急,只能选取配型试验反应较弱的供者并加大输注剂量,观察CCI值仍然低于预期值。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同种抗体与输血效果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正> 血小板输注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遍。然而,大量、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病人约50%以上产生血小板同种免疫(相当于红细胞同种抗体产生频率的几十倍),从而导致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因此对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的患者进行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调查2012—2017年Kidd血型系统特异性抗体在本院患者人群中分布情况。方法抗体筛选技术应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选阳性标本做抗体鉴定,确定为抗-Jk~a,抗-Jk~b。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妊娠史、输血史分析抗体产生原因。患者输血采用经交叉配血确定为阴性的血液。结果 2012年1月—2017年12月,共进行了325 091人次抗体筛选试验,共检出2 288人(0.70%)不规则抗体,其中Kidd血型系统抗体25人(0.008 0%),占红细胞不规则抗体1.09%。25例抗体中包括15例抗-Jk~a,10例抗-Jk~b,并且有6例合并其它血型系统的抗体。25例抗体22例进行了抗体性质鉴定,19例为IgG性质的抗体,2例为IgG合并IgM性质的抗体,1例为IgM性质的抗体。体内存在抗-Jk~a、Jk~b的阳性患者中7例只有输血史,7例只有妊娠史,6例既有输血史也有妊娠史,5例不详。15例患者输注了相应抗原阴性且交叉配血为阴性的血液,输注后无急性和迟发型溶血反应发生。结论 Kidd血型系统抗体并不常见,均为免疫抗体,绝大部分是IgG,少部分是IgM,常合并其它血型抗体。Kidd系统的抗体在体内及体外均容易减弱,在对输入的红细胞抗原的回忆反应中,抗体能迅速产生,并破坏在循环系统中的红细胞,有导致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风险,应引起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抗-HLA的表达,并对其HLA-Ⅰ类抗原进行基因分型及频率分析,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HL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4名临床确诊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PCR-SSO-HLA分型试剂盒对HLA-Ⅰ类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用抗-HLA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对PRA表达阳性的患者进行抗-HLA特异性分析。结果 144名患者中HLA-A抗原的基因频率较高的为A*02(0.318),A*11(0.259),A*24(0.096),A*33(0.073);HLA-B抗原基因频率表达较高的为B*46(0.161),B*13(0.081),B*38(0.073)。抗-HLA单独表达阳性的有96例(73.85%),抗-HLA特异性分析,HLA-A特异性抗体中,抗-A 9占46.2%,抗-A 2占29.4%,抗-A 19占29.4%,HLA-B特异性抗体中,抗-B 40占33.6%,抗-B 7占29.4%。结论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抗-HLA占主要地位,探讨PTR与HLA-A、B抗原及其抗体的相关性,对临床血小板输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告1例患镰状红细胞/β-地中海贫血的16岁黑人女孩。入院时检查未发现血小板抗体。入院后输注了3个单位血液,8天后发生了紫癜及鼻衄,血小板计数下降,血红蛋白从7.8g/dl降到5.6g/dl。经检查病人血小板为Pl~(A1)纯合子,Baka阴性。供者1为Pl~(A1)/Pl~(A2),Baka阳性;供者2为Pl~(A1)-阳性(Pl~(A2)未测),Baka阳性,供者3未测。经鉴定发现患者血清中存在两种血小板抗体,分别为抗Ba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