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报道应用Holo导管标测 ,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IVC TA峡部 )出现完全性双向阻滞 ,治疗Ⅰ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1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 ,应用Holo导管标测技术 ,根据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和传导时间变化 ,对峡部进行导管射频消融 ,以达到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11例患者分别于心房扑动 (4例 )和窦性心律 (7例 )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消融后峡部均发生双向传导阻滞 ,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分别呈顺时针和逆时针单一方向 ,右房传导时间分别延长 (5 6 .0± 2 .3)ms和 (5 3.0± 4 .6 )ms。随访 3~ 34个月 ,无一例复发 ,仅 1例出现心房纤颤。结论 应用Halo导管标测技术 ,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IVC TA峡部 ,以确定峡部双向传导阻滞 ,是射频消融心房扑动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3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方法及疗效。方法  39例房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 ,房速病史 (4 .5± 1.6 )年。合并房间隔缺损 2例 ,冠心病 1例 ,皮肌炎 1例 ,其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房速发作时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确定心房最早激动点(EAA)。结果  3例房速为房早诱发 ,其余均为心房电刺激诱发并可终止。有 9例同时伴发其他心动过速 ,其中 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房扑、2例旁道。房速时标测到EAA ,并消融成功的部位确定为房速起源部位 ,33例成功病例起源部位为冠状静脉窦口附近 9例 ,靠近希氏束部位 5例 ,沿终末嵴分布于右房侧壁 13例 ,上腔静脉 2例 ,房间隔 3例 ,右上肺静脉 1例。房速消融成功率 81% (33/39) ,9例合并的其他心动过速也均消融成功 ,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X线透视时间为 (16 .4± 2 .1)min。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可以根治房性心动过速 ,疗效好、安全性高 ;激动顺序标测是最有效的标测方法 ;房间隔及终末嵴是房速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3.
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消融(RFA)是一项局部、微创治疗,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骨肿瘤治疗中,RFA对于缓解失去手术机会的骨转移性病灶引起的疼痛是安全有效的.并可通过联合骨水泥成形术加固消融部位,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为临床无法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的骨肿瘤患者提供了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左侧房室旁道病人导管射频消融时两种能量选择方式的比较,作者认为当根据经验选择消融能量时,容易将能量选择过高,不能判断导管与消融靶点的接触程度,不能以最小有效能量进行消融,能量不能随着放电过程中电极接触程度的变化和消融局部损伤程度的变化而随时调节,消融质量监测方式直观,而当采用温度控制导管自动选择消融能量时则没有上述缺点,因此,作者建议应尽量选择温控导管进行消融。  相似文献   

5.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2116例护理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管射频消融 (RFCA)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技术 ,随着操作技术的成熟和电生理诊断的精确定位 ,成功率不断提高 ,并发证不断下降 ,成为绝大多数快速心律失常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RFCA需要大血管穿刺和导管在心腔内操作 ,可能出现严重并发证 ,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对保证手术顺利 ,减少并发证 ,缩短X线曝光时间十分重要 ,我们对术前、中、后各环节如何及时有效进行护理配合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自 1990 - 0 3~ 2 0 0 2 - 12共进行RFCA治疗2 116例 ,男 12 19例 ,女 897例 ;年龄…  相似文献   

6.
尹昵  光雪峰  左明鲜  盖起明  邓洁 《西南军医》2011,13(6):1009-1011
目的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自1999年开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80例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SPVA)20例和肺静脉环形消融术(CPVA)60例两组的操作相关指标安全性及临床效果。结果显示80例病例中两组的基线资料和平均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PVA组的平均X线透视时间长(P<0.05),平均操作时间相似(P>0.05)。术后随访6~12月时,总成功率73.3%,消融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急性心包填塞)1例,经抢救存活。结论在条件成熟的导管室,经导管消融阵发性房颤是可行的,对大部分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RITA-1500X型和ERBE-VIO50C型2种射频发生器在胆道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分别用RITA-1500X型和ERBE-VIO50C型2种射频发生器连接Habib-EndoHPB RFA导管,体外加热5 nil生理盐水1、1.5、2 min,观察水温变化;消融离体猪肝2 min,观察射频消融范围;Habib-EndoHPB RFA导管电极短路试验,观察射频发生器指示状态与导管实际工作状态是否一致;临床胆道介入治疗观察.结果 RITA-1500X型射频发生器射频加热的生理盐水温度升高值与加热时间不成正比,ERBE-VIO50C型射频发生器输出功率相对恒定.RITA-1500X型与ERBE-VIO50C型RFA范围长轴渗透长度分别为25.4(0.5)mm和28.6(1.1)mm,短轴最大长度范围分别为9.6(0.9)mm和11.2(0.4)mm,RITA-1500X型消融范围更接近设计范围.短路试验及临床观察结果显示RITA-1500X型射频发生器指示状态与导管实际工作状态一致.结论 与ERBE-VIO50C型射频发生器相比,RITA-1500X型射频发生器驱动Habib-EndoHPB RFA导管行胆道消融治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郄晓红  卢才义 《航空军医》1995,23(4):250-251
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根治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我院于1993年3月至6月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各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3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连续收治的33例病人,符合下列条件:①反复发作症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多年;②2—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预防性治疗无效;③至少有一次心律  相似文献   

9.
使用导管射频消融法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科1993年2月至7月间运用此项技术,成功地治疗35例快速心律失常。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35例患者均有3年以上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颤病史,且发作时均需1种至1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方可控制。除2例合并冠心病心脏扩大外,其余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19例为显性旁道(有前传及逆传者)。12例为隐匿性旁道(仅有逆传功能),其中1例合并房室  相似文献   

10.
11.
射频消融术在儿科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在儿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e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中的应用特点,明确儿科PSVT心内电生理机制及其检查的特殊性。方法筛选1995年~2003年住院的25例18岁以下的PSVT患者,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RFCA术,根据年龄与合作程度采用局麻或全身麻醉。结果25例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2例属房性心动过速,10例有房室结双径路,16例有旁道,其中3例同时具有旁道及房室结双径路。所有患者均行RFCA术治疗。结论RFCA作为一项治疗儿科心律失常的新技术,临床证明安全、有效,但由于青少年患者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不断完善诊治技术、麻醉方式和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多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方法、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3例连续住院的多发性室速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2~58)岁,其中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2例,冠心病2例,长QT综合征1例,短QT综合征1例,在影像解剖,心内电图和/或三维标测(CARTO/ENSITE)系统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 13例中,1例于临床持续性VT中消融,8例术中诱发(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或结合起搏)出持续性VT,4例只诱发出短阵VT.起搏结合激动顺序及拖带标测5例,CARTO系统指导标测6例,ENSITE系统指导标测2例.同一患者可诱发出的VT类型2~6种不等,VT起源于2种部位的有9例,起源于3种部位的有3例,起源于4种部位的有1例,其中合并有室上速的患者2例,2例三维影像解剖证实起源于乳头肌底部.即刻成功10例,失败3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持续性右束支阻滞.随访1~48个月,2例复发.结论 多发性室速需多处消融,三维图像融合标测有助于证实靶点的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EnSite3000指导下7字线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46例,持续性房颤22例)在EnSite三维标测系统和肺静脉造影联合指导下重建肺静脉和左心房模型,后采用7字线消融术式予以射频治疗,观察并记录围术期和出院后患者房颤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月,59例消融成功,总消融成功率86.8%,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填塞1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例,穿刺点血肿1例,经有效抢救后均脱离危险。结论:EnSite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的房颤7字线射频消融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对患者近、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的AMI患者297例,分为房颤/房扑动组(33例)和无房颤/房扑组(264例).比较两组30 d及6个月内病死率、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多普勒心脏超声测定患者AMI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房颤/房扑组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年龄大、CPK峰值高、心源性休克率高、既往发生过心肌梗死者比例高、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I级比例低,多支血管病变率高,LVEF<40%比例高(P<0.05);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房颤/房扑组30 d内及6个月病死率、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缺血率、再梗死率明显增高(P<0.05);二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并发房颤/房扑的患者其近中期病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16.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radiographic appearance of the left atrial catheter, a widely used postsurgical intracardiac device. Recogni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appearance of this catheter should be of value in detection of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line fracture with resultant retention and/or embolization, infection, prosthetic valve dysfunction, and even cardiac tamponad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消融后不同时段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左房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左房线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药物治疗维持窦律的患者为对照组,平均随访(10.5±4.7)个月(3~19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变化,采用M型和二维超声测量左房内径,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以及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结果:①药物组20例成功维持窦律,消融治疗组26例成功维持窦律,9例复发;②药物治疗组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者左房容积有所变小,治疗后各个时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成功组术后左房容积逐渐减小,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至12个月,无进一步缩小;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2月左房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皆有统计学差异。消融后复发组6个月时未见明显变化;③消融治疗后1月,LAAEF、A-VTI、VA及AFF均与术前有统计学差异,至随访12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消融治疗后心房侧的心肌组织运动速度Va皆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结论:左房线性消融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消融成功者可一定程度逆转左房结构重构,复发者无明显变化;射频消融引起左房局部收缩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刘英  韩玮  刘惠亮  荆丽敏 《武警医学》2008,19(5):452-453
心房纤颤(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常可导致心悸、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肢体栓塞等。治疗房颤的理想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这是防范继发心血管事件和血栓并发症的最佳手段。 最常见的复律方法是药物复律,有时还会采用电复律。但许多房颤患者常难以通过药物或直流电恢复窦性心律而只能控制室率,这些患者常因不能耐受或依从而使用抗凝药物,成为并发栓塞的高危患者。近10年来,有关房颤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