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产后汗证李某,女,26岁,工人。于1996年11月26日住院行剖腹产术,术后5日,全身汗出湿衣,头晕心悸,眠差,口干欲饮,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辨证为气血两虚,阳不敛阴。治宜益气、补血、敛汗。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20g,白术10g,党参12g,当归15g,柴胡9g,甘草6g,白芍15g,川芎10g,生地、熟地各15g,麻黄根12g,大枣6枚,水煎服。3剂药后汗出大减,原方继服3剂,汗出止,他症亦除。按汗出之因,有气虚、阴虚、湿热之别,自汗多为气虚,此患者虽为自汗,但发于产后,又见阴血不足之脉证,故应以气血治疗,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以…  相似文献   

2.
例1 张××,男,13岁,学生。1975年元月8日初诊。盗汗一年,失眠五个月,寐则遍身汗出如洗,醒则汗收。患者消瘦纳少,脉细,舌淡嫩。胸透(一)。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愈。辨证属先天不足,勤学思虑伤脾,心肾阴虚。治以益脾肾扶正敛汗。处方:熟地9克山药15克金樱子15克白芍1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6克炙麻黄根6克。连进10剂,盗汗基本消失,睡眠也渐正常。最近走路过多,有食少、气短、自汗之象。依上方去白芍,加北沙参、白术、大枣连进6剂而愈。  相似文献   

3.
张某 ,男 ,4 2岁 ,2 0 0 1年 4月 5日初诊。自述近半年来 ,晚间经常大量盗汗 ,经本市多家医院治疗 ,服用过多种西药和中成药无效。症见形体瘦弱 ,身倦乏力 ,时有恶风畏寒 ,每晚睡中出汗 ,醒来必见汗似雨淋 ,湿透衣衫、床单、枕巾 ,汗质较稀 ,手摸之无沾粘感 ,伴有头晕心悸 ,食欲不振 ,睡眠不佳 ,口渴喜饮 ,大便不成形 ,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 ,脉细缓。证属肺卫气虚 ,营卫不和。治宜益气固卫 ,调和营卫。药用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党参各 30 g,白术、白芍各 15 g,麦冬 2 0 g,防风、五味子、桂枝、麻黄根、炙甘草各 10 g,生姜 3片 ,…  相似文献   

4.
李柳  方樑  郭立中 《环球中医药》2012,5(6):449-450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上根据证候的不同,治以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及固涩敛汗等.但临证亦有不循常道者.本文举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汗证验案二则,一则自汗从湿热实证论治,一则盗汗从卫弱虚证处之.病同证异,治疗不拘常法,临床活化辨证,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组成:黄芪30g,生晒参10g,炒白术12g,桂枝10g,白芍15g,茯神15g,桑叶末(冲服) 15g,墨旱莲30g,仙鹤草30g,浮小麦30~50g,生龙骨、生牡蛎(先煎)各30g,炙甘草6g。功效:益气固卫,潜阳敛汗。主治:自汗、盗汗等汗证。症见动则汗多,夜卧尤甚,倦怠乏力,心悸易惊,虚羸短气,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弱等证属肺脾气虚、卫气不固、阴液外泄者均可加减运  相似文献   

6.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年共治疗72例汗症患儿,现总结于下. 1 一般资料 7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41例;2~3岁39例,4~5岁18例,6~10岁15例;病程1周~3个月;自汗50例,盗汗22例. 2 治疗方法 自汗:汗出以头颈胸背为主,皮肤扪之不温,神倦,面白唇淡,恶风怕冷31例,予以黄芪、党参、龙骨、牡蛎、白芍各10g,白术、大枣各8g,防风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汗出较多,头额为主,汗出时有热气腾腾之感,口渴唇红者19例,予以党参、石膏、竹叶、知母、玉竹、麦冬、梗米各10g,连翘8g.大便较干难解时加少量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相似文献   

8.
小儿多汗症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此多由于素体虚弱、气阴不足、营卫失调、卫表不固而致 ,因此称为“虚汗” ,是临床常见疾病。体虚易汗、多汗易感 ,每多互相影响 ,因此开展多汗症诊疗研究对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积极意义。本文就近几年小儿多汗症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1 辨证治疗传统治疗[1] 多按自汗与盗汗结合脏腑辨证分虚实论治。卫表不固 :以自汗为主 ,治宜益气固表 ,敛汗止汗 ,方选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营卫不和 :以自汗为主 ,治宜调和营卫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气阴两虚 :以盗汗为主 ,治宜益气养阴 ,…  相似文献   

9.
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自汗盗汗并见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汗、盗汗为中医内科汗证中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 ,往往单见 ,但临床也有一部分患者自汗、盗汗并见 ,证候表现为 :有时日间动则全身汗出 ,静则不出 ;有时夜间睡中出汗 ,醒则自止。笔者数年来运用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自汗盗汗并见 36例 ,收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36例中均为门诊病例 ,其中男性 2 0例 ,女性 16例 ;年龄最大的 6 6岁 ,最小的 16岁。病程最长的 2年 ,最短的 3天。2 治疗方法本组 36例全部用加味当归六黄汤为基本方。药用生黄芪 15g ,当归 9g ,生熟地各 15 g ,炒黄柏 9g ,炒黄芩 9g ,炒黄连3g ,五味子 9g ,煅龙牡各…  相似文献   

10.
陶政燮 《国医论坛》1991,6(6):17-18
治疗咳嗽如囿于“肺为咳”之说,专治肺止咳往往屡乏其效.咳嗽病因甚为复杂,笔者审因论治,擅用经方治疗久咳证,历奏卓效,兹整理数则,介绍如下.一、桂枝龙骨牡蛎汤案钱某某,男,48岁,1985年5月18日诊.患者咳嗽月余,屡治乏效.诊见咽喉时痒,咳嗽无痰,自汗时出,气短懒言,倦怠神疲,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系肺虚不敛,卫表不固,阴阳失调,营卫失谐.治宜益气敛肺固表,调阴阳,和营卫.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增损治之:桂枝、白芍各15g,煅龙骨、煅牡蛎各25g,黄芪30g,生姜3片,大枣5枚,药服5剂告痊.  相似文献   

11.
五倍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气阴两虚汗证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桂华  陈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1):662-662
《素问·阴阳别论》说 :“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汗是由津液所化。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作用。若当汗出而无汗 ,不当汗出而汗多 ,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 ,属病理现象[1] 。气阴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则属于病理性汗出。本文运用五倍子粉外敷神阙穴治疗自汗、盗汗 50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自汗、盗汗病例 50例 ,男 32例 ,女 1 8例 ;年龄 1 8~ 69岁 ,平均 41岁 ;病程 1个月~ 5年 ;自汗 1 2例 ,盗汗 2 0例 ,自汗盗汗兼有者 1 8例 ;辨证多属气阴两虚证。临床多…  相似文献   

12.
名词解释     
1.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由于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2.自汗不因劳动、天热或衣厚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多因气虚不固或阳虚不敛阴液所致,故见于气虚或阳虚之证。 3.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见于阴虚之证,阴虚则阳亢,入睡时  相似文献   

13.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临床有自汗、盗汗之分。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睡中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黄芪生脉汤治疗汗证30例,获得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岁:其中自汗16例,盗汗14例。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2g,五味子6g,甘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临床加减:自汗者可加太子参、白术;盗汗者  相似文献   

14.
多汗症成因复杂,治法不一。"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自汗乃素体气虚,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当选玉屏风散。"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出,醒而自止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多属阴虚内热,迫津液外泄,滋阴清热,固表敛汗首选当归六黄汤;温阳益气,补肾健脾,真武汤主之;盗汗非皆为阴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15.
<正>盗汗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曰:"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笔者采用益气滋阴敛汗法治疗恶性肿瘤盗汗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在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本院肿瘤科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2例,其中肺癌23例,大肠癌15例,胃癌12例,乳腺癌11例,肝癌8例,食道  相似文献   

16.
略论自汗与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汗与盗汗。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多认为自汗属阳虚,治以益气固表;盗汗属阴虚,治以滋阴敛汗。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和治疗是欠全面的,现略书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 自汗盗汗临床鉴别对于汗证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而对自汗、盗汗的记载,则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太阳篇》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这是指太阳病汗自出之意,与后世杂病自汗之意有别。《金匮·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在《景岳全书·汗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二者的临床鉴别:"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把自汗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 ,笔者运用自拟滋阴固涩汤治疗盗汗32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32例中 ,年龄最小的 18岁 ,最大的 54岁 ;其中 18~ 30岁 13例 ,31~ 4 0岁 9例 ,4 1~ 54岁 10例 ;盗汗时间 30~ 6 0天者 18例 ,6 0天以上者 14例。2 治疗方法  基本方 :熟地黄、生地黄、黄芪、麦门冬各 2 5g ,黄连、黄柏各 15g ,五味子、白芍各 2 0g。加减法 :汗出多者 ,加牡蛎、浮小麦各 15g以固涩敛汗 ;潮热甚者 ,加秦艽、银柴胡各 15g以退虚热。3 治疗结果   32例均治愈。其中服 3剂而汗止者 16例 ;5剂者 10例 ;8剂者 6例。4 …  相似文献   

18.
张××,女,42岁,教师。1984年10月9日诊。患者自汗已六载有余,稍有活动,则汗出如洗,每日必更衣一二次;伴头昏,乏力,畏寒,口渴不欲饮,饮食欠佳,大便稍干,小便量少。曾服益气敛汗、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中药,未效。诊见患者形体肥胖,舌质淡红而胖嫩、苔薄白而滑,脉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益气温阳生津敛汗法治疗产后自汗、盗汗。方法:给产后自汗盗汗患者口服自制中药汤剂100ml/次,2次/d。结果:口服自制中药治疗组有效率与黄芪口服液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益气温阳生津敛汗法对产后自汗、盗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胡涛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0):633-633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群方之首,功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其治重在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笔者用该方加味治疗内伤汗证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1阳痿盗汗李某,男,57岁。有阳痿病史10余年,夜间时有盗汗。1周来病情加重,入睡即大汗淋漓,被汗冷醒,醒后汗止,夜间更换内衣裤2~3次,感精神疲乏,小便黄少,面色少华,口和,舌质淡,苔腻,脉沉缓。证属阳虚不固,营卫不和。治宜扶阳固表敛汗。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各10g,附片15g(先煎),龙骨、牡蛎(先煎)、白芍各30g。服1剂后当夜汗出大减,未更衣裤,继服2剂而解。按:阳虚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