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出以色泽、脉象、形态以及色脉与四时的顺逆,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好坏的依据。归纳四种易、难治的情况,“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笔者不揣浅陋,将这4种情况的粗浅认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砒石与(与石)石同属砷类矿物中药,然砒石供药用的记载则较(与石)石晚得多。砒石入药首载于《日华子本草》,(与石)石的药用则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明确记载。明代本草虽有砒石“亦古者(与石)石之一种”之说,但未见具体论述。为了解砒石的药用史,弄清砒石、(与石)石的药用演变,笔者进行了初步的考证,现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一、命名与炮制古代药名,多有所本,形、色、气、味,各因而名。砒石之名又因何而得?《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均未言及,明《本草纲目》始谓:“砒,性猛如貔,故名”。可见,砒石之名,似由其毒性而得。考宋以前医药文献,有毒石之称者,唯(?)石。《说文》曰:“(?),毒石也”。《名医别录》曰:“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显然,(?)石亦是因其毒性而得名。李时珍则明确指出:“(与石)石,性气与砒石相近,盖亦其类也”。可知,砒、(与石)皆为毒石,唯砒石之毒更甚于(与石)石。  相似文献   

3.
半夏类药材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药用历史和药材原植物鉴定半夏历史上即存在品种混乱,如《唐本草》载:“……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其苗似是由跋,误以为半夏也”。《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也指出:“……今江西有一种小南星独茎生升如半夏而不止三叶……然较半夏茎高根大不能代半夏用也。”目前仍存在品种混乱现象,我们通过12省19市15县部分地区实  相似文献   

4.
莲子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种子,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效[1],是常见的药食两用中药.莲子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为"藕实"及"水芝丹".古籍记载其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2-3]...  相似文献   

5.
山茱萸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茱萸是一种名贵的木本药用植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悠久的历史。对山茱萸的品种、产地、药用部位及加工炮制、性味功能、配伍主治等方面进行一些本草考证,以求古为今用,为该药的现代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一、品种考《吴普本草》记载:“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华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名医别录》记载:“九月十月采实。”《本草经集注》记载:山茱萸“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图经本草》记载:“木高丈  相似文献   

6.
张元素诊病     
<正> 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癌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璧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关于血证治疗大法的理论,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又曰:“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坚者削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以消除或攻逐停滞于体内的瘀血,使血行畅流,消散瘀滞,适用于血行不畅及各种瘀血内阻的证候,并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科。如胸痹,蓄血症,闭经,痛经,恶露不行,跌打伤痛等。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丹参、川芎、赤芍、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等,特别是内科心脑疾病,广泛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相似文献   

8.
山家清供     
林洪 《养生月刊》2006,27(8):717-724
青精饭青精饭首者,以此重谷也。按《木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即青精也。取枝叶捣汁,浸米蒸饭,曝干坚而碧色。久服益颜延年。仙方又有青精石饭,世未知为何石也。按《本草》:用赤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越三日,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可不饥。是知石即石脂也。二法皆有据,第以山居供客,则当用前法;如欲效子房辟谷,当用后法。每读杜诗,既曰: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又曰: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当时才名如杜李,可谓切于爱君忧国矣。天乃不使之壮年以行其志,而使之俱有青精、瑶草之思,惜哉!碧涧羹芹,楚菜也,又名水英。有二种:荻芹取根,赤芹…  相似文献   

9.
矿物药鹅管石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最早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六朝时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陶氏在钟乳石条注文中云:“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其后本草也多与钟乳石合论,如宋代苏颂著的《本草图经》在石钟乳条中亦有记载:“流山液而成,空中相通,长者六、七寸,如鹅翎管状,色白微红。”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在描述钟乳形态时,对此亦有叙述:“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管,乳水滴沥未已,且凝且滴,此乳之最精者。”直至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始将本品从钟乳石中分出而独立成鹅管石条,云:“此石出蜀地、岭南。今济南历城县是之,长二、三寸,形圆而层层甲错,色白酥脆易折,中空如管,故谓之鹅管石也。中空而明净者佳。类石钟乳而极短小。”但是《本草纲目》及其以后本草著作仍按早期本草而将鹅管石并入钟乳石中。根据以上这些本草文献对鹅管石的形成、形态特征、出产地等的记述,可以确定,古代药用鹅  相似文献   

10.
荷花,别名莲花、水花、芙渠、水芙蓉等,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清·陈昊子《花镜》一书对荷花有详细介绍:"荷花总名芙渠,一名水芝。其蕊曰菡萏,结实曰莲房,子曰莲子,叶曰葭,其根曰藕。应月而生,遇闰则十三节,每节间一叶一花,花开至午复敛。有花即有实,花谢则房见,房成则实见。莲子曰菂,菂中名薏。每有奇种,人家多用缸植。"荷花于盛夏时节开花,花大,  相似文献   

11.
宋版伤寒论第二六二条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连轺二两下有注云,“连翘根是”。按连轺神农本经已有记载,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结热蠱毒,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大明主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本经另列翘根条,主下热气,益阴精,尔雅云“连异翘”,释曰:连一名“异翘”,后人合称为“连翘”。郭璞云:“连翘”,亦作“连苕”,又名“连草”。这显然是草本的连翘,其全草及根都可供药用。梁陶宏景曰:“连翘”“处处有之,今用茎连花实”,唐本草注云:此物有两种,大翘,小翘,大翘生下湿地,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小翘生岗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山南人并用之,宋图经云:“大翘高三四尺,花黄可爱,秋结实如连作房,根黄如蒿根,小翘花叶均似大翘而细小,茎短,才高一二尺,实房黄黑,内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旱  相似文献   

12.
<正>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这大概是有关“苦坚”药性的最早记载。历来于“苦坚”药性之涵义及机制认识尚存歧意,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一谈管见。一、“苦坚”涵义“苦能坚”之说虽源于《内经》,但其涵义与后世之“苦能坚阴”却不尽相同。按《内经》五行归类相配的原则,苦味属火,而火能燥土,土燥则坚;《说文》曰:“坚,土刚也”;王冰亦云:“营性坚燥”;对苦味的燥坚之性,《内经》更有较详论述,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  相似文献   

13.
牵牛,即黑白丑。陶弘景谓“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李时珍曰“近人隐其名为黑丑,自者为自丑,盖以丑属牛也。”因知此物,“牵牛谢药”功宏效卓,以“象”代名,俗中隐雅。至其医用,历代医家聚讼不一。有谓之专于去积逐水者,如寇宗奭曰:“非病形与证俱实,不胀满,不大便秘者,不可轻用,驱逐致虚,先哲深戒。”张文懿曰:“牵牛不可耽嗜,脱人之气。”有不畏猛悍而广其用者,如北宋以降,刘守真、张子和诸子将其视为通用之品。即是慎固中州之李明之,在《医学发明》中治下焦阳虚之天真丹,也用牵牛以盐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纸、官桂等而不  相似文献   

14.
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种,恶性肿瘤即为癌病。祖国医学认为本属“积聚”病范围。历代医籍中记载人参能治“积聚”的文献很多。如《本草纲目》曰:“人参补五脏,久服轻身延年,通血脉,破坚积。”《月池人参传》中云:“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别录》记载“人参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本草经疏》则通过人参能补五脏,补脾气的作用而达到消坚积的目的作了如此之论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通血脉者,血不自行,气壮则行,故通血脉。破坚积者,真气不足,则不能健行而磨物,日积月累遂成坚积。脾主治气,真阳之气回,则脾强而  相似文献   

15.
漏芦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中药,主要的功效为清热解毒、排脓消肿、通乳。治乳汁不通、痈疮肿痛、乳腺炎、淋巴结核、痔漏。《本草纲目》中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芦,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芦之称。” 漏芦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漏芦,大寒、无毒,主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而后在<本草经集注>一书中陶宏景曰:“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亦有,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根,若酒摩,以疗疮疥。”  相似文献   

16.
血竭及其活血化瘀功能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竭原名麒麟竭,始载于《唐本草》。苏颂谓:“今南番诸国及广州皆出之。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及成竭,赤作血色。采无时。”李时珍谓:“此物如干血,故谓之血竭。”又谓:“采法亦于树下掘坎,斧伐其树脂流于坎,旬日取之。”据祖国医学典籍记载,血竭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血收敛,消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跌打折损、内伤瘀痛等的治疗。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称之为“活血圣药”。有些人对它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收敛”的双向调节作用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从中医角度上看,活…  相似文献   

17.
冬葵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又名葵、露葵、滑菜 陶弘景曰:以秋种葵,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者,谓之冬葵,入药性至滑利,按《尔雅翼》云:葵者,揆也 葵叶倾目,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古人采摘冬葵,必待露水散尽后,故又称之为露葵 作菜食用,清滑爽口,所以又被叫作滑菜 据《本草纲目》记载:“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  相似文献   

18.
百部具有润肺止咳,杀虫灭虱之功,为常用中药之一。然而该药在历史上就存在品种混乱现象。据笔者调查及有关资料记载,大约有4科14种2变种植物的根在全国和部分地区作百部药用(见表)。本草考证百部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陶弘景曰:“山野处处有之。其根数十相连,似天门冬而苦强,但  相似文献   

19.
膀胱结石在我国分布较广,由最南之两广经湖南、江西、安徽、山东而至之东北,其中尤以广东、山东等地较多。我国古称砂淋,在汉张仲景的论述内即已提及,曰:“小石从尿液中排出,溺时有痛。”而华陀中藏经之论淋瀝内,分淋为八,内称:“砂淋者脐腹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忍。”又曰:“如水煮鹽,火大水少,鹽渐成石。”唐王焘之外台秘要亦有详细之记载:“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结则化石,故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  相似文献   

20.
“逆治”、“从治”法是《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之一,其作为“正治”、“反治”法指导临床选方择药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已为人熟知,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两版教材都较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中医临床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也无一不用,然这只是《内经》“逆治”、“从治”法中的一种意义,观《内经》论“逆治”与“从治”还有两种含义,试论述如下: 一、调理气机中的逆治与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得者,治有疗效谓之得。《标本病传论》说:“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即谓之有治本、有治标而病愈者,可为证。《经》问曰:怎样使气机调畅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