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性肝损害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通常起病急,多数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部分可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临床表现多变.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特别是中药的广泛应用,该类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药物性肝炎所占比例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1].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7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余琼华 《医药导报》2011,30(2):256-25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综合分析2001年9月~2010年9月就诊的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与预后。结果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结核药10例(占23.8%),抗感染药8例(占19.1%),中药6例(占14.3%);多为急性肝损害(36例,占85.7%),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4例,占57.1%);临床治愈3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07~2016年本院152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住院病例,对用药史、临床表现与分型、肝功能检查值、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 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前5位药品分别是:中草药及中成药、抗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和调血脂药;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仅62.5%的患者存在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皮肤巩膜黄染、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伤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57.9%)。肝功能检查值异常,以ALT升高最多见(占87.5%)。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预后较好,治愈和好转率达96.7%。94.7%的病例因果关系为极可能和很可能。 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务必提高安全用药意识,注意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性肝损伤,及早预防和诊治。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组织病理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均有明确用药史,自服不明成分中药者36例,占50%,服用多种抗生素者16例,占22.2%,服用抗结核药8例,占11.1%,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者4例,占5.6%,服用不明成分治疗胃病药者3例,占4.2%,因患恶性肿瘤化疗者2例,占2.8%,持续服用某保健药品半年者3例,占4.2%,7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停药给保肝及人工肝支持治疗,72例预后良好,其中3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滥用药物导致肝损伤,并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10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品种的不断增加、更新以及中药的大量应用,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也不断增加。现对我院1997—2005年间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的认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此病。  相似文献   

7.
17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建霞  沈玲 《中国药房》2008,19(2):138-13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4月17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5.29%,抗精神病药占13.53%,抗结核药占12.94%;肝细胞损伤型占51.18%,胆汁淤积型占14.12%,混合型占34.7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分,对≥10分的74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及转归。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肿瘤化疗药占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尿黄和肝区不适。74例病例中有13例患者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经正规治疗后,30d内均有ALT降低>50%,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肿瘤化疗药、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较好,但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涨(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胆红素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特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期间7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第一位是中草药(28/78,35.9%);其次为抗结核药 (11/78,14.1%)、抗菌药物 (10/78,12.8%)等.肝损害的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占51.3%(40/78),胆汁淤积型占16.7%(13/78),混合型占32.0%(25/78),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该院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种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Danan标准RUCAM简化评分系统对2002年4月—2012年4月间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而入住该院的1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将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8例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等,共占62.12%,男性97例(48.99%),女性101例(51.01%);年龄3-88岁,中位年龄47岁;第一次服药至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在4-180 d,中位时间26 d;肝细胞损伤型124例(62.63%),胆汁淤积型35例(17.68%),混合型39例(19.69%);3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19.19%),而有临床症状160例(80.81%),主要表现为乏力(65.66%)、纳差(52.02%)、眼黄尿黄(44.95%);经治疗后痊愈59例(29.80%),好转108例(54.55%),自动出院28例(14.14%),死亡3例(1.52%),预后较好。结论该院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临床特点与各类型急、慢性肝脏疾病相似,并无特异性,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损害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 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2 3.6 %(13/ 5 5 ) ,中药类占18.2 % (10 / 5 5 ) ,抗菌药物占14 .5 % (8/ 5 5 )。本组病例中出现黄疸者占4 1.8% (2 3/ 5 5 ) ,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升高,而无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水平,减少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 对81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病人占同期住院肝病病人的0.96%。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临床类型以急性肝损害为主(73例)。治愈62例,好转14例,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5例。结论 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早期诊断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肝病病房收治的DILI病例。结果 DILI患者男性偏多,引起肝损伤药物的品种涉及各个科室用药,以结核药、保健品及减肥药、中草药居多。结论 DILI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预后与肝损伤类型,起病时肝功能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倪鸿昌  凌芳 《安徽医药》2012,16(3):372-37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该院2001~2010年103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男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51.02±17.84)岁,肝细胞型最多,76例(73.8%),涉及药物40多种,其中抗肿瘤药居首位占38.83%,抗菌药物占第2位,为20.39%,中药居第3位,占10.68%。结论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性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损害6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65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 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结果 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2例(3.1%),1~4周内的22例(33.8%),>4周37例(56.9%),未记录者4例. 抗结核药39.5%,中草药12.5%,抗感染药9.9%,胃药5.3%,皮肤科药物8.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抗痛风药物8.5%,治疗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药物3.3%等. HBsAg阳性者及HBV DNA含量高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物性肝炎(P<0.05). 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药物性肝炎,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6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34例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经过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病情痊愈者31例,好转者29例,未愈者2例,病死3例. 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并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等. 肝损害多发生于用药4周后,可能与发病隐匿、发现较晚有关,但也提示既往经典诊断标准可能有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暖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0%),死亡3例(2.9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常见引发药物种类、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72例老年DILI患者资料,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功能、病原学标志、病理表现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老年DILI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43例(59.8%)、降血糖药8例(11.1%)、心血管药7例(9.7%)、抗菌药6例(8.3%)、抗结核药5例(6.9%)。DILI临床分类:药物性肝衰竭15例(20.8%)、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6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害17例(23.6%)、药物性肝硬化4例(5.6%)。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坏死、肝细胞水样变性、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汇管区或肝窦内混合炎细胞浸润等。72例患者中治愈26例(36.1%),好转31例(43.1%),无效11例(15.3%),死亡4例(5.6%)。结论:老年DILI患者有其不同的引发药物谱,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但死亡率较高。因此,对于老年患者用药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密切监测肝功能,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病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多。现对89例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炎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2004年收治的经确诊为药物性肝炎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均有肝功能损害,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部分病例有嗜酸球增高、皮疹.结论药肝大多预后好,少数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应重视抗结核药及部分中草药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