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苹 《福建中医药》1998,29(2):19-20
试论《金匮要略》对瘀血证的认识与辨治福建中医学院(350003)王苹主题词《金匮要略》血瘀瘀血,源于《内经》中“恶血”、“血泣”的记载。“瘀血”作为病证名提出,始于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一书中首次提出瘀血病名,并且记载了瘀血的证治,内容非常丰富。有多篇论述涉及瘀血的病因病机和方剂,已成为临床研究活血化瘀法的基础。为探讨仲景论治瘀血病证的  相似文献   

4.
血瘀学说发源于《内经》,《内经》中有关于“恶血”、“留血”、“衄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然而首创“瘀血”病名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的著作,应当首推《金匮要略》。1瘀血的形成原因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血痹虚劳病》篇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里尤其指出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干血”既是病因,…  相似文献   

5.
"满""燥""青""涩"四字,即"瘀血"的四大主症。然而若是遵循教条主义,受原有理论框架的束缚,就会固步自封,有失偏颇。瘀血的临床表现除了胸腹胀满疼痛、口干舌燥、舌色青紫、脉涩不利外,还可有痞块、感觉麻木、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痈疡、胎动下血、神志异常等诸多症状和体征,前者是辨证的基准,后者为鉴别的补充;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前者是对普遍性的归纳,后者是对特殊性的演绎。《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也是学习传统中医药的必读之书,但是惟有理论联系实践,从书本到临床,再从临床实践回味经典理论,反复实践,反复研读,不断加深理解,才能逐渐领略其博大精深之处,才能寓发扬于继承之中,才能让经典成为提升自身的中医学理论水平和诊疗技能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1 引阳行血法 本法适用于正虚邪微之瘀血轻症,用药多属甘温,意在引阳以行血。《血痹虚劳病》篇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因血痹病机在于阴阳气血俱不足,复感邪风,致阳气痹阻,阴血凝滞,即《内经》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故取黄芪、桂技以通阳气,活血脉,芍药行血破滞。血痹病位在表,故重用生姜以宣散走表,配大枣以补中和营,使气行血畅而痹除。  相似文献   

7.
8.
9.
《金匮要略》腹痛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痛为临床常见病证,对其认识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东汉张机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杂病治疗之基础,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亦颇为确切,其中一些方剂沿用至今,一直为临床医家所喜用。本文拟就腹痛主要证治作一整理分析。脾胃虚寒证其病机为中阳衰微,阴寒内盛。寒性凝滞,主痛...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血瘀证方剂配伍特色山东中医学院(250014)王均宁蒙阴县中医院(276200)秦元祥关键词金匮要略,活血化瘀,组方配伍瘀血证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内经》曾论及其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张仲...  相似文献   

11.
12.
对《金匮要略》治疗妇科瘀血证作了归纳,即行气化瘀、温经化瘀、清热化瘀、消症化瘀、养血止血化瘀、破血攻瘀、攻水化瘀、化瘀祛风等法。  相似文献   

13.
"瘀血"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运瘀法三类.  相似文献   

14.
痰饮证治,可归纳为: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和胃降饮、温中化饮、温肾化饮、分消痞散饮、攻逐水饮等八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治疗大法。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  相似文献   

15.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将此书一分为二 :《伤寒》主论外感 ;《金匮》主论杂病。在《金匮要略》中 ,仲景对咳喘之证论述较为详尽 ,现对此作以概述 ,以期为临证有所裨益。1 寒性咳喘虚寒咳喘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本证由于上焦阳虚 ,肺气虚寒 ,阳气不化津液 ,故见多吐涎沫。津液流失过多 ,肺叶失于濡润 ,而致肺气痿弱之肺痿证。原文虽谓“不咳” ,但因“多涎唾” ,故临证时常见咳、喘之证。治宜温复肺…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金匮要略》湿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湿病微汗除湿与利小便两大治法理论依据及应用要领;重点提出了湿病分型辨证要点及方药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17.
胸痹是一种因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致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对于本病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瘀血论述渊源于《内经》。如《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仲景则在此基础上,正其名创瘀血之证,从病因病机,到见证诊断,阐述详备,组方遣药,权衡证势,丝丝入扣,实开后世论瘀之先河,影响甚为深远。《金匮要略》中虽有专篇论及,但寥寥数条,难以窥其全貌。为此,笔者综合诸篇中散在的论述.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19.
1瘀血证治浅析瘀血论述渊源于《内经》。如《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仲景则在此基础上,正其名创瘀血之证,从病因病机,到见证诊断,阐述详备,组方遣药,权衡证势,丝丝入扣,实开后世论瘀之先河,影响甚为深远。《金匮要略》中虽有专篇论及,但寥寥数条,难以窥其全貌。为此,笔者综合诸篇中散在的论述,作以浅析。2病因病机2.1感受疫毒,波及血分:寒暖非时,触感疫毒,从口鼻而入,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则首当其冲。疫毒郁内,随本质阴阳之异,则有阳毒、阴毒之别。阳盛体质,从阳化热,毒热内燔,血分被煎,则“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