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悬钟2穴对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临床疗效做出评价。方法:选择2004-11/2006-05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古城医院针灸科、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3单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适病例160例,采用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常规干预方法进行治疗: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控制颅内压、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足三里、悬钟2穴,采用慢速捻转进针法针刺,留针20~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1次/d。两组患者治疗30d。并以经颅多普勒检测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枝循环代偿功能的变化,同时以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60例病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刺组与治疗前相比,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明显加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7,P<0.05),且优于对照组(t=2.45,P<0.05)。②针刺组与治疗前相比,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01,P<0.01),且优于对照组(t=7.67,P<0.05)。③针刺组与治疗前相比,大脑半球侧枝循环代偿功能得到加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5,P<0.05),且优于对照组(t=5.16,P<0.05)。④针刺组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3,P<0.01),且优于对照组(t=5.43,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悬钟2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枝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传统中药气雾吸入基础上,结合现代超声雾化吸入与氧疗技术综合形成针药氧综合疗法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方法 纳入河北省中医院2003-09/2005-09入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采用针药氧综合疗法,将具有醒脑开窍、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脑康合剂(主要成分:川芎、薄荷、冰片、丹参、檀香各9g)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药氧液,给予雾化吸入,同时施以针刺治疗,针刺选穴:肩隅、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留针30rain,1次/d。对照组单纯采用氧针疗法。检测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参与观察者对照组因资料不全脱落2例,最后进入结果分析238例。①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5%,88.1%,P〈0.01)。③治疗后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④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两组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脑康合剂胶囊通过调节血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从而改善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及继发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8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组9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0bath法、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93例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ADL能力、焦虑、抑郁和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①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减少,运动功能、ADL积分均明显增加,焦虑、抑郁得分明显降低,两组的变化均数相比,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在并发症方面,康复后两组肩关节半脱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4项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组继发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与对照组相比,在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并发症、提高运动功能、ADL积分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姿势控制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MBI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治疗前后MB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姿势控制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方法:将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常规药物治疗、语言、肢体康复训练法(对照组)和针灸加药物治疗、语言、肢体康复训练法(实验组)。针灸10d后观察比较结果。结果:治疗后口语表达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予葛根素400mg静滴,1次/d,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48例,予复方丹参16mL静滴,1次/d,连用14d。于治疗前、治疗后1,2,3周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7.09(P〈0.01),生活能力提高1.50等级(P〈0.01)。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尤阳 《中国疗养医学》2013,(11):974-976
目的探讨电针背俞穴配合小剂量赛乐特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背俞穴+口服赛乐特)和对照组(口服赛乐特)。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抑郁症患者HAMD-17评分都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背俞穴配合小剂量赛乐特可以促进中风后抑郁症状的改善,可促进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减轻致残程度,促使中风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8.
针刺外劳宫和太冲穴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佳  豆运香 《中国康复》2009,24(4):259-259
目的:观察针刺外劳宫及太冲穴治疗脑卒中软瘫期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头针运动区,良肢体位摆放及偏瘫肢体被动、助动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加针刺患侧太冲和外劳宫穴,强刺激手法。结果:治疗1周时,2组患侧上下肢Brunnstrom分级达3~6级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显著(P〈0.05)。治疗1个月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太冲和外劳宫穴强刺激手法能明显促进脑卒中软瘫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病情进展在48小时内的200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LMWH)加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浪80mg加入5%葡萄糖250ml内静滴.LMWH2500IU.2次/d,腹壁皮下注射,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神经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恢复,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80%,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基础上,LMWH加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赛乐特(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7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加用赛乐特)和对照组36例(常规治疗)。8周后观察抑郁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在HAMD评分及S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赛乐特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46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80例)和常规康复治疗组(66例),治疗30天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及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Fugl-Meyer运动功能及ADL积分上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非常明显(P〈0.01),综合康复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与常规康复治疗均可降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13常生活活动能力,但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2.
裴芳 《临床医学》2009,29(10):35-36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及常规对照组,经治疗14d后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治疗前轻(P〈0.05),治疗后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较对照组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腰夹脊穴结合远红外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并与推拿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型差异(P〈0.05),且针刺夹脊穴的疗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率和有效率均较治疗1个疗程为高(P〈0.05)。  相似文献   

14.
龙璐  王钟明  陈贞  陶亚  王望  易斌 《检验医学》2013,(10):885-889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和无斑块组(24例),以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Lp—PLA2水平。所有患者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Z=-6.995,P〈0.05);无斑块组、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依次升高,且无斑块组与有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70,P〈0.05),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85,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Lp—PLA2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斑块稳定性的最佳截断值为137.00μg/L,灵敏度为81.8%,特异性为95.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Lp.PLA2水平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33,P〈0.05)。血浆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0=0.861,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血浆Lp—PLA2水平可预测斑块稳定性,同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冰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3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和冰刺激。治疗前后采用饮水测试评定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吞咽功能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吞咽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结论:针刺配合冰刺激不仅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而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9例)与对照组(62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运动再学习和Bobath疗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治疗,如针灸、理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FMA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康复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对预后有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刺加康复训练对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nh量表、Fugl-Mev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其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痉挛程度均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康复训练能明显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石云琼  陈雯  郑午林 《中国康复》2006,21(2):113-1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及一般康复指导,综合组同时配合针刺、康复训练及心理指导。治疗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综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综合治疗有助于减小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头针结合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功能障碍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方法结合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后功能障碍、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的影响。方法14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康复组、头针组、康复组和对照组。采用SIAS运动功能评分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等方法综合评定患者的运动和神经功能。结果在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上,针刺结合康复组、头针组、康复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上,头针结合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头针组、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方法结合促进技术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体温控制对急性中、重型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中、重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体温超过38℃以上采取降温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由专职主管护士对患者的呼吸道、泌尿道及消化道实施早期干预,并给予局部持续冷疗、间断温水擦浴,使体温控制在35~37℃。于第7天、第14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结果:入院后第7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后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早期体温控制对急性中、重型脑卒中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