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体内外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及抗肿瘤作用,但由于其所复合药物量较大,植入体内骨缺损处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是否影响骨的正常诱导、传导及生长?
目的:建立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成骨模型,进一步分析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内成骨效应及规律。
方法:分别将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及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兔股骨两干骺端骨缺损模型,定期观察股骨X射线影像,并取材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材料降解和被新骨替代的速度、骨与材料界面的结合情况,材料内部新骨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与周围骨形成组织及骨桥连接较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快,植入4周后X射线片影像及组织切片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边缘开始逐渐不清,并逐步与动物骨形成骨愈合。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早期8周内局部以抑制组织细胞生长为主,6~12周逐渐有组织结构向材料孔隙内生长且逐渐出现成骨细胞、骨基质及骨细胞,新生骨逐渐生长替代融合,26周左右与周围骨形成骨愈合。说明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早期虽对骨愈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最终仍可自行与周围骨缺损达到骨愈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骨材料的构建与合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纳米羟基磷灰石是自然骨的天然组分,具备良好的骨传导性、诱导性及生物相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工骨材料的构建中;但单纯的羟基磷灰石作为人工骨材料时由于其强度低、韧性差、体内降解速率缓慢等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对纳米羟基磷灰石与其他材料进行多相复合以尽可能的模拟正常骨组织结构或赋予其一定的特殊性能是当前人工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具备特殊性能的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孔Nano-Hydmxyapatite(Nano-HA)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39只,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用多孔Nano-HA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HA人工骨材料及空白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线、扫描电镜及生物力学测试,综合评价多孔Nano-HA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Nano-HA人工骨和HA人工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ano-HA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羟基磷灰石基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羟基磷灰石基人工骨作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硬组织替代材料之一,在生物医用材料和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方法制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骨诱导性与治疗功能的羟基磷灰石基人工骨,用于人体骨组织的缺失的修复,及相关疾病的治疗。结果通过制备性能优良的羟基磷灰石粉体,结合纳米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将不同材料通过合适的方法组合成羟摹磷灰石人工骨,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性能。结论从临床角度,综合了国内外近十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诱导成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种植体埋植于狗背部肌肉内,分别于植入后1、2、4和8月处死动物,取出种植体,将其固定,脱钙,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作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一月的种植体孔隙内充满了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二、四和八月的种植体孔隙内有较多量的新骨组织形成,种植体固有完整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膜。本研究从组织形态学说明了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具有诱导骨形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人工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用做人工骨修复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综述了近年来羟基磷灰石/聚乳酸(HA/PLA)复合人工骨修复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其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羟基磷灰石基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基人工骨作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硬组织替代材料之一,在生物医用材料和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方法制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骨诱导性与治疗功能的羟基磷灰石基人工骨,用于人体骨组织的缺失的修复,及相关疾病的治疗.结果通过制备性能优良的羟基磷灰石粉体,结合纳米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将不同材料通过合适的方法组合成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性能.结论从临床角度,综合了国内外近十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9.
10.
将两种不同形状的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家兔颅骨缺损区,于术后第2、4,12周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不规则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出现较多的异物巨细胞,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两种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都有活跃的骨组织生长,未见明显的骨组织生长障碍。 相似文献
11.
骨髓造血组织切片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塑料包理方法,并薄切片,进行HE、HGF、Gomori,PAS,Pussian Blue染色,对104例正常人骨髓活检标本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显示了我国正常人骨髓造血组织、脂肪组织、骨小梁、小血管的容量范围及骨髓基质中网硬蛋白,糖元、中性粘多糖、含铁血黄素的分布与含。以期明确我国成人骨髓活检的有关观测标准,为判断骨髓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肱骨上端骨髓腔尖部的X线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肱骨上端骨髓腔尖部发育的形态特征,并对其位置进行定量分析。材料与方法:随机对10~93岁177例(男90例,女87例)汉族人拍摄双肩部X线片。观察肱骨发育在X线片上的表现,测量肱骨上端骨松质长度,计算肱骨上端骨松质指数。结果:肱骨上端骨髓腔尖部在X线上表现为“突变型”和“过渡型”两种形态。肱骨上端骨松质和蔗和骨松质数均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减小。结论:应根据肱骨上骨髓腔发育的不同形态特征来判断 相似文献
13.
多孔梯度结构羟基磷灰石仿骨材料的制备和微观形貌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仿骨材料的结构设计,采用羟基磷灰石粉末为原料,添加一定量的生物玻璃粘结剂和柠檬酸造孔剂,模压成型,1050℃烧结,获得了羟基磷灰石仿骨材料。微观形貌观察表明:材料外层较致密,含有微孔;内层多孔疏松,含有少量微孔和大量孔径为300μm~500μm的球形气孔,孔隙间相互贯通。材料的孔隙大小和分布呈梯度变化,与天然骨的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期孕胎儿肝脏与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瑞氏染色,红细胞内外铁染色和受体的放射配体结构分析法,对29例16-28孕周胎儿肝脏与骨髓红细胞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定存铁在正常范围的胎儿的骨髓幼红细胞比例明显低于肝脏,其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肝脏;(2)24-28周孕的胎儿,其肝脏的红细胞内,外铁均较骨髓为多;(3)骨髓幼红细胞转铁蛋白受体数量及其与配体的亲和力均明显低于肝脏;(4)母体发生缺铁性贫血时,虽然骨髓受体数量明显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二甲基亚枫(DMSO)对成年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作用.方法 用长骨骨髓腔冲洗的方法对Wistar大鼠MSC进行分离和培养,加入1%DMSO诱导3 d后,HDMEM培养7~10 d.通过形态学观察、双硫棕(DTZ)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葡萄糖刺激实验和RT-PCR,对诱导细胞进行体外结构和功能鉴定.结果 1%DMSO诱导后第3 d有胰岛样结构出现;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诱导后第1 d MSC呈nestin免疫反应阳性,诱导后第10 d细胞团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而未诱导组细胞不表达上述蛋白;RT-PCR结果表明,诱导后第10 d检测到胰岛素1(Ins1)、胰岛素2(Ins2)、胰高血糖素(glu)和生长抑素(SS)基因的表达.结论 体外经DMSO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相似文献
16.
成年大鼠及猴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向神经元的分化诱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成年动物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神经元诱导及其不同培养时程对外源基因的转染率,本实验采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和猴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进行神经元诱导,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用携带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第1~10代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并计算转染率。结果显示,成年大鼠和猴骨髓基质细胞以未分化状态至少可持续培养20余代,部分细胞表达干细胞的标志蛋白nestin,经BrdU孵育后呈BrdU抗体免疫阳性;经诱导后细胞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蛋白NeuN;培养第3代至6代的骨髓基质细胞对外源性基因的转染效率较其他时程明显增高。实验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并被诱导成为神经元,它还可携带外源性治疗基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试了孔隙率为14%,孔径小于2μm的纯羟基磷灰石(HA)与兔胫骨皮质骨之间界面的抗张强度,2周时为0.72MPa;4、8、16周之间强度无明显差异平均为1.5MPa。扫描电镜观察表明,2周时拉伸断裂位于HA-骨界面,4周以后多在HA晶体颗粒之间。HA与骨生物适应性好,矿化组织可以直接沉着于HA表面或HA内部,近界面处的HA发生了一定的生物降解反应,且骨矿化与HA的降解可能达到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18.
报道30例离体培养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及20例离体培养的正常人骨髓细胞加入登革Ⅱ型病毒前后的SCE率改变,结果表明:登革Ⅱ型病毒可以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及骨髓细胞的SCE率,说明该病毒对人体这两类细胞的染色体均具有损伤作用。实验还观察到不同个体的淋巴细胞及骨髓细胞在加入登革Ⅱ型病毒后,其SCE率的升高有个体差异,说明了染色体或DNA损伤程度不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年龄差异是否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有影响。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素染色检测体外培养的不同年龄大鼠BMSCs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培养的第5d,新生组增殖率为(78.7±5.3)%,成年组为(72.0±3.3)%,老年组为(65.4±3.9)%;在第7d增殖率分别是(78.3±3.2)%、(67.3±3.9)%和(52.6±6.0)%;在第9d,分别是(66.9±3.3)%、(46.4±3.9)%和(39.1±2.2)%。统计分析表明,在培养的第5、7、9d三个年龄组BMSCs的增殖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不同年龄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均能快速增殖,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增殖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是一类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外不仅可分化为间质类细胞,而且可以分化为非间质细胞。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和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利用密度为1.073g/ml的Percoll分离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与扩增MSCs,细胞纯度可达95%左右。取第二代和第三代的MSCs,以含有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β-磷酸甘油、地塞米松的诱导培养基向成骨细胞诱导,诱导向的细胞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样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显示其I型胶原染色阳性,ALP染色阳性,表明MSCs在体外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