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在促进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中的意义。方法将本院中药注射液药学管理工作分成两个阶段,在2010年继续使用传统管理方法,在2011年1月开始在传统管理工作基础上,采取药学干预管理,比较两个年度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2010年度共报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67起,不良反应发生率0.35%;2011年度共报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21起,不良反应发生率0.10%,2010年度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2010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干预在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通过药学干预及时避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使用的合理、有效、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例)与对照组(n=50例),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药学干预,研究组患者接受临床药学干预,在统计100例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基础上,对比两组药学干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丹参注射液(42%)、血塞通(冻干)粉针(19%)、疏血通注射液(14%);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最高的时间段为31min~1h,其发生率为38%,其次分别为1h~1d、11~30min这两个时间段,发病率分别为29%、22%;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系统发病率占在前三位依次为中枢神经系统(35%)、皮肤及附件(30%)、消化系统(21%),临床表现主要为失眠、局部肿痛、丘疹、消化不良等。对比可知,研究组接受药学干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5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容忽视,药品说明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补充。因此,要设法加强药物规范管理,做好用药监测及其药学干预,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中药注射剂的科学管理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2011年住院药房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治疗费用(DDC)采用DDDs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药学干预方法包括:临床药师处方点评、异动监测、不良反应监测等。结果 2009~2010年,中药注射剂在住院病区的用药金额呈上升趋势,增幅25.34%。在有效干预下,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减少。2010~2011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呈下降趋势。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减少10.36%、总DDDs减少16.66%。结论本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基本合理,药学干预是有效的。在临床治疗中,也要更加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合理用药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临床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应用合理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贺州市中医医院中药注射剂用药不合理患者及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理用药宣教、药品用量动态监控、临床监督指导、加强处方审核与点评等临床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应用合理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2015-2018年中药注射剂用药不合理占比与不良反应占比逐年下降(P<0.05)。结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进行临床药学干预能有效促进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我院10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院2008年至2010年上报的10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并对各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为54例(50.94%);引发不良反应最多者为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其次为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在用药24 h以内的45例(42.45%);判断为新的不良反应29例(27.36%).结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加强药学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本院2010~2012年收集的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品19个品种,产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1%),儿科患者次之(27.1%)。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为七叶皂甙钠针,有180例,占86.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如双黄连粉针、喜炎平针等,有24例,占11.6%。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居多,占(61.1%),其次为皮肤症状及附件损害。其中新的、一般的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18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对症处理,对原患疾病影响小。结论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7.
1001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礼  徐玉红  吴斌  李东 《中国药业》2013,22(15):70-72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下载2010年至2011年深圳市各单位上报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筛选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与报告1 001例,涉及92个生产厂家的48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几乎全部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多发生在给药后30 min内。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循环系统等。不良反应/事件包括各年龄段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0~9岁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9.48%),低年龄段给药剂量普遍偏高。新的不良反应/事件446例次,占44.56%。对症处理后,绝大多数转归良好。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比例为6.89%,主要表现为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及过敏性休克。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具有普遍性,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临床应按中医理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在儿童人群中的使用;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药制剂说明书内容的监管与完善,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22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2010年我市收集到的22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占40.52%。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3.63%;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0.80%。不良反应涉及中药注射剂4类,以活血类品种发生率最高,占51.52%;涉及28个品种,其中双黄连注射液发生最多,占12.55%。结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不合理使用造成的人体伤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普遍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2010-2011年上半年收集到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7例中其不良反应累及9个系统/器官,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28.14%);涉及12个品种,其中血塞通发生率较高。结论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合理性,考察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某院2010年7-12月120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出院患者设为非干预组,2011年7-12月131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出院患者设为干预组,对比2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该院中药注射剂在用药指征、用法用量、溶媒选择、稀释比例等方面的合理性显著提高,不合理使用总比例下降了9.59%,使用平均疗程缩短了2.53 d,两联使用率下降了7.01%,无三联使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明显降低。结论:实施的干预措施对促进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有效、合理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需加强管理,以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本组ADR共涉及18个中药注射剂,累及9个系统/器官,≥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为37.72%,严重ADR共7例(4.19%)。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组ADR共涉及18个中药注射剂,累及9个系统/器官,≥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为37.72%,严重ADR共7例(4.19%).结论 应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管理干预对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合理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13年起对药师、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中药注射剂安全使用管理干预,统计2012年上半年及2013年上半年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合理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管理干预前后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合理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结果管理干预后,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为59.30%,明显低于干预前的69.91%(P<0.05);我院中药注射剂在适应证、剂量及溶媒选择等方面的使用合理性明显比干预前提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对易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环节针对性进行管理干预,有助于防止中药注射剂滥用,提高使用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95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6~2008年上报的9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不良反应/事件以药物热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76例占80.0%;涉及27个注射剂品种,其中冠心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5种注射剂共诱发63例不良反应/事件占66.3%。结论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进行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110例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没有受到临床药师干预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110例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受到了临床药师干预的患者,设为干预组,对比分析两组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情况。结果干预组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率(90.9%)要远高于对照组(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2,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要远低于对照组(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液时,临床药师对其进行科学干预,能够提高用药的合理性,保证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学》2017,(1):90-93
目的:分析医院2013年—2015年度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医院2013年—2015年度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s报告中11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s报告的相关因素。结果:11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s涉及22个中药制剂品种,其中银杏达莫注射液引起ADRs为最多占16.38%;60岁以上患者38例占32.76%;注射后30 min以内发生ADRs占46.55%;累及系统-器官的主要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34.76%)为主;严重的ADRs较少占5.17%。结论:应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上报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不良反应涉及药品38种,其中抗感染药21种,139例,占57.44%;中药制剂58例,占23.97%,其中中药注射剂50例,中药注射剂用0.9%氯化钠注射液做配液的有40例,占中药注射剂的80%;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30例;>60岁的老人发生不良反应80例,占33.06%;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最多52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师要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及中药注射剂,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建章  陈志高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91-309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30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中,共涉及16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发生ADR例数最多的品种依次是:苦黄注射液(5例)、茵栀黄注射液(4例)、参附注射液(3例)、苦参碱注射液(2例)、炎琥宁注射剂(2例)、血必净注射液(2例)、血塞通注射剂(2例)等。结论中药ADR报告中几乎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皮肤过敏反应,及时报告中药注射剂ADR,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的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干预措施,降低了中药注射剂使用后的不良反应。结论: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可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6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2007年本院各科上报的13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其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主要原因.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64例,占46.04%.ADR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人19例,占29.69%.ADR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药品依次为喜炎平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血塞通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结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