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点固定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妹清  詹文英  曾洁华 《广东医学》2008,29(8):1428-1429
目的 通过分析桡动脉两点固定采血法与桡动脉常规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寻求一种更好的桡动脉采血方法。方法 对124例次需要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交替采用常规法与两点固定法,记录两种采血方法的成功率、采血时间、血肿淤血情况及疼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穿刺方法在穿刺成功率、患者主观感觉、采血时间、血肿淤血情况等方面,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所采集血标本的血气分析指标方面,两种穿刺方法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点固定法比常规法成功率高、采血时间短、血肿淤血发生少、疼痛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谢瑞萍  梁天英  袁婉欢 《海南医学》2013,24(14):2183-2184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局部浸润压迫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ICU 2012年4月至2012年8月间反复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看、触的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寻找桡动脉时采用局部浸润压迫法,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盐水局部浸润压迫法简便易学,可作为桡动脉采血常规技巧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法降低桡动脉置管临床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桡动脉置管有创动脉压监测病人210例,随机分为3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法,对照1组采用常规固定法,对照2组采用弹力绷带固定法,比较3组病人动脉导管脱管率、穿刺点感染率及局部皮肤压疮发生率。结果对照1组动脉导管脱管率高于对照2组,局部皮肤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990、7.599,P<0.05)。观察组病人动脉导管脱管率低于对照1组,局部皮肤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103、4.783,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及弹力绷带固定方法比较,改良固定法能明显降低桡动脉置管临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检测血气分析抽取动脉血寻找更好的方法。方法对114例次需查血气分析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法与暴露固定法进行采血,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的主观体验,两种方法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暴露固定法采集动脉血成功率高于传统法,同时患者疼痛减轻。  相似文献   

5.
应用桡动脉压迫带压迫止血的临床护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桡动脉压迫带(TR Ban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TR Band止血;对照组采用弹性粘贴固定绷带止血。通过2组比较对照,研究分析绷带压迫和TR Band压迫两种方式的病人穿刺点出血情况、舒适度和局部皮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应用TR Band操作简便,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张艳玲   《中国医学工程》2012,(3):159+161
目的评价桡动脉压迫带(TR Ban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8例和对照组360例。观察组应用TR Band止血带压迫止血;对照组采用弹性绷带止血。经过2组比较对照,研究两种方式在穿刺点出血情况、舒适度和局部皮肤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异同。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应用TR Band操作简便,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0例患者术后用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止血的护理经验。结果:60例患者均止血成功,2例出现穿刺局部皮下血肿,4例出现手部肿胀,3例前臂以下瘀斑,余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用于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具有安全、操作简便、调节性强、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的方法.方法:将100例行桡动脉穿刺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高,疼痛程度较轻.结论:示指加压穿刺法定位精确,位置固定,可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应用后临床面临的问题及护理策略。方法观察176例患者术后使用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情况及评估相应护理策略。结果桡动脉压迫器使用方便、有效。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护理问题:如对疼痛、出血、肢端的缺血,肿胀等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结论优化的护理策略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桡动脉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50例需要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214例采用桡动脉穿刺;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100例采用颞动脉穿刺.对3种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事、穿刺后局部瘀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差异,P>0.05;桡动脉比颞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X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X2=10.67;P<0.01).讨论桡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定位容易,穿刺误伤机会少,操作手法易掌握,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十字定位法在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动脉是临床上常用的动脉取血点,因其表浅易触便于操作。为了提高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动脉给患造成疼痛、紧张、穿刺部位血肿及动脉栓塞形成等不良反应,笔对260例患采用十字定位法在桡动脉处穿刺采血,成功率达93%。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路世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03-103,10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使用自制桡动脉辅助压迫止血垫后的效果。方法将356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80例患者术后使用传统止血方法,观察组176例患者术后使用自制桡动脉辅助止血垫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穿刺口压痛、瘀血、手部肿胀、局部过敏情况及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术后穿刺处的各种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自制桡动脉辅助压迫止血垫在冠脉介入术后对桡动脉止血效果满意,穿刺周围皮肤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不适感时间缩短而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桡动脉采血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解剖位置或双十字法桡动脉采取血标本。结果:桡动脉采血可使护理操作省时省力。结论:桡动脉采血,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不易造成早产儿低体温。  相似文献   

15.
股动脉采血与桡动脉采血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气分析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须动态观察其数值变化。因此,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患者常因面临反复多次穿刺,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而这些非疾病因素可引起血中PO2、PCO2的变化,影响检测结果。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疼痛反应,提高工作效率,是从事血气分析的医务人员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108例患者分别采用股、桡动脉采血,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于贵州航天医院心内科行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自粘性弹力绷带环绕包扎止血,试验组采取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比较两组术后止血时间、术后舒适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止血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舒适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操作简单、快速,便于局部穿刺部位的观察,且患者舒适度高,又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动脉采血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操作,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操作.若不能一次穿刺成功,反复穿刺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紧张、恐惧心理,还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快速进针可提高桡动脉采血的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而对穿刺部位血肿、淤血的形成无明显差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宣艳 《广西医学》2010,32(6):746-747
目的探索一种方便、快捷、有效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动脉抽血方法。方法 140例新生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观察组7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法抽血,对照组70例采用肱动脉穿刺法抽血。比较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等。结果观察组1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穿刺时间短、皮下淤血轻(P〈0.0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法采血1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对新生儿损伤小。  相似文献   

19.
儿科采血的传统方法是经由股静穿刺或颈静脉穿刺。笔者采用桡动脉穿刺,取得同样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28例,男126例,女102例;其中,新生儿120例,1~9月龄108例,每个患儿只按1例统计,不作例次统计。1.2桡动脉解剖特点由肱动脉分出,在肱桡肌与旋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垂直进针法与传统桡动脉采血法的临床效果,找出一种更好的桡动脉采血的方法,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收集80例需检测血气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观察组采用垂直进针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皮下淤血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4.59、5.03,P<0.05).结论垂直进针法桡动脉采血成功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