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由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八味中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相似文献
2.
<正>咳嗽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是由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而出现的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咳嗽既是各种疾病影响到呼吸系统的一种反应,也是机体进行自我保护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在治疗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提倡治疗原发病,但中医把咳嗽作为一个疾病来认识,认为咳嗽既是独立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治疗上注重整体的调治,讲究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5.
6.
周来兴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第三批名中医,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从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不仅善用经方,也重视古方的应用,擅长于内、儿、妇科疑难杂病。周老在临床上由善用温胆汤,并以此为基础方,在辨证的前提下,随证化裁,治疗众多疑难杂症。本文系介绍周来兴运用温胆汤治疗反流性胃炎、神经衰弱、癫痫、早期尿毒症的临证验案。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组成为清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全方温凉并用,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是治疗胆虚痰热上拢、虚烦不眠的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加茯苓健脾利湿、安心宁神则效更著。并不断在本方的基础上增减,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这也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今不揣浅陋,将选用本方的罕见病治验几则简介于下。 1 目眨李某,男,24岁,1984年6月2日初诊。患者两眼不自主频繁眨动已月余,并伴有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胆小易惊。医药屡更均罔效,遂来我院就诊。诊得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依据脉证,系痰热上拢肝胆,肝胆不宁 相似文献
8.
10.
马居里教授系陕西中医学院教授,陕西省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三十年,学识渊博,医理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随诊,聆听教诲,颇有感悟。现将其运用温胆汤之验案两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1临床验案1.1梅核气岳某,女,52岁。2012年9月16日初诊。咽喉部异物感10年,加重一月余。患者自述咽喉部有异物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身热心烦,四肢困倦,自汗口渴,动则气短,脉象虚大;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久泄久痢,或久疟等。清代医家柯琴曰:"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余临床每遇内伤脾胃,虚劳不足之证,应用本方屡获良效,现介绍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淑玲主任医师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4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验丰富。笔者有幸成为其继承人,蒙师赐教,受益匪浅,现将王老师运用温胆汤的体会总结如下。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清半夏、竹茹、 相似文献
13.
15.
16.
栗锦迁教授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或取其法而不用其方,治疗证属胆郁痰热、胆胃不和,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疾患;使用中强调其"清胆"作用,治疗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清热除烦。医案一中眩晕属痰热郁阻证,医案二失眠属痰热扰神证,医案三心悸属痰热互结证,治以清热化痰、清热涤痰。栗主任强调黄连温胆汤的运用,要领会痰热、脾胃、情志几个关键点,如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调、腹胀满等脾胃系症状,以及心烦、胆怯、头晕、失眠、头痛等情志方面的表现。本方结合不同的加减可以治疗心悸、脏躁、眩晕、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相似文献
17.
徐子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8):33-34
笔者运用古方温胆汤治疗特发性水肿和癔症性呃逆,有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特发性呃逆 朱某,女,40岁,农民。患者眼睑、面部及双下肢浮肿1年余,反复发作。常因疲劳、情志不畅或行经期加重。曾在当地医院中西药治疗,水肿暂退,但很快复发。初诊见:面部、下肢水肿,形态肥胖,伴胸闷、腹胀、恶心、口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X线胸片、血浆蛋白定 相似文献
18.
温胆场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主治“大病后应烦不得眼”证.笔者临床以黄羊易竹茹、加黄连,用于治疗因痰大而引起的其他病证,常获良效。此列数例,以示同道。对增生性颈椎病武某,男.50岁,铁路工人,1993年5月4日诊。曾患增生性颈椎病.现自诉脑后后项疼痛1个月.加重1周,甚则疼引两耳后,伴头晕。舌红苔薄黄.两脉寸关弦滑稍数,尺弱。此乃旧病复发,群属痰热瘀血,督豚受阻,处方:法半夏、葛根、成灵仙各309,权实、白术、陈皮、获多、桃仁、丹参各159,黄连10g,熟地SOg。服2剂,头晕愈,后项疼痛面积缩小。上方继服6刑告愈。按… 相似文献
19.
20.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 ,由法半夏、茯苓、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清胆和胃、除痰止呕之功。主治胆虚痰热上扰 ,症见虚烦不眠、胸闷、口苦、呕涎等。笔者临证运用此方 ,治疗他病 ,收效颇好 ,兹举例如下。1 外感发热刘某 ,男 ,1 9岁 ,1 996年 3月 6日初诊。头痛、呕吐、发热 2天。诊见 :面红目赤 ,神情疲惫 ,头痛 ,呕吐 ,2天未进食 ,频频呕吐 ,饮水亦吐。查 :T38 7℃ ,大便 4天未行 ,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厚腻 ,脉浮。证属外邪在半表半里 ,痰热互结 ,滞留胃肠。治以和解表里 ,和胃通便。方用温胆汤加减。处方 :生姜、陈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