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588-1590
目的通过设置不同的消融功率,于消融前向活体猪肝内注射蒸馏水和生理盐水,探讨组织的含水量及离子浓度对微波消融范围和温度场的影响,并比较二者对消融范围和温度场的影响程度。方法应用2 450 MHz植入式冷循环微波天线对活体猪肝分别行主机输出功率为60 W、80 W以及消融时间为10 min微波消融,于消融前预先用PTC针向猪肝组织内注射5 m L蒸馏水(蒸馏水组)或5 m L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并设置对照组(无液体注射)。分别将测温针放置于微波天线旁开0.5 cm(t_1)、1.0 cm(t_2)、1.5 cm(t_3)处测量温度。三组每个功率各完成5个消融灶的实验,总共获得30个消融灶。测量并比较消融后消融灶的长径(Dl)、短径(Ds),记录微波天线旁开0.5 cm、1.0 cm、1.5 cm处的温度变化,并绘制各个功率设置下的温度曲线。结果主机输出功率相同时,实验组的Dl和Ds均大于对照组,实验组t_1、t_2、t_3处的温度比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相同的主机输出功率以及相同的消融时间时,微波消融前于肝内注入少量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有望提高消融灶的消融范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因较远端磁控管灯丝的多股铜导线部分虚焊,而至磁控管阴极氧化加快,影响整机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离体正常猪肝组织进行腔内射频消融实验,探讨在不同功率与消融时间设置下消融导管产生的消融灶大小。方法采用新型消融导管在正常猪肝上进行射频消融实验,采用消融模式A(固定功率下持续消融至自动停止)进行射频消融,探讨在不同功率输出下最大消融时间及消融范围大小;采用消融模式B(特定功率下射频至特定时间内人为停止)进行射频消融,探讨不同参数设置下消融灶特性。结果采用消融模式A进行消融时.特定功率下均存在一定极限消融时间,功率越小,极限消融时间越长,其消融深度及范围越大。采用消融模式B进行消融时,在20W或以内的功率输出时,能产生有效消融灶,在此功率范围内,消融时间越长,其消融深度及范围越大。结论腔内射频消融功率输出应在20W以内,在此范围内消融时间越长。产生的消融深度及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
4.
5.
《临床医学工程》2017,(3):332-334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种植人源鼻咽癌CNE-2模型,模拟姑息性微波消融术,观察消融术后残瘤组织中反映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指标(MMP-9)变化状况。方法建立裸鼠皮下种植人源鼻咽癌CNE-2动物模型,术后48小时处死动物,解剖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以及MMP-9与HSP90免疫组化检测,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消融术对鼻咽癌CNE-2肿瘤残瘤组织MMP-9与HSP90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消融术后48小时,与未消融肿瘤组织比较,残瘤组织MMP-9表达降低,而HSP90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裸鼠种植瘤消融术后48小时的残癌组织MMP-9表达降低,提示残瘤组织侵袭能力可能一过性减弱;HSP90表达升高,可能与瘤细胞受热刺激应激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微波热消融天线的性能评价指标,阐述了基于单极子、偶极子及同轴缝隙的3种定向天线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定向天线设计存在的不足,指出了未来还需对定向天线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在确保产生定向消融区的同时增加消融范围,以扩大其应用范围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心脏起搏器的单/双极起搏模式与其回路阻抗有关联,从而影响其电池使用寿命。该研究构建了心脏起搏器回路阻抗测试的离体实验方案,方案中使用NaCl溶液模拟人体血液环境,采取水浴的方式对实验环境温度进行控制。离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双极模式的回路阻抗存在显著差异,在与临床人体参数相似的实验条件下,双极模式与单极模式的回路阻抗差值为120~200Ω。实验结果证实了临床上存在双极模式回路阻抗大于单极模式的现象,对临床心脏起搏器起搏模式的优化选择及起搏器功耗降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能否扩大及优化肝组织的消融范围,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新型注水式微波天线消融活体兔30只,分为单纯MWA及MWA+PEI(1.5ml)两组,观察相同的作用时间及功率组合下消融区域的大小及形态特征。结果在相同消融条件下,MWA+PEI的消融范围明显大于单纯MWA组(P0.05)。结论 MWA+PEI可以明显扩大单针消融的范围,这将有利于提高肝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5月,2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来得到了很好的疗效,之后这种技术在治疗方面迅速崛起,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得到,微波消融治疗融合其他技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绝对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的特点也是其技术的有点所在,因此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有很大的进展,其特点为操作简单、局部热效率高、创口小、预后好、并发症少等.近年间,临床上常常使用频率为2450MHz的微波,但其在治疗巨块型肝癌时效果却不佳,应该使用大功率、大频率的微波治疗方案.微波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与术后是否会复发的相关的危险因素,这些都是无从得知,现就其治疗原则、方法、适用症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大鼠离体器官实验装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加利用离体器官进行实验的手段,我们研制了一种装置,运用它的灌流设备可对中空器官进行腔内或腔外的给药,并可同步记录电——机械活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减胎术对复杂性单绒毛膜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进行MWA和RFA减胎术治疗的复杂性单绒毛膜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资料、手术资料和妊娠结局。比较MWA和RFA减胎术的手术过程和妊娠结局。结果181例减胎孕妇中,132例行MWA,49例行RFA。两组手术过程比较显示,MWA组比RFA组消融时长短(6.0 min和7.5 min,P=0.010)、消融功率低(35.0 W和50.0 W,P<0.001)。妊娠结局比较显示,RFA组和MWA组的保留胎儿存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和66.2%),但在胎死宫内率(42.0%和23.4%,P=0.011)、新生儿出生低体重率(55.6%和31.1%,P=0.021)以及新生儿转重症监护室率(60.0%和32.2%,P=0.011)上,RFA组要高于MWA组。结论MWA作为一种新的减胎手术方式,与RFA减胎术术后的胎儿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保留胎儿胎死宫内率和出生低体重率更低,并且手术消融时长更短、消融功率更低,手术更为便捷,在临床应用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定量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定量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3.33%,年龄、术前肝功能、消融范围、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5项因素是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定量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感染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27.08%,术前肝功能C级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38.46%,消融范围<20%或>40%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33.33%和42.85%,手术时间≥4h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34.78%,术中失血>2000 ml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40.00%.结论 术前调整肝功能、选择合适的微波消融范围、缩短手术持续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术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可防止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定量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吡虫啉体外经皮渗透吸收的效果,分析样品浓度和皮肤蓄积作用等对农药风险评估的影响.方法 采用Franz垂直扩散池,以雄性Wistar大鼠离体腹部新鲜皮肤或冷冻皮肤为渗透屏障,C/MS/MS法测定接受液和皮肤中的吡虫啉含量,分别比较高低两种吡虫啉溶液和两类皮肤的透皮效果.结果 在使用新鲜皮肤的体外试验中,高、低两种浓度的接受液中吡虫啉含量占总受试物的比例均数分别为6.8%,6.6%,皮肤残留中吡虫啉含量占总受试物的比例均数分别为10.7%,1.3%,经皮渗透吸收率为分别17.5%和7.9%.在使用同种(低浓度)浓度新鲜和冷冻皮肤的体外试验中,新鲜皮肤和冷冻皮肤的接受液中吡虫啉含量占总受试物的比例均数分别为6.6%,0.7%,皮肤残留中吡虫啉含量占总受试物的比例均数分别为1.3%,10.7%,经皮渗透吸收率分别为7.9%和11.4%.结论 高浓度吡虫啉在新鲜皮肤上的经皮渗透吸收率最大,是本实验吡虫啉暴露“最坏情况”的估计值,也是可用于风险评估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4.
镉对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免疫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镉对人体T、B淋巴细胞的增殖、存活能力的影响,以明确镉的免疫毒性机制。方法采用尼龙纤维分离法分离T、B淋巴细胞,将分离的T、B淋巴细胞密度调整为2×106/ml,分为低、中、高浓度镉组(Cd,0.05,0.50,5.00 mmol/L)和对照组,在CO2培养箱中37℃培养12,24,48 h,用MTT法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观察淋巴细胞存活能力。结果镉致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MTT试验的吸光度(A)值明显下降。培养至48 h时,低、中和高浓度镉组的T淋巴细胞MTT试验的吸光度(A)值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6%,52%和85%。这些效应均呈剂量-反应关系。各浓度组镉均能直接抑制T、B淋巴细胞的存活率,使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培养至48 h时,低、中和高浓度镉组的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24%,64%,98%,B淋巴细胞计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9%,39%,80%。结论镉对体外培养人体T、B淋巴细胞的增殖、存活能力均能产生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醋酸铅的体外发育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鼠胚胎中脑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研究了醋酸铅的细胞毒性及其对神经元分化的影响。细胞毒性试验提示醋酸铅的半数存活抑制浓度(ICV50)为22mg/L。染毒组的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细胞体积小,细胞间神经纤维减少等形态学变化,其中前者呈剂量—效应关系,表明醋酸铅可抑制胚胎神经细胞的分化、增殖,半数分化抑制浓度(ICD50)为30mg/L,(V/D)的比值为73。本研究表明抑制细胞分化、增殖可能是醋酸铅致发育危害的重要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胚胎质量的优劣是影响ART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而对其起决定作用的是胚胎体外培养条件 ,其中包括培养液的成分和培养体系。在过去的 2 5年中 ,培养液的构成及应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培养体系也从单一培养发展到序贯培养、共培养和微流体培养。近年来人们对胚胎早期发育和对环境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代谢特性有了不断的认识 ,该文就胚胎体外培养系统及培养液的改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硝苯地平亲水凝胶骨架片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自制硝苯地平亲水凝胶骨架片,分别考察其体外释放度和大鼠体内药物释放行为,采用反卷积分法考察其体内外相关性。结果硝苯地平亲水凝胶骨架片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体内外相关性方程为:Y=105.25R+20.894(r=0.9057),体内外相关性较好。结论自制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具有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2450MHz微波诱导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及锌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微波对体外培养的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及锌的生物防护作用 ,体外培养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微波按强度分为 3组 (10、2 0、30 m W· cm- 2 )辐照 1h。 30 m W· cm- 2 为防护组 ,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锌。辐照后立即测定 SOD活性、MDA含量 ,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微波辐照后 ,SOD活性下降 ,MDA含量升高 ,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 ,加入锌后 ,可减轻这种损伤。在本实验条件下 ,微波可引起体外培养的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锌可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减轻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微波辐射对人精子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对人精子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对雷达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精子全自动分析。结果 雷达作业人员的精子畸形率随接触雷达电磁波频率、距离、强度、时间和防护措施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并显示一定的剂量 -反应关系 ,其中以大头畸形精子率、颈部和尾部缺陷精子率增高为主 ,与非雷达作业人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长期受微波辐射、屏蔽防护作用较差的雷达作业人员 ,精子畸形率增高 ,但并不影响男性生殖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 2 4 5 0MHz(5mW cm2 )微波 (MW)与 3种化学诱变剂对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检测淋巴细胞经微波和化学诱变剂单独及联合作用后 ,不同培养时间 (0h和 2 1h)的DNA损伤。微波与化学诱变剂联合暴露方式有 3种 :微波辐射后化学诱变剂染毒、微波与化学诱变剂同时暴露、化学诱变剂染毒后微波辐射。 3种化学诱变剂是丝裂霉素C(MMC ,DNA交联剂 )、博来霉素 (BLM ,似X线剂 )、甲基甲烷磺酸酯 (MMS ,烷化剂 )。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是 2h和 3h。结果 微波组培养 0h和 2 1h ,彗星尾长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培养 2 1h后 ,当MMC浓度为 30 .0 0 μmol L时 ,MW +MMC组、MW MMC组和MMC +MW组的尾长分别为 (18.0 0± 5 .96 )、(2 1.79± 11.4 7)、(2 2 .32± 8.10 ) μm ;当MMC浓度为 3.0 0μmol L时 ,尾长分别为 (8.99± 3.75 )、(12 .4 0± 5 .35 )、(14 .0 0± 5 .38) μm ,明显高于相应的MMC组[(9.4 2± 3.34) μm和 (6 .5 0± 2 .89) μm],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MW +BLM组和MW +MMS组的DNA损伤与相应的BLM组和MMS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2 4 5 0MHz(5mW cm2 )微波辐射 2h未观察到明显的人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