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下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陈定峰关键词眼科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攻逐水饮法下法是中医治则八法之一,适用于病邪积聚于里而形成的邪实之证。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功效。应用于眼科临床,又当根据眼病的不同症情,...  相似文献   

2.
寒下源于《内经》,成熟于《伤寒论》,是中医重要治则之一。其法通过寒凉泻下的方药,除病邪于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法也可用于眼科临床,举验案如下。 例1 男,40岁,1982年9月10日初诊。诉双眼沙涩,眵多难睁,红肿灼痛,怕光流泪1天,口干,大便正常。检查:双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 ),水肿( ),结膜囊有脓性分泌物,角膜透  相似文献   

3.
温下法是祖国医学泻下法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也广为应用,只要运用恰当,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法主要用于里寒实证,当脏腑间有寒冷积聚之邪,寒邪在非温不散,实邪非下不去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应根据病情出现的各种见证,配合甘温益气,养血生津  相似文献   

4.
温下法治疗急性寒积腹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 《江西中医药》1994,25(2):19-20
以温下法治疗40例寒积腹痛,有效率为95%。所用方药以大黄附子汤合四逆散加味。笔者体会对于寒性腹痛或寒积腹痛,医者当大胆使用温散或温下之法,不可拘于“炎症”之说,妄投清热解毒之品而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5.
<正>下法属八法之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通泻大便、导宿食、燥屎、实热、瘀血、痰结、水饮等有形之邪外出的作用。因人之五脏六腑之气需调畅,升降出入方可保持协调平衡。上述邪气居于体内会阻碍气机,下法可引之从下而出,故可疏通气机,调理脏腑。另外,大便不畅,腑气不通,可影响脾胃的升降,肝胆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故而保持大便通畅至关重要。临床中应用下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现将所治病案(验案4则,误治案例1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浅谈下法     
一、下法的形成与发展下法亦称通下法、泻下法、攻里法,乃“汗、吐、下、和、清、温、补、消矽八法之一,用以治疗实热内结,肠胃积滞,或水饮停蓄之里实证。通过荡涤肠胃内的实质病邪,使停留在肠胃内的燥屎、实热、宿食、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用泻下法排到体外,从而使病证得到消除或缓解。但也有的病证,不一定是实邪,如肝昏迷、尿毒症等,使用下法,亦可以使病证痊愈或改善病情、缓解症状,亦属下法使用的范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这些都是指应用下法而言。里实证致病因素不同,有寒结、热结、燥结、水结、血结之分,治法亦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下瘀  相似文献   

7.
下法在眼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黄霄祖国医学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体内积水、瘀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用以法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  相似文献   

8.
翁凤泉 《新中医》1989,21(5):21-22
“下法”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后汉张仲景之《伤寒论》创立著名的三承气汤等方剂;历代医家对下法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其在运用方面偏于外感热病,金元张子和师承刘完素之学,深研《内经》、《难经》、《伤寒论》,进一步阐明和发展攻邪法,他对下法不仅用于伤寒,且常用于杂病,近代运用下法,更有发展,是临床各科应用颇广而且取效显著之法,急重之症(伴腑实者)每收立竿见影之效,爱举三例验案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9.
荆宏建  李跃冲 《河北中医》1999,21(6):355-356
下法是温热病治疗中运用较广、作用较强、取效迅速的一种重要祛邪方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兹就临床所得讨论如下。《伤寒论》云:“阳明为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柯韵伯认为:“阳明为六经之出路。”在热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发热的极期,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阳明,邪正俱实。此时,驱邪退热当急不容缓,治疗当以清热通下法清上泄下。叶天士说:“三焦不得从外解,致成里结。里结在何,在阳明胃与肠也,须用下法。”温病热传气分,不从外解,里结阳明,或伤寒寒邪化热入于阳明,腑实热结,均宜采用下法。温热病运用下法,…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中对下法的应用是极为重视的。本文从理论原则上予以论述,使温病下法在应用上扫除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提高疗效,有益于医学的探讨。温病是在一定的季节,由一定的温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性病的总称。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和湿温之分。温病发展转变一般经过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病理阶段。在气分阶段温热病邪与正气急骤相争,邪气里盛但正气未衰,因此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施治的八法中 ,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下剂中包括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几个方面。实践证明 ,通腑攻下 ,在临床运用上已遍及六淫七情、脏腑致病的各个方面。以西医的病名来看 ,则可列举出急性热病 ,以及急腹症一百多种 ,这些急性热病与急腹症 ,大多采取攻逐邪热的寒下法运用于临床 ,其中润下、逐水两法则偶尔运用 ,而温下法临床采用的机会不多。兹就本人对温下法谈点体会和认识。使用温下的病机 ,主要在于脾虚寒积 ,因而出现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痛或胀、四肢不温、脉象沉迟 ,或阴寒内结引起腹胀水肿、大便不畅等症。而治…  相似文献   

12.
下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一,是以泻下或润下的药物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疗方法。中风起病急骤,病变多,病势重。表现为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半身麻木不遂等。正确运用下法,可有效的截断病势,促进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3.
脾胃为后天之本,有消化、输布、运化、生化的功能。本脏与他脏联系的病理、病机、病证,从虚从实极为广泛,古谓脾病论治喜“燥”而“恶”湿者,指寒湿困脾而言。但由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劳伤致淤引起的里实热证亦为常见。我在治疗  相似文献   

14.
洪亮 《江西中医药》2003,34(11):13-13
通腑法有釜底抽薪、导热下行之功 ,广泛用于眼科多种急重热性眼病。本文就通腑法在眼科的应用及其特点 ,分述如下 :1 解毒通腑此法用于热毒炽盛 ,上攻于目所致之针眼、眼痈、漏睛疮等眼部疮疡 ,兼阳明腑实者。证见 :胞睑红肿 ,灼热疼痛 ;或内眦部红肿高起如豆如枣 ,疼痛拒按 ,甚者红肿波及整个颜面 ,耳前或颌下有肿核及压痛 ,全身兼见口渴尿赤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 ,脉数或滑数。治宜清热泻火 ,解毒通腑 ,方用三黄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 ,药用生大黄、玄明粉、黄芩、黄连、栀子、淡竹叶、生地、木通、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2 泻…  相似文献   

15.
16.
“下法”是中国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下,就是运用泻下方剂,使其机体排便作用增强,通过排便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国传统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指出:“中满里实”,“里热”、“血瘀”者均用下法治疗。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制定了31首泻下方剂,为后世提供了运用下法的基本原则和方剂;宋金时代的张子和始将下法用于伤科“诸如落马坠井、打扑损伤、汤沃火热、车辗大伤、肿发痛、日夜号叫不止”等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跌打损伤后,必先外伤筋骨皮毛,内伤气血,经络受损,气滞血瘀,六腑气机失…  相似文献   

17.
下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被广泛应用在中医的临床。金元四大家张从正因善用下法有独道之处,被誉称攻下派。  下法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即指用药攻逐体内结滞、通泻大便的一种治法。广义则把下法的应用扩大,不限于邪在胃肠,而在五脏六腑,凡有寒、热、水、血、瘀、虫只?..  相似文献   

18.
陈宣 《陕西中医》2000,21(8):367-367
<正> 1 小儿咳喘 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不全,易于感受外邪。肺卫受邪,则肺气壅遏,宣肃失司,咳喘乃作。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导如常,肺失清肃则大肠传导失常,见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反之,若大肠积滞、腑气不通,亦影响肺气的肃降,引起肺气不利而致咳喘加重。因此,咳喘而腑实者,如在辨证施治时伍以泻下之品,使腑气畅达,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可选用莱菔子、瓜蒌仁、枳壳、大黄等。 病案举例:胡某,男,12个月。1992年2月10日初诊。患儿发热咳喘3d,曾肌注青霉素、鱼腥  相似文献   

19.
20.
吴又可<温疫论>治疫强调逐邪,认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明确指出攻下法"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若应下失下,"或投缓剂",可致毙命当然,治疗疫病乃至杂病,不能只靠攻下一法、大黄一药,但吴氏对下法的论述仍有重要意义,于当今抗击"非典"工作中亦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