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神经节苷脂与施普善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9年1月住院患儿170例,随机分为A、B、C3个组,A组采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B组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C组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脑活素。10天为1个疗程,共应用6个疗程。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评治疗前后3组患儿发育商(DQ),比较3组间疗效差异。结果:B组疗效达到79.5%,高于A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达到85.1%,亦高于A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C组与A组DQ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B组与C组脑瘫患儿之间DQ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与施普善治疗脑性瘫痪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穴位注射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0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应用丹参头部穴位注射。并应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88)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结果经过6个疗程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A~D功能区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E功能区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丹参头部穴位注射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神经节苷脂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帕金森病60例,分为GM1组和对照组各30例。GM1组给予GM1100mg/日静滴,2周1个疗程;两组均给予左旋多巴25~50 mg,每日2~3次,每隔3~7日增加6.25mg至每日300 mg,分3~4次服用,共2周。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临床症状的Webster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周Webster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帕金森病有良好疗效,能缓解震颤,开关现象改善,自主运动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幼保健》2017,(20)
目的探讨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康复科就诊的50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研究组采用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h痉挛量表(MA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粗大运动功能88项评定量表(GMFM)、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MA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MAS、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GMFM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坐位、爬和跪、站立、走跑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以上项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C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级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GMFC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可有效降低肌张力及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GM-1)治疗脑瘫(cerebral palsy,CP)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相关的检索词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获取发表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evaluation)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trial controlled,RTC)及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每篇文献由2位系统评价者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同质资料运用RevMan4.3.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4篇文献涉及的4项研究(n=325)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节苷脂治疗组脑瘫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效果[RR=1.24,95%CI(0.95,1.62)]及发育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值[RR=1.20,95%CI(1.06,1.36)],优于或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使用神经节苷脂+基础康复治疗,如运动康复疗法、针灸、按摩等,可增加脑瘫患儿疗效。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均不是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且样本量较小,故论证强度不够,尚期待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此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1年3月~2004年3月,按全国第一届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诊断分类标准收治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120例,占同期初诊人的4.2‰,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性瘫痪视觉障碍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rnNGF)对脑性瘫痪视觉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2例脑瘫视觉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加穴位注射mNGF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加肌肉注射mNGF,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判断综合疗效,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FVEP P100波潜伏期、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VEP P100波潜伏期较治疗前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517、4.5493,均P<0.05);FVEP P100波振幅较治疗前均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5281、6.0175,均P<0.05);观察组FVEP P100波潜伏期、振幅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24、2.6807,均P<0.05).结论 mNGF穴位注射治疗脑瘫视觉障碍有效,对视觉诱发电位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幼保健》2019,(12)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VE)的疗效,以期为小儿VE的干预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VE患儿83例。依据患儿实际情况、家长治疗意愿结合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3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3例,观察组有2例退出临床观察。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和干扰素治疗。疗程10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及后遗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儿退热时间、抽搐停止时间、意识障碍改善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血清S100B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后遗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VE,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力,减少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探讨神经节苷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7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给予神经节苷脂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内静滴,连续15d;对照组47例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250ml静滴,连续15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74.47%,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脑梗死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的治疗时机、高危因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神经康复中心2005年12月13日~2006年11月11日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病例资料。结果:多数患儿于1岁以后就诊,1岁前就诊的只占25%,6个月以内的只有1例,住院病人以痉挛型四肢瘫多见,多数患儿伴有早期症状,如易惊、异常哭闹或异常安静、喂养困难,好打挺,4个月~5个月不会主动伸手抓物,6个月手口眼不协调等,影像学检查异常率高达87%,高危因素中仍以早产、窒息、病理性黄疽最常见。结论:脑瘫病因复杂,但对于有早产、窒息、病理性黄疸等高危因素的小儿,结合其早期症状、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减少病残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治疗高危婴儿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高压氧、运动疗法,对照组加用胞二磷胆碱或脑蛋白水解物,观察组应用GM1,用统一标准评测治疗前后两组精神运动发育商(DQ)各项评分,比较两组间的疗效。结果:神经节苷脂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节苷酯治疗高危婴儿脑损伤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表现、临床诊断和鉴别方法。方法:对2001年10月~2003年10月问来我院儿保康复科就诊后被确诊的小儿脑性瘫痪68例漏诊和误诊患儿的首次就诊情况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68例患儿首诊时均被漏诊或误诊,使患儿失去了早期康复治疗的时机。结论:提高和加强对小儿脑瘫早期临床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误诊率,是提高脑瘫患儿早期全面康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早产儿脑发育的影响。方法将4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于出生后3 d开始每月1次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10d为1疗程,共3个疗程,并对2组于纠正胎龄42 d、3个月、6个月、12个月追踪发育情况,以Gesell量表评价。结果干预组纠正胎龄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纠正胎龄6个月龄2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于纠正胎龄12个月时各方面发育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节苷脂对早产儿脑细胞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1999年8月至2004年6月,采用穴位注射维丁胶性钙及VitB1、VitB12治疗小儿遗尿症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佐治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疗效。方法将41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及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9个月各做一次盖什尔(Gesell)发育商DQ测定并做头颅CT、脑电图(EEG)检查观察病变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瘫效果良好,可促进患儿语言及运动功能的改善及康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联合中频电疗(MFE)治疗小儿脑瘫(C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CP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引导式教育等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除给予以上传统康复治疗外,还加用GM1和MFE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GM1联合MFE可明显提高CP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脑性瘫痪200例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发病的危险因素,减少CP的发病率。方法选择5年来小儿神经科门诊和2次唐山地区残疾儿童查体及唐山地区各级医疗单位出生并确诊的CP患儿200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做脑电图,头颅CT(MRI),找出可能与CP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CP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低出生体重儿38%,早产儿32%,妊高征21%,双胎2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9%,母孕期感染19%,围产期窒息17%,病理性黄疸11%,新生儿肺炎10%,颅内出血5%,先天性心脏病2%,同时存在着多种高危因素占30%,原因不明占24%。出生医院的级别市级医院出生18例,企业医院出生22例,县级医院(包括县妇幼保健院)出生98例,乡、镇卫生院出生62例。结论①CP病因复杂而多样,胚胎期发育异常造成的低出生体重、早产等是CP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围产期缺氧缺血和产伤是另一个重要原因。②预防CP关键是要加强围产期的保健工作,不盲目地保胎,不无医学指征地应用促排卵药物,减少双胎和早产;重视对妇幼保健、产、儿科医护人员的培养,提高技术水平,使他们充分了解引起脑瘫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