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作业疗法对脑瘫患儿智力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120例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2例均采用运动疗法,语言、针灸、按摩、中药熏蒸、水疗、经络导平等综合康复治疗,并指导患儿家属配合家庭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作业疗法。两组治疗前后采用Gesell量表中的适应性行为DQ值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5.88%vs2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DQ值治疗组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的治疗中增加作业疗法能明显提高患儿的智力,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两组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DMS-2量表中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精细动作发育商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5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脑循环、神经发育及中医传统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两组患儿的GMF进行评定。结果经3个月治疗,两组患儿的GM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GM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刺激疗法能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GMF,对其整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为偏瘫型脑瘫的作业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科进行训练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两组均给予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训练,比较其训练前、训练第4周、8周、12周的精细运动功能评估(FMFM)中D区(上肢操作)、E区(手眼协调)得分及数字OT评估系统中的《运动控制报告》结果。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D区分值随时间变化而改变(F时间=76.017,P时间<0.001),分组效应及交互效应无意义(F组间/交互=1.173、0.470,P>0.05);E区分值的改变受时间效应及分组效应的双重影响影响(F时间/组间/交互=783.275、4.209、50.233,P<0.05),在训练8周及12周后,观察组的得分高于对照组(F=9.375、9.207,P<0.05);运动轨迹的重合度受时间效...  相似文献   

5.
6.
刘欣欣 《中国校医》2020,34(2):124-125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就诊于本院的104例脑瘫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联合行运动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运动功能及神经智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为(37.82±9.04...  相似文献   

7.
王丽 《现代保健》2011,(25):135-136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1)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OT综合训练台的作业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选择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200例分为常规疗法组和作业疗法组,各100例.常规疗法组采用运动疗法、推拿疗法、针刺疗法、引导式教育等综合治疗,作业疗法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作业治疗,两组均治疗时间3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手功能分级系统(MA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足部生物力学矫形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2例脑性瘫痪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常规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足部生物力学矫形,对照组单独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精细运动功能(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能力(GMFM-66量表)、运动行为(VABS量表)、平衡能力(BBS量表)及功能独立性(Wee FIM量表),并分析运动行为及粗大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经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的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及精细动作发育商较之治疗前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及3个月后的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及精细动作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GMFM-66、VABS、BBS及Wee FIM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的GMFM-66、VABS、BBS及Wee 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能力的改善与其运动行为的改善有关,运动行为改善1%可使运动能力改善4%。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足部生物力学矫形可通过增强患儿肌肉记忆与感觉记忆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且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行为与运动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可作为后续研究的切入点,以进一步强化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偏瘫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三组:试验A组(20例)、试验B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OT治疗,试验组采用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HABIT)治疗,试验A、B组训练时间分别为每日0.5h、每日1h。三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2周采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QUES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Peabody-FM)、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进行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儿童治疗后12周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PEDI分数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A、B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B组均优于试验A组(P<0.05);试验A、B各组组内对比,治疗后不同时长各项评分均有提高,治疗12周时各项评分与治疗8周时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BIT治疗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可有效提高儿童患手-臂的结构与功能、双手协作表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每日1h的HABIT训练较每日0.5h训练效果好,8周的治疗时间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凌伟  姚宝珍  梁松 《中国医师杂志》2003,5(11):1542-1543
脑性瘫痪(脑瘫)虽是非进行性的,但运动障碍却长期存在,在儿科疾病治疗中较为困难^[1]。国内外文献相比.国内疗效优于国外。主要采用传统医学加手法矫治、功能训练。近年,我们采用针炙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瘫,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辛东玫 《智慧健康》2023,(15):203-206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5月本院儿童康复科收入的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收治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采取运动疗法,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训练前后两组患儿肌张力、运动功能恢复水平及家长满意度评价。结果 两组训练前肌张力对比无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各指标较本组训练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组内对比差异(P<0.05),并且研究组训练后肌张力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组组内训练后GMFM评分均有所升高,其中研究组GMFM评分中A、B、C、D、E各区及总分均高于另外一组(P<0.05);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更高,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运动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康复,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痉挛型脑瘫儿童常见伴随症状与瘫痪类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均来自2008年2月-2010年9月间加入scpchild脑瘫登记与系统管理数据库的大于4岁痉挛型脑瘫儿童,共计172名,其中男109例,女63例,平均年龄8.0岁,分析瘫痪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与常见伴随症状(癫痫、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的关系。 【结果】 偏瘫和四肢瘫儿童的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瘫,双瘫、四肢瘫儿童的视觉障碍明显多于偏瘫,四肢瘫儿童的言语障碍明显多于偏瘫和双瘫。四肢瘫儿童伴发多重障碍明显多于双瘫和偏瘫,GMFCS分级越高伴发多重障碍的发生率也越高,GMFCS分级I~III级较IV~V级的脑瘫儿童伴随症状明显发生较少。 【结论】 痉挛型脑瘫儿童伴随症状的发生率与脑瘫类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有关,在重症脑瘫儿童中伴发多重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与其出生体质量、分娩孕龄的关系。 方法采用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于2013年3~4月对成都市20个区、市、县残疾人联合会登记在册的333例2~12岁脑瘫患儿进行评定,并对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与脑瘫患儿出生体质量、分娩孕龄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本组333例脑瘫患儿中,轻度脑瘫(GMFCSⅠ~Ⅱ级)、中度脑瘫(GMFCS Ⅲ)及重度脑瘫(GMFCS Ⅳ~Ⅴ级)各为149例、82例、102例。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06,P>0.50)。其中,185例(55%)孕龄<36孕周的早产脑瘫患儿中,轻度脑瘫(GMFCSⅠ~Ⅱ级)为74例,中、重度脑瘫(GMFCS Ⅲ~Ⅴ级)为111例;150例(46%)低出生体质量(<2 500 g)脑瘫患儿中,轻度脑瘫(GMFCSⅠ~Ⅱ级)为58例,中、重度脑瘫(GMFCS Ⅲ~Ⅴ级)为92例。本组患儿中,分娩孕龄越短,出生体质量越轻,越倾向于发展成GMFCS Ⅲ~Ⅳ级脑瘫(χ2=13.833,16.276;P=0.032,<0.05)。 结论分娩孕龄越短,出生体质量越轻,越倾向于发展成GMFCS Ⅲ~Ⅳ级脑瘫。由孕龄和出生体质量可初步预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改良强制诱导运动疗法(mCIMT)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HABIT)对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功能的疗效,以了解两种疗法特点。方法 选取2018年2—10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痉挛型偏瘫儿童30例,并随机分为mCIMT组、HABIT组和对照组各10例,分别接受mCIMT、HABIT和常规OT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儿童功能独立评定(WeeFIM)、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精细运动量表(PDMS-FM)、运动效能测试-患手使用程度(MAL-AOU)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3组儿童UEFT、WeeFIM、PDMS-FM、MAL-A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或<0.01),其中组间比较,mCIMT和HABIT组儿童4项评定得分均高于对照组(F=6.75,7.01,23.91,21.17,P<0.01);与mCIMT组对比,HABIT组儿童WeeFIM和MAL-AOU得分明显高于mCIMT组(P<0.01)。结论 mCIMT和HABIT可改善痉挛型偏瘫儿童的患侧上肢精细功能及使用量、双上肢协调能力,提高功能独立性,其中HABIT在患侧使用量和功能独立性方面疗效优于mCIM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参考意见。方法 选取黄冈平安康复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8周和治疗12周后的上肢功能评定量表(QUES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FM)、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和PE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和12周后,两组患儿的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和PED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和PEDI评分均明显增高 (P<0.05),以治疗12周后的效果最为明显(P<0.05)。结论 镜像疗法有助于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手-臂结构、功能和双手协作表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单纯医院康复治疗组与医院康复治疗同时家庭康复治疗组,每组各36例,按各自方法均进行3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80项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儿GMFM80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医院康复治疗同时家庭康复治疗组GMFM80项评分与单纯医院康复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在医院康复的基础上加上家庭康复可获得更为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选取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进行常规躯干训练前先进行前馈控制训练。在治疗8周和6个月、1年后两组患儿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C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且训练组的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2.393、2.283、3.048,P<0.05)。6个月、1年后随访发现训练组的改善仍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与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随访发现效果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蔡江云  王彩乔  彭力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623-4624
目的:探讨与评价运动疗法和针灸方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对223例脑瘫患儿分别采用针灸和运动疗法(82例)、针炙(73例)和运动疗法(68例)进行治疗;另选56例脑瘫患儿,一般治疗作为对照,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应用不同的方法评价康复效果。结果:用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纪要标准评价疗效时,运动疗法+针炙疗法组82例中,显效25例,有效49例,总有效率为90.24%;运动疗法组、针炙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49%、57.35%和41.07%。运动疗法+针炙疗法组与其它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脑瘫的评定方法分析疗效时,稍好于上面的分析结果,但两者之间无差异性(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运动疗法+针炙疗法组疗效也明显优于其它3个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与针灸相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脑瘫对患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动生理生化学科属于交叉新兴学科,在体育训练中广泛应用。运动障碍是脑瘫的主要障碍之一,运动训练已成为脑瘫康复治疗的核心治疗手段。目前国内尚未见生理生化指标用于脑瘫儿童运动训练的相关性研究。本文将围绕运动生理生化指标在体育训练和医学中的研究进展,结合脑瘫的运动康复现状展开综述,预测和展望其应用在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中的前景,进一步探索运动生理生化指标在临床康复训练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