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及静脉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行血常规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采血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采集末梢血;观察组36例,采集静脉血。对比两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两组MCH及MCV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LT、MCHC、Hct、Hb及R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同采血方式,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显著优于末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血常规被检验者共100例,均分为对照组和比较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血法,比较组采用静脉血采血法,对照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指标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比较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指标WBC、RBC、Hb、PLT及HCT,相比于对照组相关结果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指标MCV、MCHC、MCH相比于对照组相关结果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的血常规检验采用静脉血采集得到的检验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对于血常规检验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中WBC、RBC、PLT、HCT、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这两种不用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00例患者进行分析。患者结束静脉采血后休息片刻,再进行末梢采血。运用血液分析来测定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测定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参数,经过相关统计学的计算,检验结果不具备差异性(P>0.05),末梢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中其MCV、PLT、MCHC、RBC、Hb、Hct的参数均小于静脉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血组患者的CV值则大于静脉血组(P<0.01)。静脉血的稳定度大于末梢血。结论采血方法的不同其血常规检验方法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集的检验结果较为准确,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采用静脉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中的检测结果差异,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184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分别采集其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标本,观察对比两种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在血常规检验项目中,静脉血的Hb、Hct、PLT、RBC明显高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的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MCV、MCH、MCHC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采血方法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需要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的血常规项目,建议选用静脉血进行检测的结果更为理想,能够使血细胞检测的准确性与重复性更高,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科学的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72例健康体检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采集手指末梢血,研究组采集肘静脉血,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MCHC、RBC、PLT、Hb、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MCV、WB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因采血部位不同而发生变化,与手指末梢血相比,采集肘静脉血检验结果更稳定、更准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高原环境下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210例健康藏族居民的末梢和静脉血标本,对末梢血和静脉血标本进行0 h、2 h、4 h、8 h、24 h、48 h、72 h的血常规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210例末梢血和静脉血即刻检测的血常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与静脉血WBC、RBC、HGB、MCV、MCH、MCHC、PLT结果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87、0.994、0.988、0.992、0.982、0.919、0.832。高原环境室温保存的静脉血48 h时MCV、MCHC,72h时HCT、MCV、MCH、MCHC、PLT结果与即刻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WBC、RBC、HGB结果与即刻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环境低压高寒缺氧,人群的末梢循环差,静脉血标本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对稳定,建议采集静脉血为宜,偏远牧区室温静脉血标本48 h血常规检测可得到良好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儿童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检索文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结果纳入16篇文献,中文13篇,英文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末梢血WBC高于静脉血,SMD=0.19(95%CI:0.03~0.35);末梢血RBC高于静脉血,SMD=0.38(95%CI:0.12~0.64);末梢血Hb高于静脉血,SMD=0.70(95%CI:0.44~0.96);末梢血Hct高于静脉血,SMD=0.44(95%CI:0.07~0.80);末梢血和静脉血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梢血MCH高于静脉血,SMD=0.08(95%CI:0.01~0.16);末梢血和静脉血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梢血PLT低于静脉血,SMD=-0.24(95%CI:-0.41~-0.07)。结论儿童末梢血与静脉血中WBC、RBC、Hb、Hct、MCH和PLT存在显著差异,而MCV、MCH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者同时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并采用同一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两种血样的检测结果。结果:肘前静脉血RBC、Hb、HCT、PLT、MCV血常规指标水平均高于手指末梢血,肘前静脉血WBC水平低于手指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重复检测各指标CV值均高于肘前静脉血。结论: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相比末梢血,静脉血检验结果较为精准、稳定,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5项指标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55例作为分析对象,在同一时间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将不同方式采集的血液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均为55份,为了检验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复性将每1份血样分为两组检验,比较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指标水平。结果静脉组血样RBC、Hb、HCT、MCV以及MCHC、PLT检测结果高于末梢组,而WBC低于末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检测结果中,静脉组血样2次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组血样2次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将采集静脉血作为采血方法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重复性更好,效果优于末梢血采集,可为临床血常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和分析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于血常规检查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该站自2010年6月—2012年5月进行血常规检验78例健康受检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同期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的采集,然后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采集标本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的78例受检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中的血常规检测结果,除了MCH该项数据以外,末梢血中的MCV、Hb、RBC、Hct和PLTM以及CHC的水平都明显要低于静脉血,但WBC的水平要明显高于静脉血,该统计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通过重复性的试验结果对比,受检者末梢血的CV值要明显地高于静脉血CV,说明二者之间也具有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静脉采血的方式,检验结果比较稳定,并且其数值要比末梢血准确,所以在血常规检验时,应当尽量使用静脉采血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研究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接收的5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均运用手指末梢血与肘静脉血采集样本,分析不同采血样本检验后血常规检验指标情况情况。结果:在WBC、RBC、Hb、MVH等指数方面,静脉组明显少于末梢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t、MCV、MVHC、PLT等指数方面,静脉组明显多于末梢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运用静脉血采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RBC、Hb、MCH、MCV以及PLT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WBC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检测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检验指标的CV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验结果的稳定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静脉采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数值较末梢采血精准,检验结果的稳定性较高,可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常规检查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有研究对象在早晨8:00-9:00采集空腹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标准开展采血作业。观察组患者采无名指末梢血20μL,放置在1.6mL规划塑料管内,促使血液与稀释液化均匀混合。对照组采静脉血2mL,放置在采血管内,摇晃均匀,避免标本溶血。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中,WBC、PLT、HGB、MCHC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中,Hct、MCV、RBC、MCH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血采血一次采集的量较多,在必要时可实现重复测定,能够保障检测结果的精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差异。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血常规检测的110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在MCV、PLT、MCH三个指标的结果差异均较小(P0.05),在Hb、WBC、RBC、MCHC、HCT这五个指标上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与末梢血相比,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更为理想,可更好地保障结果的准确性,从未为疾病诊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MC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冲红的原方法将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出现冲红的献血者20名组为冲红组,随机选择正常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献血者机采前手指末梢血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分数(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进行分析.结果冲红组多项血液参数(包括Hb、Hct、MCV、MCH、MCH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的外周末梢血RBC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冲红现象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MCHC等参数的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阜新市某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600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比较2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受检者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低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受检者静脉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高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验受到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小,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可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MC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冲红的原因。 方法 将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出现冲红的献血者20名组为冲红组,随机选择正常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献血者机采前手指末梢血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分数(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进行分析。结果 冲红组多项血液参数(包括Hb、Hct、MCV、MCH、MCH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的外周末梢血RBC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冲红现象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MCHC等参数的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不少医院血常规检查采用末梢血。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别,有学者认为在某些特殊病人的血常规检测不宜应用末梢血,如休克、手术等。本文检测34例烧伤病人的血细胞分析仪所测定的WBC、RBC、Hb、Hct、PLT5项指标,以比较两采血部位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