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测量正常成人心脏及大血管的内腔径浅,提供判断心脏大血管病变时大小的参照。方法:随机检查110例无心脏大血管疾患者,男69例,女41例,平均年龄45.5岁;测量心脏横径,左右心房室,间隔,主动脉,肺动静脉,腔静脉及气管和主要分支。再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得出正常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65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气管支气管、纵隔大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及病理诊断阳性气管、支气管树114支,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105支(92.1%);手术及病理诊断纵隔、大血管阳性29例,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26例(89.7%);手术及病理诊断淋巴转移46例,多层螺旋CT一致43例(93.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较准确判断肺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肺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气管支气管树在气道病变上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本组研究分正常组与病变组二组 :正常组取 10例正常胸部螺旋CT扫描 ;异常组收集 2 3例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及临床随访证实的气道及影响气道病变。二组病例均行 4排螺旋CT容积扫描 ,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 ,分别用MPVR ,SSD ,RAYSUM ,MINIP及CTVE重建气管支气管树。结果 :二组均能区分 3~ 4级气道分支并重建气管树的形态结构。病变组能够发现病变引起的气管支气管树的移位变形破坏等改变 ,可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从而为诊断气道及气道旁病变提供依据。结论 :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的优势 ,再现气管支气管树 ,有利于对气道及气道旁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和螺旋CT增强扫描单独及联合应用对脾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9例脾脏肿瘤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螺旋CT增强扫描,并与手术或组织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单独及联合诊断脾脏良恶性病变的符合率。结果超声造影诊断脾脏良性病变27例,恶性肿瘤17例,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诊断符合率为89.80%;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脾脏良性病变25例,恶性肿瘤16例,诊断符合率为83.67%;超声造影联合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脾脏良性病变29例,恶性肿瘤18例,诊断符合率为95.92%。超声造影联合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脾脏良恶性病变优于2种方法单独检查(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脾脏良恶性病变均有较高价值,二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通过6例CT平扫加普通增强螺旋CT,3例CT平扫加增强薄层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延迟的多期扫描,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检查技术及诊断价值。根据CT表现,将肝门区胆管癌分为外生型和浸润狭窄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外生型5例;肝门区肿块向管外生长为主,有延迟强化,CT应强调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浸润狭窄型4例:表现管壁浸润、狭窄,管腔内肿块或肿块不明显,CT技术应强调薄层螺旋扫描。血管受侵犯情况,仅增强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能扫描显示。结论:肝门区胆管癌依据不同的病变类型,选择不同螺旋CT检查技术,可对病变精确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癌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与CT灌注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经我院组织病理确诊的胰腺癌患者28例及同期胰腺良性病变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依次给予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检查,统计、比较三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平扫胰腺癌检出率66.8%,多期增强扫描胰腺癌检出依次为23例(82.14%)、27例(96.43%)与26例(92.86%),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差异显著(P<0.05);健康体检者与胰腺癌患者BV、BF、MTT、PS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上,多期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及多层螺旋CT平扫可提高胰腺癌临床诊断率,为诊治提供有价值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国人正常成年男性前列腺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方法收集无自觉泌尿系症状、以其他疾患就诊断需要行胸、腹部CT增强检查的107例成年男性非重症患者,在志愿的前提下行前列腺平扫及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IohexolInjection)85~90ml,注射速率3ml/s,连续注射,在开始注射后72±8s行动脉期扫描,144±20s行静脉期扫描,至268±25s行延时期扫描。根据CT图像观察前列腺强化情况,并测量平扫及动态增强前列腺的前纤维肌肉基质区、中央区左右两侧、外周区左右两侧和后部的CT值,分≤59岁和>59岁两年龄组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前列腺动态增强CT扫描不同强化期前列腺各解剖分区有不同强化,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时前列腺中央区密度明显高于外周区,有显著差异;动脉期中央区、外周区边界显示清晰;不同年龄组前列腺强化特点不同,>59岁年龄组中的有生理性增生者中央区体积明显增大,中央区与外周区比值增大。结论前列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内部密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动态CT增强影像改变是基于前列腺的供血动脉解剖特点,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研究为前列腺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正常影像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胃镜检查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分别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电子胃镜检查,比较二者在判断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及术前分期方面的差异。结果:胃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优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两者相近,判断术前分期CT有较大优势。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电子胃镜对胃癌的诊断各具优劣,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完善胃癌病变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T,MDCT)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iRP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RPF患者共14例,回顾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后处理方法。结果 CT表现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间隙内的软组织影,包绕大血管生长,范围较大者沿腹主动脉长轴走形,并向双侧肾周间隙生长,其中13例侵犯一侧或双侧输尿管致相应肾脏积水。iRPF病灶CT平扫呈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大血管及输尿管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及累及范围,对iRPF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心力衰竭时的征象。方法18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PQ2000S螺旋CT平扫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冠心10例、扩心3例、风心5例临床,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心力衰竭。结果螺旋CT在纵隔窗能够较清晰,显示心脏及大血管形态异常改变,以及心包病变,冠状动脉钙化,胸腔积液有形态和CT值的测量,肺窗则是判断肺瘀血乃至水肿小叶间隔增厚或叶间胸膜肥厚、积液的最佳观察方式。结论相对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当CT表现心脏增大,肺内云雾状渗出或小叶间隔、叶间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时应考虑为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7例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复杂型先心病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与导管法心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7例患者中,TTE诊断符合率90.2%,螺旋CT诊断符合率9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TTE对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99.2%,高于螺旋CT的8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螺旋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的诊断准确率为99.0%,优于TTE的7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TTE与螺旋CT两者结合,可将诊断准确率提高为99.1%.结论 TTE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心内畸形诊断准确率高,而螺旋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关系诊断准确率较高.将TTE和螺旋CT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各种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7例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复杂型先心病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与导管法心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7例患者中,TTE诊断符合率90.2%,螺旋CT诊断符合率9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TTE对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99.2%,高于螺旋CT的8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螺旋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的诊断准确率为99.0%,优于TTE的7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TTE与螺旋CT两者结合,可将诊断准确率提高为99.1%.结论 TTE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心内畸形诊断准确率高,而螺旋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关系诊断准确率较高.将TTE和螺旋CT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各种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杨丽  李艳丽  闫忠庆  宋有文  李程 《华西医学》2009,(11):3020-302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典型病例的CT图片进行分析、总结,观察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程度及冠脉内斑块性质的显示能力,并对桥血管和支架通畅性进行观察。结果:近端冠脉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5%,90.3%,88.5%,对左主干及前降支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对冠状动脉内软斑块显示较佳;对桥血管及支架通畅和有无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筛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和搭桥术后的随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许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和局限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金标准对照观察的临床诊断实验,于2005—06/2006—03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完成。 对象:选择2005—06/2006—0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诊断或可疑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8例。 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目测直径法,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分别对28例患者的280个节段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以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纳入的2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依节段计算多层螺旋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状动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多层螺旋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左稳  陈竹碧  王建秋  罗颖  韩文彬  贺军 《华西医学》2013,(10):1564-1567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冠状动脉不同成分斑块与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0月15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及确诊冠心病患者的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状动脉影像表现由两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应用Circulation血管分析软件,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50例患者中,共发现319处斑块,其中软斑块104处,纤维、混合斑块103处,钙化斑块112处。冠状动脉轻度狭窄114处中,钙化斑块86处(75.4%);冠状动脉中度狭窄113处中,纤维、混合斑块75处(66.3%);冠状动脉重度狭窄92处中,软斑块68处(73.9%)。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有效检测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及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于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该院收治的35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35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钙化积分及总积分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左主干及总钙化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钙化程度比较:观察组重度钙化百分比最高(88.57%);对照组无钙化者百分比最高(77.14%);观察组无钙化、少量钙化患者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钙化者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有助于明确冠心病患者钙化程度,临床诊断价值较高,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效果。结果:(1)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准确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00例患者均为冠心病,诊断准确率为100%,MSCT结果显示98例患者为冠心病,诊断准确率为98%,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层螺旋CT显示情况分析:对于冠状动脉1~3级分支MSCT均能够清晰显示,但在4级冠状动脉分支显示效果较差。结论:MSCT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1~3级和4级部分分支,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及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16层螺旋CT对21例可疑或已诊断冠心病人进行扫描,获取相关数据,应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其进行容积再现图像(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平面重组(MPR)成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原因,再与该21例病人的CAG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6层螺旋CT判断冠状动脉轻度、中度及高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40.0%、55.0%、75.0%、88.2%、69.6%、72.7%、88.9%、90.0%、87.5%、78.3%、94.6%;未钙化斑块致冠脉中高度狭窄程度结果与CAG评价结果一致性为94.7%;而钙化斑块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用于可疑冠心病筛查及冠心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且相对CAG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靠价廉的检查方法,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9.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16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39例患者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者31例,PTCA术后8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16层CT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显示情况。以管腔直径减小>50%为标准,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析1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及对病变性质的显示情况。结果:16层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94.8%(333/351)。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94.7%,符合率为86.0%。16层CT显示钙化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致血管狭窄21处,高估3处;中间密度斑块致狭窄8处,高估3处;软斑块3处,无显著狭窄。16层CT能清晰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1例再狭窄,1例闭塞,余通畅,其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一致。另外,16层CT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瘤1例,室壁瘤1例,房间隔缺损1例。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用 16 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膈下动脉的显示,评价其在显示膈下动脉特别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外营养血管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47 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组)和 78 例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对照组)患者的腹部 CTA 资料,对所有图像分别采用MIP、CPR和VR三种重建技术观察其显示双侧膈下动脉的能力,并测量其右侧膈下动脉的直径.结果 三种重建方法显示膈下动脉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MIP明显优于CPR及VR,CPR又优于VR.肝细胞癌组右侧膈下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3±0.3 mm(1.6~2.8 mm),对照组右膈下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1±0.3 mm(1.2~2.8 mm).肝细胞癌组有膈下动脉的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6 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快速、精确、非损伤性的显示双侧膈下动脉,能显示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直接征象(有分支进入瘤内)和间接征象(膈下动脉增粗),在肝细胞癌病人TACE术前方案的制订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