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2年Mirrizzi介绍了术中胆道造影,它能发现胆管探查中不易发现的结石和其它胆道病变,减少结石残留,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胆道探查。1997年1月~1998年1月,我科共进行术中胆道造影52例,现就术中胆道造影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52例术中胆道造影患者中,男19例,女33例,年龄22~73岁。术前诊断胆囊结石21例,胆囊结石可疑合并胆总管结石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9例,胆总管结石3例。2方法2.1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造影:切除胆囊后通过残留的胆囊管残端置8#…  相似文献   

2.
胆石症是常见疾病,术前的常规检查只能大致了解胆道情况,而术中不完全相符的病例甚多,尤其结石是否彻底取净,术后T管胆管造影发现的病变又往往需再次手术处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我院自1992年8月~1999年8月有选择地使用术中胆道造影术8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材料:本组82例,其中术中T管胆道造影20例,胆囊管插管造影62例。1.2方法;采用上海医用核子仪器厂生产的F—30型移动式诊断X线机,摄片电压70~80千伏,时间2.5~3.0秒,距离80cm,双感片加滤线板放置手术床表面,…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1983年11月~1985年4月对口服胆囊造影未显影或又经静脉胆道造影法胆囊未显影病例,行中西医结合胆囊造影,与对照组30例对比。改良造影法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3例,男10例,女23例。年龄21~63岁。口服法胆囊造影未显影者28例,口服法、静脉注射法均未显影者5例。选择本院同期口服法胆囊未显影,行常规静脉注射法造影者为对照组。方法与结果术前1日行碘过敏试验。中午高脂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13例腹腔镜胆道损伤病人发生的原因、部位、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经胆管壁修补、胆管对端吻合或胆肠吻合术后12例痊愈,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是防止胆道损伤的有效措施;胆道损伤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纤维胆道镜在胆囊结石术中应用价值,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8年4月-2009年9月术中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行小结石取出术病人12例,术前经临床、彩超、cT检查,常规开腹胆囊切除后,应用OlympusHPF20型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行小结石取出术。胆囊管残端(或胆总管)一期缝扎,腹腔置放引流。结果:全组12例,经胆道镜检测,结石取净11例,结石取净率91.7%,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半年~1年,期间无1例患者结石复发。结论:常规术式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等优点,术中胆囊管残端(或胆总管)一期缝扎,避免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置放T管引流诸多并发症,减少胆总管狭窄的机率。  相似文献   

6.
辨证分型治疗胆道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81岁。全部病例均有发作性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病史,并经B超或胆道造影或PTC确诊。其中伴有畏寒、发热者28例,高热者15例,有黄疸者16例.肝肿大者9例。结石部位:肝内外胆管结石17例,左肝管结石6例,右肝管结石5例,右肝后叶胆管结石1例,尾叶胆管结石1例,左右肝管结石2例。合并轻度相对胆管狭窄8例。上述病例以单个肝内胆管结石,直径小于0.8cm,或肝胆管内多发性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以及手术后残留结石或复发结石为主。2治疗方法治以疏肝、利胆、清热、攻下为主。基本方以柴胡、木…  相似文献   

7.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笔者自1993年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系统结石或寄生虫共54例,并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门诊或住院病人,男24例,女30例;年龄22~70岁;肝内胆管结石28例,胆总管结石12例,胆囊结石8例,胆道蛔虫症6例(其中1例为左右肝管死蛔虫残留),病程2天~5年。首次发病者28例,多次发病26例(其中2例为胆囊结石术后复发肝内外胆管结石),均在来院或他院B超证实。1.2 治疗方法1.2.1 中医疗法:自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损伤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20 例副肝管损伤病例中,19 例为术中发现,1 例为术后发现.20 例具有右副肝管病例中,其中3 例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病例,4 例副肝管直径小于3.0 mm 予以结扎,3 例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病例.20例随访2 年,皆无腹痛、黄疸、肝功能不全,预后良好.结论:为防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右肝管及右副肝管,应熟悉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正确解剖胆囊三角、合理应用术中胆道造影、困难病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术后剖视胆囊等多种方法 相结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必须严格遵守正确的操作规程,警惕副肝管的存在,避免损伤;若发生副肝管损伤,不同类型的胆道损伤处理上应分别对待,可行胆管造影,若为有交通的或其直径小于3 mm 的副肝管损伤,可在腹腔镜下或开腹下行副肝管直接结扎等.  相似文献   

9.
李凯歌  张守胜 《新中医》2002,34(4):55-56
笔者用自拟溶消排石汤Ⅱ号治疗胆石症患者 1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50例,其中男 90例,女 60例;16岁以下2例,17-35岁36例,36-50岁38例,51岁以上74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 83岁。合并胆囊炎 40例、肝炎 13例、肝硬化3例。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依据腹部B超、CT或胆囊造影显示胆道有结石图像,并结合症状特征、血、尿等检查确诊。结石位于胆囊99例,肝内胆管30例,胆总管10例,肝内胆管、胆总管混合5例,肝内胆管、胆囊混合4例,胆囊、…  相似文献   

10.
自1993~1997年,笔者使用日本Olympus公司所产的CHFIT20型纤维胆道镜治疗150例胆管残石病人,其中难取性病例45例,经采用多种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处理体会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5例,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24~67岁,平均42.5岁。1.2 45例均行T管造影或B超了解结石分布、胆管狭窄程度等情况,结合胆道镜检查发现,初步定为难取性胆管结石的疾病有:巨大结石28例;嵌顿结石12例;小结石或胆泥10例;胆管或T管窦道狭窄、弯曲8例;以“慧星征”发现结石5例;胆管空肠吻合2例。2 治疗结果45例病人的治疗达到满意效果。40…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93年以来,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100例,取石途径主要为经"T"管窦道进行,但其中9例患者为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施行胆管切开取石,高位肝胆管空肠Romx-Y吻合,腹壁埋拌,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后经肝内胆管引流管造影,发现肝内胆管仍存余结石,经盲拌行纤维胆道镜取石,3例埋拌后结石复发,经盲拌直接胆道镜取石,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liN床资料1.l一般资料: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65岁,平均48岁,肝左内支4例,左内、外胆管多发性结石3例,右前支1例,右前、后支多发性结石2例…  相似文献   

12.
我院内科1983年1月~1984年6月,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21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17例。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30岁。除4例经 A 型超声波检查胆囊液平在4cm以上及1例胆囊摘除术后(术后6个月)并发胆道感染未作造影及超声波检查外,其余16例均经胆囊造影或 B 型超声波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老年人急性胆囊炎发病率明显增高,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我院1987~1997年共收治老年急性胆囊炎140例。其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60~69岁68例,70~79岁27例,80岁以上5例,平均年龄67.2岁,最大84岁。有胆道病史67%,最短6个月,最长40年,经病理证实是在慢性胆囊炎的基础上发病,发病率占sl%。术中所见及术后合井胆囊结石76例,继发胆管病变24例,为胆管扩张、胆管炎、胆管下端狭窄及胆管结石。胆囊切除56例,胆囊切除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中使用超滑导丝经胆囊管插管造影对胆管残余结石和胆管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75例患者为对象,术中使用弯头超滑导丝经胆囊管插管造影,术中及术后观察有无胆管残余结石和胆管损伤。结果插管造影成功率100%,造影阳性率11%,假阳性率1%,术后无胆管出血、胆管感染及胆管损伤。结论采用超滑导丝经胆囊管插管造影能够预防胆管残余结石和胆管损伤的发生,且具有操作简便、可控性好、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造影在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在1990年1月~2006年12月间1601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常规经胆囊管造影胆管结石的发生率.结果:1063例无胆总管探查指征,经术中胆囊管造影45例,阳性43例.经探查证实有结石.538例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经胆囊管造影168例阳性,161例探查证实.结论: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常规经胆囊管造影可发现隐匿性胆总管结石,能有效减少胆管残余结石,减少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16.
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切开K管引流是胆道外科最常见的一种手术类型,但拔K管后所致胆汁性腹膜炎并非多见。该并发症一旦发生,如处理不当可致严重后果。笔者总结1980~1996年拨K管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的15例教训。1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2岁,平均53岁。术后诊断胆总管结石11例.胰头癌2例,胆总管下端狭窄2例;其中伴发肝硬化腹水5例,糖尿病2例,肺气肿2例。均用橡皮材料K管,胆总管切口11例用Dexon可吸收缝线,余4例用普通丝线。拔除K管时间:术后11~20大11例,2个半月~3个月4例。本组15例拔管前均常规作K管造影.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外科53例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方法:自2004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并手术治疗胆道疾病患者53例,年龄最高88岁,最低70岁,其中单纯胆囊结石22例,胆囊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6例,胆囊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泛特壶腹周围肿瘤4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3例无1例手术死亡,术后切口裂开3例(6%),胆瘘2例(4%),肺部感染4例(8%),肠梗阻2例(4%),胆道残余结石8例(15%),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2%)。结论:对于70岁以上的胆道疾病患者,既往放弃手术,现改变了观念,加强对术前术中术后各项工作的重视,手术治疗仍是这类患者的最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时发现先天性胆囊缺如的术中处理。方法 2000年以来,我们在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共发现先天性胆囊缺如5例,分析和总结这5例病人在术中的处理情况。结果 5例病人术前均有反复右上腹部疼痛病史,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提示为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充满型结石。术中发现先天性胆囊缺如,4例经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检查或置T管造影确定胆囊先天性缺如;1例中转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并作术中B超检查确定胆囊先天性缺如。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现先天性胆囊缺如时,应经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检查或置T管造影来确定,对于没有胆道镜和术中造影的单位,应立即中转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并作术中B超检查来确定,以便排除异位胆囊的存在。术中B超、胆总管切开置T管造影以及术中胆道镜检查有助于对先天性胆囊缺如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管术后结石残留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4例胆管术后结石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胆囊切除5例发生残石;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9例发生残石,其中8例放置T管,1例因胆总管下端不通同时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未放置T管)。6例曾行术中胆管造影术。所有病例均未行术中纤维胆管镜检查。术后1个月内行T管造影8例,其中7例发现残石;术后3周~1 a重新出现症状4例,其中B超检查发现残石1例;CT及MRCP发现残石3例;2例无症状,B超复查发现肝内胆管残石。结论术前检查不完整,术中探查不够彻底及缺乏术中造影及胆管镜检查或应用不当是残石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前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术中系统探查、常规应用胆管造影、胆管镜、B超是预防残石发生的有效方法。可根据残石的部位、大小、治疗条件、有无T管及并发症选择残石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胆囊手术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但由于胆总管末端小结石的诊断比较困难,胆管残石仍时有发生,特别是急症手术残石率较高。自1997年我院采用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检查胆道的技术后,未发生胆道残留结石,避免了胆总管切开,K形管外引流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现报道如下。JJN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1997年5月~1999年3月.我院65kw例胆囊切除术行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检查。女46例、男19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9岁,胆囊结石病史平均为2.7年。其中sl例为胆囊多发性小结石,23例既往有黄疽病史,39例有胆源性胰腺炎发作史,31例曾有胆绞痛发作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