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建立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方法 按〈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法,计算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的细菌内毒素限值,通过干扰试验确定其最大无干扰质量浓度.结果 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经4倍稀释后,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质量浓度为0.05KU·mL-1时对细菌内毒素无干扰.结论 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的热原检查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给予扩容及调整水电解质紊乱,静滴奥美拉唑42.6 mg,每日1次;静滴卡络磺钠60 mg,每日1次,重度贫血者予输血。治疗组再应用邦亭4 KU加生理盐水20 mL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用去甲肾上腺素8 mg加生理盐水90 mL,每日分3次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9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眉蛇毒血凝酶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在临床止血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在普通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在普通外科手术中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术前30 min及术后第1~3天分别应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对照组在相同时期给予常规止血药物,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渗血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伤口渗血量较对照组少[(9.45±2.90)ml与(13.35±5.73)ml,P<0.01],术后引流血量也较少.实验组患者45例均未出现用药相关并发症.结论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能减少普通外科手术伤口术中及术后的渗血,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2020年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41例.A组患者采取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B组患者采取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  相似文献   

5.
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为白色或类白色冻干块状物或粉末,是胃壁细胞中质子泵的特异性抑制剂,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通过特异性的质子泵抑制作用减少胃酸分泌。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亦为白色冻干块状物,是一种靶向性生物止血剂,可加速血液凝固和促进出血血管上皮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蛇毒血凝酶在食道癌手术中的止血效果和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食道癌手术患者分为蛇毒血凝酶组(Ⅰ组)、立芷血组(Ⅱ组)和生理盐水组(Ⅲ组)各2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各组分别静脉注射2kU蛇毒血凝酶、2kU立芷血或2ml生理盐水。分别观察患者切口长度、失血量,术前、术中30分钟、术毕30分钟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小板。结果 3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Ⅱ组术毕30分钟的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小板高于Ⅲ组(P〈0.05),切口失血量低于Ⅲ组(P〈0.05)。结论 蛇毒血凝酶对机体凝血功能无影响,蛇毒血凝酶和立芷血都可减少切口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射用蛇毒血凝酶(巴曲亭)在消化内镜下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63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应用巴曲亭治疗:巴曲亭2 U加注射用水20 mL,胃镜进入后充分冲洗,观察出血部位、溃疡大小;在溃疡与正常组织间分4~6个点注射,深度为3~5 mm,进针方向〈70°,每点注射1.5~2.5 mL。经胃镜钳道喷洒生理盐水,观察有无出血,退镜。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给予补充血容量,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0.2 g+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每6~8 h1次;应用8%去甲肾上腺素盐水100 mL,每4~6 h 1次分次口报;5%葡萄糖氯化钠500 mL+止血敏3.0 g+止血芳酸0.4 g静脉滴注。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成功止血38例,有效率95.0%;对照组成功止血17例,有效率73.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明显全身或局部的不良反应。结论巴曲亭在内镜下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局部应用的止血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6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用药组30例和空白对照组30例.两组术前一天给予注射用血凝酶2U肌肉注射;术前30 min注射用血凝酶2U静脉注射;术后注射用血凝酶2U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用药3d.用药组术中应用注射用血凝酶4U+生理盐水10 ml局部喷洒.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视野清晰度、手术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并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PLT),并于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用药组手术视野有效改善率为70.0% (21/30),空白对照组手术视野有效改善例数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术中手术出血量[(680.00±95.22) ml],少于空白对照组[(790.00±47.0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术后PLT计数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注射用血凝酶局部喷洒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可改善手术术野清晰度,减少手术出血量;不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不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与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0月治疗的82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与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止血时间以及再次出血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再次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与白眉蛇毒血凝酶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疗效显著,止血效果快,再次出血率低,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将收治的8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1例,给予内镜下金属钛夹夹闭出血点治疗)和观察组(47例,内镜下钛夹夹闭出血点治疗后在给予黏膜下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对两组患者止血效果进行综合比较。观察组止血成功率(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2.13%)低于对照组(17.07%,P<0.05)。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黏膜下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G-脂多糖检测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对本院诊治的TBI患者和非TBI患者进行血浆G-脂多糖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分析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治疗前后血浆G-脂多糖水平的变化。结果 TBI患者G-脂多糖检测阳性率(33.33%)高于非TBI患者检测阳性率(13.34%,P0.05)。与治疗前检测结果相比,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抗感染治疗后血浆G-脂多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继发感染病原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感染类型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结论 G-脂多糖检测可用于TBI患者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研究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的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日常生活能力(ADL)、残疾分级量表(DR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等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年龄、病程、治疗时间、GCS、昏迷时间等均有较大差异,其中GCS评分明显受昏迷时间的影响(P<0.001);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残疾水平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P<0.001);手术组认知功能的恢复较非手术组明显(P<0.05);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主要受损伤严重程度(GCS评分)和治疗时间的影响(P<0.05);认知功能的恢复除受GCS影响外(P<0.01),病程短恢复好(P<0.05)。结论:临床综合康复治疗对于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具有肯定的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恢复受颅脑损伤程度的影响、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体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PIH)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TBI患者,按GCS评分分为重型TBI组(GCS3~8分)和轻中型TBI组(GCS8分);按病情进展分为PIH组和非PIH组;治疗15d后,按病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急性TBI患者在发病24h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重型TBI组PT、FBG和PLT异常较轻中型TBI组明显,PIH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非PIH组明显,预后不良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患者急性期常见凝血功能异常,早期监测PT、APTT、FBG和PLT对判断TBI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预测进展性颅内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2021年3月至9月多中心选取住院治疗的556例脑外伤患者,采用性别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将有认知障碍者作为病例组,无认知障碍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和疾病资料,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评估。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OR=0.040)、高水平社会支持(OR=0.118)是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60~88岁(OR=9.996)、重度脑损伤(OR=7.345)、外伤后头痛(OR=2.159)、夜间易醒或多梦次数≥3次/周(OR=3.705)、脑损伤导致上肢功能严重障碍(OR=6.072)、抑郁(OR=5.202)是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涵盖一般因素、疾病因素、睡眠、心理及社会支持等多元因素。提示临床除疾病治疗外,需要改善睡眠、调整心理、增加支持,以降低患者认知障碍率,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ICU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72例颅脑外伤手术后患者,按照其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ICU护理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过不同护理模式后,其治疗总有效率经计算后分别为94.44%以及77.78%,同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组间数据经对比后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采用ICU护理模式有助于其疾病的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情绪与自我概念现状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178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测评。结果患者正性情绪均分为(1.93±0.53)分,负性情绪均分为(2.76±0.61)分;自我概念均分为(2.45±0.31)分。患者正性情绪与自我概念呈正相关;负性情绪与自我概念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7,-0.363,均P0.01)。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情绪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患者正性情绪,降低其负性情绪,以提高患者自我概念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接受康复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的一般情况、康复治疗时间、并发症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1993年9月~2004年7月入院的所有TBI病例。结果共有280例TBI住院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3.1±11.4)岁,男女比为4.28∶1,职业构成以机关干部为主(占34.6%),报销方式也以公费医疗最多(占71.1%)。受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占66.4%)。入院时距离受伤日期10 d~6年,平均288 d,在伤后3月内入院行康复治疗者占25.0%。继发癫痫者占15.7%,住院期间发现有脑积水者占18.9%。结论目前我国因TBI住院康复治疗的群体主要为城市男性居民、享受公费医疗待遇者;TBI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康复流程体系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创伤患者345例.根据简明损伤评分量表(AIS评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组(iTBI组)、含TBI的多发伤组及非TBI的多发伤组.以ATC及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C、PH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TBI组78例;含TBI的多发伤组(TBI+组)120例;非TBI的多发伤组(NTBI组)147例.TBI+组患者ATC的发生率最高(36.7%),与类似损伤程度的NTBI患者比较,iTBI相关ATC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ATC患者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9.3%,而非ATC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7.6%(P<0.01).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5,95%CI0.34~4.67,P=0.73).多变量分析确定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了ISS评分、INR>1.5及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均与PHI独立相关.结论①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其合并多发伤时则明显增加ATC的发生率.②ISS评分、GCS评分≤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ISS评分INR>1.5及PLT<100×109/L均是PH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