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女性盆腔的解剖特点,加上肿瘤因素、手术创伤的疾病影响以及肥胖、高龄等个体原因,妇科肿瘤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发人群[1]。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9.6%~37.9%[2]。DVT的临床表现比较隐匿,患者多无明显的不适感觉,漏诊率较高。虽然诊断相当困难,但确诊仍然要依靠临床表现,早期特征性的表现有患侧下肢肿胀、疼痛及不明原因的低热等[3]。  相似文献   

2.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是导致病人术后急性期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妇科手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进展。提出全面的护理评估、认真的病情观察、积极的早期活动、针对性药物及物理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穿着足球袜或弹力袜配合运动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358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Autar量表评估预防护理对乳腺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基于Autar量表评估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基于Autar量表评估预防护理后,观察组术后康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防治对策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作为乳腺癌术后护理质量评价过程的关键性指标,基于Autar量表评估预防护理的应用能明显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降低下肢DVT的形成,提高术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和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1年6月本院785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通过护理干预,785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在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病率为0.51%,均早期发现和处理,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 Autar 量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 Autar 量表对我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的218例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将病人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并统计分析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 Autar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本组218例中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术后低危组171例均未发生 DVT,中危组31例中1例发生 DVT,高危组16例中2例出现 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P <0.01)。同时术后 Autar量表的风险评分结果与手术后 DVT 发生率呈正相关(R 2=0.9357,P <0.05)。[结论]Autar 量表能有效地预测妇科腹腔镜手术后DVT 发生的风险,有助于针对性的对中高危组病人采取预见性的措施,不仅避免了护理干预的盲目性,还有利于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龚冬芳 《全科护理》2012,10(13):1201-1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1],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导致肺栓塞致死。因此术后卧床病人应预防DVT,我科近年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56-3057
选取妇科行盆腔手术患者2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35例。对照组给予盆腔手术围手术期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行DVT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4种类型,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的围手术期干预措施。比较两组DVT发生率以及实验室指标包括术前1周和术后第5d血液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查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DVT2例(1.48%),对照组出现DVT8例(5.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实验室各指标明显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实验室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实验室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不同的DVT危险分群采用相应的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妇科术后,尤其是妇科盆腔手术后近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达国家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病率为11%~29%[1], 我国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率为0.2%~15.6%[2-3].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其病情复杂多变,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栓塞,若不积极治疗将会致残,严重者发生肺栓塞而死亡,故对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预防护理十分重要.本科室结合临床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了LEDVT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KEDVT)是妇科术后,尤其是妇科盆腔手术后近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达国家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病率为11%~29%,我国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率为0.2%~15.6%。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其病情复杂多变,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栓塞,若不积极治疗将会致残,严重者发生肺栓塞而死亡,故对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预防护理十分重要。本科室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1.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我院选取104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屠悦  林雪娟 《全科护理》2016,(21):2194-2196
[目的]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68例病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侯丽  孙宁 《全科护理》2010,8(28):2549-2550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预防骨科糖尿病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114例糖尿病合并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未发生DVT,对照组发生7例,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骨科糖尿病病人术后并发DVT。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性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股骨颈骨折手术并住院治疗的患者106例,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性护理,对比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致病原因,比较护理前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的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7.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64%(P0.05)。2组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原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的评分水平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评分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性护理能够较好地预防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可提升患者相关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围术期知-信-行(KAP)护理干预预防胃肠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160例,根据护理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施以KAP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为2.50%(2/8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3.75%(19/80)(P<0.05)。研究组的股深静脉血流速度、胫后静脉血流速度、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参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认知、态度、行为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的SQLI、NSNS评分均升高,HAMA、HAMD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KAP护理对预防胃肠术后并发DVT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流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干预2周后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两组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流速、下肢肿胀率以及血栓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显著降低,研究组降幅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下肢肿胀和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老年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除常规护理外,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生活饮食和体位干预、保护下肢静脉、穿弹力长袜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未发生1例LDVT。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能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LDVT的发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Autar)量表与深静脉血栓可能性(Wells)量表对深静脉血栓(DVT)预测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2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Autar量表及Wells量表评估患者围术期不同阶段的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统计出院后7,28,90 d内发生深静脉血栓情况,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两种量表对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的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后24 h及出院前1 d比较,Autar量表和Well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比较,术后24 h的Autar量表>术后24 h Wells量表>出院前1d的Autar量表>出院前1 d的Wells量表;特异性比较,术后24 h的Wells量表>出院前Autar量表>出院前1 d的Wells量表>术后24 h的Autar量表。术后24 h的Autar量表评分最佳截断值为>15分、Wells量表为>3分,出院前1d的Autar量表评分最佳截断值为>14分、Wells量表为>2分。结论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术期的不同时间评价DVT风险的结果间存在差异,术后24 h的Autar量表的灵敏度更高,术后24 h的Wells量表的特异性更高,护理过程中应以Autar量表为主以避免漏诊情况,而且不能忽视出院前量表测查评分的最佳截断点下移情况,避免造成临床漏诊情况,及时修正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术前和术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2,P=0.023).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方法简单、安全、经济,且疗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