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中风的预防。在健康状态时主要通过系列养生之术包括适应四时、调摄精神、调节饮食起居、适度运动等预防中风。中风先兆阶段,根据具体证候分型论治,一般分为肝阳上亢型、痰瘀阻络型、阴虚络阻型和阳虚络阻型等。中风发作后,掌握发病规律,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2.
中风之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及全球范围的主要疾病负担。由于高发病率及致残率,其预防尤为重要。中医学一向重视"治未病",重视摄生防病,而现代生活方式违背中医的养生原则与法则,导致易患中风。且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病理体质的产生,通过药物、饮食等干预,以改变体质,达到预防中风——"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振伟 《光明中医》2011,26(6):1224-1225
中风在我国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其发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治疗不太理想,而中医有关中风的预防和其恢复期的治疗凸显优势,本文就以治未病浅谈有关中风的防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内经》:"对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为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丹溪心法》中也有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  相似文献   

4.
丁立辉 《光明中医》2013,28(2):233-23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急、病情重、合并症多,多有后遗症,"治未病"作为《黄帝内经》中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治未病"对中风的临床指导意义简要总结。1"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未痛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内涵.根据中风后足内翻的病因病机,可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该病的防治中,通过调整阴阳,育阴扶阳、滋阴柔筋,扶缓抑急以及活血化瘀通络,达到预防与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痴呆(PSD)在中风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PSD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肾虚、痰瘀内阻是PSD与中风的共同病理机制,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益肾活血化痰为主要治则,早期干预无认知障碍的中风患者,以降低PSD发病率,是中医药防治PSD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所言“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预防思想的精华,其与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临床有密切关系,故有必要对其渊源,含义及其价值等作以探讨。一、知“治未病”之渊源“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最早由《内经》提出,之后《难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也有不少论述。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脉痹阻、脑髓神机失用的临床病证,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笔者主要基于“治未病”思想,从肝论述其发病的原因,病机及临床特征,阐述调肝养肝并结合治未病思想从肝论治缺血性中风,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又称“卒中”、“仆击”、“偏枯”、“类中”等,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突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中风发病虽急,但其形成与发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绝大多数中风患者在真正发病之前有长达若干月甚至几年的非健康“未病”状态。因此,及时洞察中风的“未病”状态,适时介入切实有效的防治,加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祝美珍 《四川中医》2008,26(4):20-21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运用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研究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与措施则是目前的重点与热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众多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无法进行干预的因素,其中有年龄、性别等方面,以及可干预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且这些危险因素多有“致瘀”的共同病机特点,因此,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学术思想出发,及时采取措施阻断这些危险因素的进一步施加,应该能有效减轻血液瘀滞的病理状态而达到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风后抑郁由多种因素造成,包括脑组织器质性损伤而导致脑功能降低;长期卧床,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心理压力大增,滋生负性心理;长期治疗,经济负担使患者发生自卑心理。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郁证"范畴。治未病理论指导预防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行为干预、中药、针灸、耳穴贴压、情志干预等。目前治未病理念在中风后抑郁防治应用较少,处于探索阶段;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有望减轻中风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56-58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思想内涵对早期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临床启示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给病人及其家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如何早期防治糖尿病是当今医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前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14.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治未病"思想在养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治未病"理论指导中西医临床,对疾病的发生积极开展有效的早期预防,为脑卒中的各期制定科学、合理、综合的治疗方案,进而提高临床防治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防治颈椎病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正确辨识和抓住颈椎病发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中医防治颈椎病的关键环节。然而,中医“治未病”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预防为主的思想还需要在学术界和广大群众中反复宣传以引起大家的重视,颈椎病的相关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结合中医体质辨证及饮食运动等保健措施及综合防治的思路与方法,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糖调节受损的干预作用,以期把"治未病"理论纳入糖调节受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调节受损,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赖少兰  袁茂华  王海丹 《河南中医》2013,33(7):1051-1054
目的:观察社区干预-治未病模式预防脑卒中的效果.方法:从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社区(A区)和白云区新市街社区(B区)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各200例,对A区中研究人群采取治未病+常规干预措施,对B区中研究人群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不同干预模式对脑卒中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①A区高危人群脑卒中KAP比B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增高,而偏颇体质积分、危险因素控制水平则分别下降,两者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A区高危人群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B区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③治未病+常规干预组预防脑卒中效益成本比为3.77.结论:脑卒中社区干预治未病模式的运作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其运作简便,居民容易接受,可复制性强,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丛葳 《光明中医》2016,(23):3395-3396
基于"治未病"理论体系的研究,以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糖尿病防治应用。提出应依照"治未病"基本内容"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已病早治,防其传变"辨证论治,以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原则,将"治未病"理论贯穿糖尿病防治始终。  相似文献   

19.
刘洁  王宝亮  段枫阳 《光明中医》2016,(16):2299-2300
结合以往对中风病的研究以及临床经验,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浅谈关于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为"未病先防"阶段,主要预防手段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可控危险因素;二级预防为"已病防变、预防复发"阶段,预防手段主要为寻找中风病发生的原因,结合中药、针灸等临床方法治疗可逆病因,纠正可干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在疗法上体现"治未病"思想,在治疗上体现"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上体现"治未病"思想等论述《金匮要略》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