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初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伴高凝状态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7例初发PN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高凝状态组、非高凝状态组,以及20例正常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分析高凝状态下单纯型肾病组(SNS)和肾炎型肾病组(NNS)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7例患儿中,高凝状态组50例,非高凝状态组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状态组的血小板数目(PLT)、血小板压积(PCT)、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凝状态组和非高凝状态组在PLT、Fib、D2、补体C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高凝状态患儿中,SNS组(32例)和NNS组(18例)的HCT、TC、LDL、PT、补体C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与补体C3呈显著正相关(r=0.30,P0.05),PLT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57例患儿经治疗后无血栓事件发生,病情好转。结论初发PNS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PLT、Fib、D2可作为高凝状态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补体系统激活与高凝状态发生发展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
�����ۺ�������״̬�����ν�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肾病综合征(NS)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患病率为16/100000[1]。我国小儿肾脏病科研协作组的调查结果显示NS占同期住院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21%[2],在小儿肾脏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NS的各种并发症常使其病情加重,高凝状态所致的血栓形成便是其一。高凝状态是指血液比正常易于发生凝固的状态,是由于NS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继发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不平衡而形成的,严重时导致血栓形成,甚至使患者致残或死亡。我们仅就NS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做以梗概阐述,以提高对高凝状态的认识。1高凝状态发生机制1.1血管内皮的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时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并发症 ,肾内微血栓形成可能是促使疾病进展及导致肾小球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在儿童PNS的病理生理和血栓并发症中的作用仍然不完全清楚 ,目前未见国内报道。故有必要了解儿童PNS时血小板活化状态和活化功能的变化 ,探讨血小板活化在儿童PNS发病中的病理作用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FCM )三色荧光标记法检测 1 5例PNS患儿微量全血血小板活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D6 2P、PAC - 1ADP激活前后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的百分比 ,同时选择 1 6例外科畸形择期手术前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PNS患儿血小板CD6 2P、PAC - 1阳性表达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PNS患儿ADP激活前后血小板CD6 2P阳性表达分别为 3.97± 4 .0 1和 34.38± 1 7.0 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0 .5 7± 0 .75和 1 0 .80± 8.38(P <0 .0 1 )。PAC - 1的表达分别为 2 4 .72± 33.2 6和 72 .6 1± 2 4 .2 1与正常对照组 2 1 .1 6± 1 4 .72和 80 .4 1± 1 8.37比较无显著变化 (P>0 .0 5 )。结论 儿童PNS时体内血小板活化和ADP激活后血小板活化功能均增强。提示血小板活化增强在PNS高凝状态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并与PNS的病理机制、病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1例并发高凝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3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高凝状态者14例(占45.16%),高凝状态的诊断依据是:(1)实验室指标,主要是血纤维蛋白原增高,其次尿FDP 阳性及血小板增高;(2)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有效地减少血栓形成;(3)个别病例可无实验室检测依据,需结合临床并应用抗凝治疗有效者而证实诊断。抗高凝状态的治疗包括应用肝素、潘生丁、低分子右旋醣酐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认为抗凝治疗能起到一般利尿、降压药物难以达到的预期效果,而在抗凝治疗基础上能提高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但并无直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观察:附2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瑞金医院儿科1980年1月至1991年3月收治的28例肾病综合征,对其BPC,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尿FDP)、血FDP、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纤维蛋白原定量(Fg)等指标的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提示:疾病活动期患儿尿FDP、血FDP、ⅧR:Ag、Fg的均值比正常值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14例疾病活动期BPC、PAdT、PAgT均高于恢复期,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病情的恢复而降低。说明肾病综合征活动期体内存在凝血与抗凝、纤溶系统不平衡及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改变导致的高凝状态。而血小板的粘附性、聚集性增高与高胆固醇血症呈正相关,与低白蛋白血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止血分子标志物D 二聚体 (D D)的变化 ,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将 41例HSP患儿根据临床有无肾脏损害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 ,并以 2 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两组患儿在发病初期 ,血浆D D水平均显著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这种改变在肾炎组更为明显。恢复期 ,两组患儿血浆D D水平均显著下降 ,较发病初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果表明 :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即血栓前状态 ,具有肾炎表现者则更具此倾向。通过对此指标的检测 ,可以更好地了解HSP的病理基础 ,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并为临床采取相应的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幼龄儿童体内血清维生素D水平来分析其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探讨CA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就诊的CAP患儿10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重度CAP患儿15例,轻度CAP患儿88例;另随机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9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儿童体内25-(OH)D3的水平。结果:重度组患儿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轻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25-(OH)D3水平<50 nmol/L和有早产史是重度C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幼龄儿童CAP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小儿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科常见的出疹性疾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许多研究认为HSP患儿会出现血液高凝状态。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不断更新,血小板(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血小板参数引起大家关注,现就HSP患儿同步检测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并与健康儿童比较,观察其变化及其与肾脏受累的关系。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2001~2006年首发住院的患儿52例,男34例,女18例,发病年龄4~13(7.5±0.81)岁。均符合HSP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肝脏等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状态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发作期及缓解期凝血状态的改变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2 0 0 1~2 0 0 3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HSP患儿共 6 0例 ,根据发病期和缓解期的不同 ,相应分为HSP发作组 (30例 )和HSP缓解组 (30例 )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 ,并与对照组 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两组HSP患儿的PT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D dimer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HSP缓解组血浆D dimer浓度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HSP缓解组降至正常水平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患儿发作期凝血解溶状态处于高活动状态 ,随着病情进入缓解期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患儿发作期可能具有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细菌性脑膜炎患儿60例(细菌性脑膜炎组).男35例,女25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细菌性脑膜炎组病程7 d内、健康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5 mL,其中1.0 mL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CD62P,另1.5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仪测定其D-二聚体.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血CD62P及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a <0.01).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小板CD62P与血浆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42 P<0.01).结论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体内存在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肥胖儿童血清瘦素(LP)和脂联素(AP)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多导睡眠记录仪(PSG)确诊的41例OSAHS患儿,将其分为OSAHS肥胖组(21例)、OSAHS非肥胖组(20例);另选保健科门诊就诊的28例儿童分为单纯肥胖组(18例)和健康对照组(1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LP和AP水平,并分析OSAHS肥胖患儿血清LP和AP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呼吸睡眠紊乱指数(AHI)的相关性。结果单纯肥胖组、OSAHS非肥胖组、OSAHS肥胖组血清LP水平依次升高,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血清AP水平则依次减低,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a<0.05);OSAHS肥胖组血清LP水平分别与BMI、AHI呈显著正相关(r=0.59,0.79 Pa<0.01),血清AP水平与BMI、AHI及L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9,-0.67,-0.76 Pa<0.01)。结论OSAHS肥胖患儿血清LP水平升高、AP水平减低与其体内存在LP抵抗和AP合成反馈调节机制障碍有关,LP、AP、肥胖与儿童OSAHS有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99267SD一二聚体检测在儿童肾脏病中的意义/诸葛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一1998,18(6).一486~487 运用国产试剂盒对47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及15例正常健康儿进行血浆D一二聚体和血FDP测定并对15例肾病患儿在应用抗凝治疗前后作动态检测。结果不同肾病患儿血D一二聚体值均高于正常儿组,其中以肾病组升高更为显著(尸<。.01);15例肾病患儿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抗凝治疗后血D一二聚体值下降并接近正常。结果提示:在无临床栓塞表现的儿童肾脏病测D一二聚体可间接预测高凝状态存在,并可作为抗凝药物治疗的依据和预后估计。表1参8(原文摘要) 992…  相似文献   

13.
儿童过敏性紫癜凝血状态改变及其机制探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凝血状态的改变及其机制。分析处于发病期及缓解期的过敏性紫癜患儿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rothrombintimerate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儿童相比 ,不论发作组或缓解组 ,HSP儿童的PTR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t=- 1 86 9,t =1 4 91 ,P >0 0 5,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发作组HSP儿童轿浆D 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 ,t =- 1 5 8,P <0 0 5;而缓解组HSP儿童血浆D 二聚体浓度下降并与正常对照组没有差异 ,t =- 1 94 8,P >0 0 5;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t=1 2 1 1 ,P >0 0 5。结果表明 :HSP儿童凝血状态的特征是发病期间处于高凝状态 ,并随着病情缓解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儿童发病期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紫癜是以全身小血管炎性改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血管中有微血栓形成,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本文对我科住院的5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血小板最大聚集  相似文献   

15.
内皮细胞在结缔组织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VEC)能够产生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内皮衍生松驰因子、前列环素、内皮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等,对维持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维持纤溶和抗纤溶系统的平衡及防止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结缔组织病是一类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之一为血管的炎症改变,血管炎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改变,从而导致各器官的损害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AP)是儿科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小血管炎。在AP发病时,小血管壁内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积、血栓形成,局部形成坏死性小血管炎。在临床上AP除了皮疹的典型表现外,多台并有消化道、关节症状和肾脏损害。在AP的发病和病理过程中,血小板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自1994年2月起对71例住院治疗的AP患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AP患儿的血小板各参数动态观察,分析临床疗效与血小板各参数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芪注射液加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加肝素在儿童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NS高凝状态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二组在常规利尿、抗感染、控制血压的同时,均口服足量泼尼松2mg/(kg·d),治疗组予黄芪注射液20mL及肝素100IU/kg加入100g/L葡萄糖液20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2~4周,治疗后抽血复检高凝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10d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bg)均降至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在正常范围,尿蛋白消失时间(8.9±4.1)d;对照组均在2周以上恢复正常,且尿蛋白消失时间为(12.8±6.2)d。结论黄芪注射液加肝素的治疗NS高凝状态对缩短疗程、减少复发、防治血栓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抗凝疗法可作为NS的常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肾小球疾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客观病理过程,其程度常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性和活动性相平行。肾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尤为明显和多见,并有其特点,应加以注意并给予相应处理.如任其发展,在其它如血小板反应性功能增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促进下,易发生血栓形成,则其预后严重.为防患于未然,现就肾病血液高凝状态及其处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β2_糖蛋白1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结合水平,分析其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分析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结果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7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其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扩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β2_糖蛋白1与血小板的大量结合可能是导致川崎病高凝状态、血管炎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为预防和及早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血小板活化是川崎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抗凝和纤溶系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和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普通早产儿 2 0例、NRDS患儿 2 7例和健康足月儿 15例血浆蛋白C(PC) ,总蛋白S(TPS)、抗凝血酶Ⅲ (AT Ⅲ )、D 二聚体 (D 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水平。结果 NRDS患儿血浆PC、TPS、AT Ⅲ低于普通早产儿和健康足月儿 ,D D、vWF明显高于普通早产儿和健康足月儿 ,普通早产儿PC、TPS低于足月儿 ,AT Ⅲ、D D、vWF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NRDS患儿存在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上述指标是观察NRDS患儿早期DIC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