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2.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并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提出,主要通过重视养生、防邪入侵与药物预防来做到未病先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1.重视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这一学术思想,早在我国夏商时代《周孔》、《吕氏春秋》等书中就有记载。而《内经》却正式提出并确立。经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历代医家对“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在理论、实践上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内经》治未病之预防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以及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确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其中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纵览《内经》可以看出,《内经》的预防观是以“治未病”的思想为其核心内容,吸收先秦诸于哲学中防患虑患的先进思想,首次提出“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等论点,并将能否“治未病”作为衡量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就此予以阐述。一、提出“治未病”概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考《内经》中凡三见,但其中“未病”的含义不尽相同。约有以下二义:  相似文献   

5.
《内经》“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治未病"是《内经》治则学说的组成部分,其含义一是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从精神调治、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调养,以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二是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必须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截断病机,及时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其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发,体现了《内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运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金匮要略》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整理归纳为4层涵义:防病未然,调摄固本;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既病防变,治在证先;瘥后防复,重视调理。并以此为据浅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此书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的融合与推动,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治未病"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而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部分条文,笔者认为体现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这是对《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的“治未病”思想。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的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治未病的源流、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三方面,对研究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成果进行探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充分发挥民间养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主张,昭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秉承《内经》的旨意,也积极提倡“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篇,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之,徒劳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病,历来讲“辨证论治”。但《内经》“上工治未病,如何解释呢?”“未病”指没有病,没病也就无证状,无证如何辨和治呢?原来上工治未病是指防病说曲,所以内经又说:“若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古籍上也可见到治未病的历史记载,如“扁鹊”见“齐桓公”即知其病,  相似文献   

11.
叶玲 《福建中医药》2006,37(6):57-58
中医预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自《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首见于《内经》。《内经》  相似文献   

12.
扁鹊的“治未病”源于《内经》,体现于《难经》。“治未病”包括对疾病要“早发现,旱治疗”的观点,以及“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层次的内容,并符合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之道。扁鹊的“治未病”得到后世的继承和发扬,至今对我们的中医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内经》创立与阐发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8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其后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日渐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直至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将《内经》中“治未病”的理论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摄生即养生,也就是调摄身体、保护生命的意思。“摄生”一词,最早见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以后明代张景岳的《类经》,清代薛生白的《医经原旨》,就更明确地用“摄生”作为所著的篇名。明代李念蛾编的《内经知要》虽以“道生”名篇,但“道生”与“摄生”的涵义是相同的。摄生是《内经》的重要内容。《内经》一书重视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冶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始终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养生学说对我们后世研究预防医学、康复医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淑云 《陕西中医》2012,33(8):1083-1084
<正>1《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其核心理念《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先进思想。《内经》"治未病"有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保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就是养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主要内容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1]。  相似文献   

17.
仲景治未病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出自仲景《金匮要略》 ,并为后世医家广为传颂的金律玉言 ,堪称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集中表现 ,这一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 ,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未病”和“治未病”概念 ,然仲景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并将其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 ,所涉范围包括养生防…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预防和治疗消渴病对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治未病”思想,着重研究张仲景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关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的重要性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从《内经》“治未病”思想探讨中风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华 《陕西中医》2010,31(6):748-749
"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依据《内经》有关论述,分析"治未病"内涵,探索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针对发生中风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环节而采用相应的治法方药进行有效干预,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辨证施治,兼顾他脏,因势制宜,对于防治中风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