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胺碘酮是一种强效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预防和治疗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难治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效果 ,是转复和维持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患者窦性心律最有效的药物[1] 。本文回顾总结我院 44例口服胺碘酮转复慢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旨在观察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和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和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6月住院患者44例 ,其中阵发性房颤 2 7例 ,慢性房颤 17例 (时间 3个月~2 .5年 ) ;男 16例 ,女 2 8例 ;冠心病 12例 ,风心病 2 1例 ,高血压病 6例 ,扩张型心肌病 3例 ,孤立性房颤 3…  相似文献   

2.
口服胺碘酮治疗新发的心房纤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近期新发的心房纤颤的转复及维持作用。方法 :选择新发在 90d之内的心房纤颤患者 41例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1 2例、冠心病 1 3例、扩张型心肌病 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5例、特发性房颤 5例。给胺碘酮 0 .2 g口服 ,每日 3次 ,2 1d为一疗程 ,转为窦性心律后减量维持 ,2 1d未转复为无效。结果 :41例中有 2 6例转为窦性心律 (63 .41 % ) ,平均转复时间为 8.5d。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近期新发的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陈建明  吕冰  何鑫  严秋霞  徐耕 《浙江实用医学》2002,7(3):153-153,169
心房颤动 (房颤 )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器质性心脏病者房颤发生率较多。房颤也可见于正常心脏。房颤持续时间长可形成心房内附壁血栓 ,并可导致心房电重构及复律困难[1] 。房颤目前主张尽早、尽可能复律 ,大多数非紧急情况下药物复律仍为首选。本文观察静脉推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1月住院与急诊经心电图诊断的房颤病人 4 8例 ,男 31例 ,女 17例 ,年龄最小 2 8岁 ,最大 78岁 ,平均 5 0岁。本次房颤发作在 4 8小时以内 ,2周…  相似文献   

4.
陈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35-435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200mg,第2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持续口服负荷量胺碘酮转复永久性心房纤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伦祥  梁永华 《广西医学》2003,25(3):351-353
目的 :探讨持续口服负荷量胺碘酮对永久性心房纤颤 (房颤 )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作时间为 6~ 12个月 ,左房内径 <5 0cm ,心室率≤ 80次 分的永久性房颤 ,持续口服负荷量胺碘酮治疗 4 6例 (治疗组 )与 35例同类房颤口服常规剂量胺碘酮 (对照组 )对比 ,观察房颤复律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 2 8例 (6 0 1% )转为窦性心律 ,显著高于对照组 13例 (17 1% ) ,(P <0 0 5 ) ;因不良反应停药者治疗组 6例 (13 0 % ) ,对照组 4例 (11 4 %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选择恰当的永久性房颤 ,持续口服负荷量胺碘酮转复率高、安全。  相似文献   

6.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飞  张烁 《中国医疗前沿》2010,(10):23-23,18
目的观察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30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布利特组(n=17)、胺碘酮组(n=13)。伊布利特1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观察房扑/房颤转复所用时间(从第一剂开始注射时算起)(min);观察房扑/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情况、时间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7.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较长可形成心房内附壁血栓,并可导致心房电生理重构引起复律困难,故须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非紧急情况下首选药物复律。我们采用静脉胺碘酮方法转复阵发性房颤32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2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经心电图证实为房颤的患者32例,房颤发生在72h 内,  相似文献   

8.
阵发性心房纤颤及扑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发病率为 0 .4 %~ 0 .9% ,如不及早复律可形成左房血栓导致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电生理重构 ,增加复律困难。因此 ,临床上主张尽早、尽可能复律。本文就静推胺碘酮与心律平对阵发性房颤及房扑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12月本院住院房颤及房扑患者 4 2例 ,男 30例 ,女 12例 ,年龄 30~ 75岁 ,房颤及房扑持续时间 30min~ 7d ,无使用胺碘酮及心律平禁忌证。其中高血压 8例、冠心病 5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5例、酒精性心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n=15)及胺碘酮组(n=14).伊布利特1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 伊布利特组转复心房扑动/心房纤颤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9例与5例在给药后0~90分钟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4.29%和33.33%;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3例与4例在给药后90分钟至4小时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0%和5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药物转复多采用 胺碘酮,但临床上经常遇到缓慢型心房纤颤,胺碘酮转复有困 难,本院近3年来采用胺碘酮合博利康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予以总结。 对象和方法 1.病例选择:45例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男性30例,女 性15例,年龄3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 200mg,第2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树森 《广西医学》2006,28(11):1722-172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的转律疗效。方法38例非瓣膜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18例,分别先静注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6h,观察房颤转复率、心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6h内胺碘酮组转复率为80%,普罗帕酮组转复率为78%,平均复律时间分别为(3·5±2·4)h和(3·0±2·5)h,两组总复律率及平均复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减慢心室率作用较普罗帕酮明显(P<0·05)。在治疗期间胺碘酮组无明显副作用,普罗帕酮组3例复律后出现窦缓,2例在第2次追加负荷量时出现低血压反应,停止用药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硐都具有较高的转律率,减慢心室率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两药对阵发性房颤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6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泵入24-48h,同时日服普罗帕酮150mg3次/日,并在用药当天口服胺碘酮600mg/日,三天后改为200mg/日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15例、转复率32.6%,48h房颤转复35例、转复率76.8%,72h转复38例、转复率82.6%,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程传河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00+2228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34例房颤患者资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结果:2周内复律成功26例,未转窦性心律8例;随访1年,显效21例,占61.76%;有效5例,占14.71%,总有效率76.47%。无效6例,占23.53%。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具有良好疗效,相对安全,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转复快速房颤中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转复快速房颤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后对其不良反应、心室率以及转复率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治疗2h后患者转复率在30%,6h内转复率在56%,12h内的转复率在70%;心室率改善显著;未出现严重副反应。结论在转复快速房颤中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有效安全,建议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静脉注射胺碘酮与心律平控制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胺碘酮与心律平控制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 6 0例无明显心功能不全且持续时间 <2 4h的快速房颤 ,随机分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与心律平观察用药 1h内房颤转复情况及心率变化。结果 :胺磺酮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心律平组 ,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胺碘酮组减慢心率作用较心律平组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两组转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胺碘酮静脉注射起效快 ,血浆浓度下降快 ,毒副作用小 ,常规用量较安全 ,是目前抗心律失常药中疗效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心房纤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9月~2006年9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心房纤敷患者82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Ⅰ组n=42)美托洛尔治疗组(Ⅱ组n=40).治疗随访时间为0.6~5年。结果Ⅰ组:显效.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22例(52.4%);有效,房颤心率(〈90次)17例(40.5%);无效,3例(2.1%)Ⅱ组:显效10例(25%).有效18例(40.5%).无效12例(30%)讨论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性房颤,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预防复发牢52.4%.未复律患者控制心室率良好(85%,17/20例).明显优于美托洛尔.密切随访完全可以及时预防胺碘酮的严重不反应。  相似文献   

18.
王梅琴 《疑难病杂志》2012,11(5):370-372
目的探讨小儿心房颤动临床复律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心房颤动患儿26例,LVEF<50%的9例患儿中有7例采用洋地黄+胺碘酮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直接电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8例患儿采用胺碘酮复律并维持。5例患儿采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4例患儿采用普罗帕酮复律并维持。结果洋地黄+胺碘酮组有2例未转复窦性心律自动出院,3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7d转复窦律,1例治疗14d仍为房颤给予电复律。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首选电复律成功。胺碘酮组5例在3d内转复窦律,3例在5~10d转复窦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组4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5d转复窦律。普罗帕酮组2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6d转复窦律,1例患儿治疗7d,仍为房颤,改用胺碘酮治疗7d无效,改用电复律。随访1~2年,普罗帕酮维持者中有1例复发,胺碘酮维持者21例无1例复发。结论小儿心房颤动治疗目前还是选用药物及电复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儿复律首选药物;电复律为心力衰竭及重症房颤患儿和药物复律失败者的最佳选择;胺碘酮可作为维持窦律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9.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AM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以胺碘酮75~150mg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0.5~1mg/min持续静脉滴注,直到转复为窦性心律;B组首先将西地兰0.4mg溶于5%葡萄糖10ml内,在5min内静脉推注完毕,如果1h内仍为房颤,则再按照A组方法给予胺碘酮。结果两组患者最终均转复为窦性心律,但无论是转复房颤所用时间还是累积胺碘酮用量,B组均少于A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单独应用胺碘酮和胺碘酮、西地兰联合应用治疗AMI合并房颤均是安全有效的,且联合用药时房颤转复更快,并能减少胺碘酮的用量。  相似文献   

20.
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房颤患者65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1例和联合用药组34例进入胺碘酮组每次给胺碘酮0.2 g,每天3次,持续10 d,奎尼丁联合胺碘酮组第1天奎尼丁每2 h 0.2 g,共5次,如未转复窦律,第2天剂量不变,第3天每2 h 0.3 g,共5次;转复窦性心律后奎尼丁改每8 h 0.5 g,重叠应用胺碘酮3 d。药物负荷量期间未转复者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观察复律率、复律时间、Q-T间期。结果奎尼丁联合胺碘酮组较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转复律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是治疗房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