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的代偿能力甚强,切除50%的小肠并不引起症状;但切除75%以上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腹泻、吸收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以下简称短肠)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肠外营养问世以前,造成短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原发病本身(如广泛的血管病变或肿瘤)、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肠外营养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肝肾功能损害。随着肠外营养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短肠病理生理过程和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深入,短肠的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已能长期存活。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对1997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114例短肠患者施行了营养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例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营养支持和小肠移植,但两种方法均有其限制和不足。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短肠病人的营养康复治疗应运而生,即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和纤维饮食。特概述营养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护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患者营养康复治疗的护理要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短肠综合征患者4例,进行分阶段营养支持和营养康复治疗.结果:4例完成预定治疗方案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恢复经口饮食,腹泻减少,2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结论:对短肠综合征患者施行规范的营养康复治疗和细致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促进其康复以及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指小肠广泛切除术后(切除超过75%或剩余小肠在100cm内,或以剩余的小肠少于病人的公斤体重为标准,如60kg的病人小肠短于60cm即为短肠),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导致一系列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脱水、腹泻,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不良,进行性的营养不良等症状。我科2001收治3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早期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谷氨酰胺及生长激素的应用,后期的营养康复治疗都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量小肠切除后,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导致一系列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称为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进行性营养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脱水、电解质紊乱等.1995年,Wilmore指导的研究小组首先报告应用营养支持、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及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进行治疗,可使部分短肠病人摆脱对肠外营养的依赖[1].我们于1996年开始这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并在治疗过程中对有关方案不断进行改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与方法,我们称之为短肠康复治疗.共有29例患者接受了31次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8.
9.
肠外营养支持已被公认为20世纪外科的重大进展之一。目前在基层医院需长期肠外营养的病例极少。2003年6月-2005年7月笔者对1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应用全肠外营养(TPN)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短肠综合征患者行家庭肠外营养的真实体验,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目的抽样法选取12例短肠综合征行家庭肠外营养患者,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资料。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家庭肠外营养的积极体验(改善营养状况、获得家庭归属感、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增强);家庭肠外营养的负性体验(睡眠障碍、活动受到限制、伴随和/或潜在的并发症、负性心理情绪);对家庭肠外营养的需求(对专业医护人员培训及指导的需求、对医疗资源及政策支持的需求的需求)。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负性体验,通过有效干预方法解决患者在HPN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以保障HPN顺利安全实施。接下来本研究中心将收集不同疾病实施HPN的患者资料,并联合其它中心开展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总结1例Ⅰ型短肠综合征伴肌少症患者行家庭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 患者住院期间给予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病情平稳切耐受全肠内营养支持后出院行家庭肠内营养支持(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出院前,为患者进行个体化宣教并制定量化的运动处方,在HEN期间,动态监测患者营养状况并及时调整营养方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随访并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使患者顺利完成HEN治疗。结果 经过近3个月的HEN治疗,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肌少症相关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一般状况良好,经评估后符合造口还纳术指征,再次入院行造口还纳术,术后恢复肠道连续性,顺利出院。小结 此例患者为短肠综合征伴肌少症,肠内营养支持结合运动十分重要。HEN专业团队指导及患者较高依从性是顺利、安全、有效实施HEN治疗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了解短肠综合征继发肠衰竭患儿父母营养照护的体验,为制订科学有效的营养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12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收治的16例短肠综合征继发肠衰竭患儿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患儿出院前1 d和出院后第2~3周内进行2次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 共归纳4个主题、6个亚主题。(1)营养照护困扰呈阶段性变化:急性期感到不知所措;代偿期管饲喂养、管道维护、辅食制作困扰较多;恢复期居家营养照护负担较重。(2)营养照护者-父母角色冲突致其自责、愧疚。(3)从同伴和医护人员支持中获得积极体验。(4)期盼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营养支持服务:希望开设系统的营养照护课程;希望出院随访时给予居家营养照护指导;希望实施家庭肠外营养支持。结论 短肠综合征继发肠衰竭患儿父母的营养照护困扰较多且呈阶段性变化,其照护体验受同伴、配偶、医护人员的影响,期待获得家庭肠外营养支持。医护人员可评估患儿父母不同阶段的营养照护困扰,开设系统化、阶段化的营养照护培训课程,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提供家庭肠外营养支持,以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15.
短肠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肠道的代偿能力甚强,切除50%的小肠并不引起症状;切除75%以上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腹泻、吸收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随着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短肠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和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深入,该病的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已能长期存活。短肠综合征治疗是一项较复杂的综合性治疗,护理内容多而复杂,现就短肠综合征非手术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短肠综合征病人术后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9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术后24 h开始营养支持,术后7 d~11 d试口服5%葡萄糖盐水,少量多餐,逐渐到流质和半流质饮食,营养期间定时测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体重等指标,观察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情况及腹泻的次数,并做好护理.[结果]病人术后42 d~50 d可进半流质饮食,治愈出院.[结论]短肠综合征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短肠综合征是由于大量小肠切除所致的严重吸收不良,并发生临床营养障碍的症候群。这些病人的小肠往往仅保留在150cm内。所以,它们的营养摄入不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患者的康复[1,2]。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发展使短肠患者得到很好的营养支持,但随着TPN的长期应用发现除了价格昂贵外,还易出现众多的并发症,故非长久之计。肠内营养是安全而有效的途径,如何使有限的残余肠发挥最大的吸收功能,增加其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这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本文就1例短肠综合患者营养治疗的康复报… 相似文献
18.
短肠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肠道的代偿能力甚强,切除50%的小肠并不引起症状;切除75%以上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腹泻、吸收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随着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短肠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和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深入,该病的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已能长期存活[1].短肠综合征治疗是一项较复杂的综合性治疗,护理内容多而复杂,现就短肠综合征非手术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已被公认为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改变,持续存在或间歇性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的临床疾病。大致可分为腹泻 相似文献
20.
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对短肠综合征大鼠模型结肠黏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联合肠内营养对短肠综合征大鼠动物模型结肠黏膜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营养组、Gln大剂量+肠内营养组、Gln中剂量+肠内营养组、Gln小剂量+肠内营养组。分为7、14d两个时间点进行各组结肠皱襞高度、肠腺分布密度等的观察。结果:Gln各剂量组肠壁肌层增厚明显,皱襞明显增高,肠腺数量增多,其中大、中剂量组的皱襞不仅高且密集,皱壁高度、肠腺密度均明显大于模型营养组(P<0.05)。结论:Gln联合肠内营养比单用肠内营养更能促进大鼠结肠的代偿,大、中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