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非常危重的急症之一,具有很高的短期内病死率,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甚快, 细胞电生理检查已从通过微电极测定发展到用电钳和斑片钳作深入的研究,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内外膜电位变化标测已推广应用于临床。阐明一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和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近年又用无创伤性方法记录室晚电位( 碎裂电位) 以预测严重心律失常。以电化学方法治疗心律也从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发展到心腔内除颤和电消蚀直至现今的冷冻、激光和射频电消蚀等, 用于消除折返通道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外科手术也进入到治疗快速心律失常领域,打破了洋地黄统治近200 年的局面。文章重点就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用药与电除颤、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溶栓疗法、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及康复疗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3.
4.
5.
急性心肌梗塞(AMI)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多发,多源、室早、室速,均是AMI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对AMI患者于住院后不同时期,行动态心脏监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选自1991年9月~1993年7月我科收治的作者单位:、36例AMI病人,男26例.女Ic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7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3例,前间壁5例,前壁2例,高侧壁2例,心内膜下3例,下壁10例.下壁合并前壁、高侧壁、正后壁9例,前间壁合并高侧壁2例。采用日本CARDIOSUPERZE31A型心电监测仪,选用CM。、CM、双极胸导联,进行24小时… 相似文献
6.
7.
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减低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勤甫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3):181-182
已发现心肌梗死(MI)后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神经内分泌紊乱[1],且与心脏事件密切相关[2].采用动态心电图(AECG)时域法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进行心率变异(HRV)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观察,探讨MI后长期HRV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但抢救效果最显著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近30多年以来有了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和新的抗心律失常药后,大多数危重心律失常都可得到及时而又适宜的治疗,明显地降低了AMI病死率。本文着重简述有关过缓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包括严重性心律过缓(窦缓)、病窦综合征(SSS)、房室传导阻滞(A-VB)和心室静止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he interval from the peak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取心内科2012年3月—2014年11月住院的ICM患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4例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45例。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Holte)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电图QTd、Tp-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显著提高(82.2%比74.1%,P0.05),LVEF和FS显著增高[(49.2±6.6)%比(42.5±5.9)%,(34.8±8.1)%比(25.8±6.2)%,均P0.05],QTd和Tp-e显著减小([45.5±7.5)ms比(51.2±7.9)ms,(118.7±13.1)ms比(129.8±12.6)ms,均P0.01]。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可改善ICM患者心功能,降低ICM患者QTd、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最常见的起源部位为心室流出道(OT),射频消融术已成为目前治疗OT-室性心律失常(VAs)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VAs的来源部位,为制定合理的消融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姚焰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6)
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颤为2大严重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导管消融临床应用较多,而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性心动过速和直接导致猝死的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方面的进展较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作为首选,同时有伦理和法律方面原因,本文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性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若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9,5(2):81-85
心脏康复(cardiacrehabilitation,CR)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而性生活恢复是QOL改善的一个重要体现。性生活时的性交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它涉及到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观测QT离散度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单盲法分析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周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观察分析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VA)和心脏性猝死(SCD)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并VA(23例)的QTd,QTcd均明显延长于无VA(NVA19例)者;VA的发生率随着QT的延长(QTd以60ms,100ms为分组界限)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时QTc延长的临床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但QTc延长对估测AMI时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价值目前仍有争议.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60例AMI的QTc分析,探讨QTc延长与AMI的临床及预后的关系.资料和方法一、对象:本文收集我院1980~1990年住院的AMI患者临床及心电图(ECG)资料,患者均为发病后当日急诊入院,且去除严重电解质紊乱和 相似文献
18.
对87例高血压病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以30例下沉人作为对照,以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血压高、年龄大、病程较长、合并左这致者均是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上述危险因素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与心脏负荷过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高儿茶酚胺状态及心电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且是引起室速、室颤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70例AMI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目的是分析体表ECG的QTd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3年 2月至 1998年 6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38例 ,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治疗及细致护理 ,总有效率达 95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38例 ,均经临床检查、心电图及血清酶检测确诊。男 30例 ,女 8例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