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臂丛神经的声像图特征及正常测值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用超声观察正常人臂丛神经(BPN)锁骨上部的声像图特征及正常测值,了解左、右侧测值间有无差异,为临床诊治臂丛神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在44例无颈部及上肢疾患志愿者的颈部两侧设定斜线后放置探头.沿斜角肌之间做斜矢状切面扫查,观察BPN纵切面图像特征;再旋转探头,观察其横切面图像特征,并在前、中斜角肌间测量神经直径.结果 BPN纵切声像图特征为条状低回声,其强回声缘清晰;横切面呈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回声,其强回声外缘不明显;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横切面位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测量结果,左、右侧上、中、下干分别为:(2.21±0.25)mm、(2.53±0.30)mm、(2.60±0.45)mm;(2.16±0.20)mm、(2.64±0.37)mm、(2.80±0.50)mm.经方差分析,两侧上、中干相比,中干均较粗;而中干与下干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干左、右侧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臂丛神经在声像图上的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诊断神经性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用健侧测值作为对照,可作为判断正常与异常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痛(brachial neuralgia,BN)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或亚急性臂丛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为患侧臂丛神经支配区的肩胛带和上肢出现疼痛.BN分为因感染所致的特发性臂丛神经痛(idiopathic brachial neuralgia,IBN)和因邻近组织病变压迫所致的继发性臂丛神经痛(secondary brachial neuralgia,SBN),其中IBN又称臂丛神经炎(brachial neuritis,BNI)[1].临床工作中,SBN较为常见,治疗手段除病因治疗外,多采用口服消炎止痛剂、糖皮质激素痛点封闭或超短波、低频电脉冲、红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上述方法疗程较长且镇痛效果欠佳.近年来,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BN取得了良好疗效[2].有研究报道[3],将氦氖激光耦合超细光纤(直径50 μm)通过特制激光引导穿刺针导入患者患侧臂丛神经鞘内,照射治疗后可取得满意镇痛效果.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氦氖激光臂丛神经鞘内照射和体表照射对SBN患者进行治疗,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郭峰  徐拥军 《大医生》2022,(17):38-41
目的 比较静脉麻醉联合臂丛麻醉与单纯使用臂丛麻醉在肩周炎无痛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中兴运动损伤专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肩周炎无痛松解术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和臂丛组,每组30例。联合组患者采用静脉麻醉联合臂丛麻醉行肩周炎无痛松解术,臂丛组患者仅单纯使用臂丛麻醉行肩周炎无痛松解术。结果 联合组患者手法松解时(T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于麻醉前(T0)(P<0.05),联合组患者在T2时SBP、DBP低于臂丛组(P<0.05)。两组患者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显著低于臂丛组(P<0.05)。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肩关节牛津肩关节评分问卷(OS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患者OS...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臂丛神经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8例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分组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接受综合康复治疗3个月)和对照组(28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3个月),观察2组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臂丛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治疗:2组臂丛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评分(10.28±1.9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3±1.74)分(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臂丛神经功能,减少畸形、肌肉萎缩事件的发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STIR SPACE序列扫描技术在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儿均采用MRI常规T2-STIR序列及增强3D-STIR SPACE序列,将获得图像进行处理,分析患儿常规T2-STIR序列及增强3D-STIR SPACE序列影像表现,从而评价常规T2-STIR序列联合3D-STIR SPACE序列扫描技术在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常规T2-STIR序列对臂丛神经椎管内段和椎间孔段进行较好的显示,冠状位上能大致显示臂丛神经向锁骨下及腋窝汇集。增强3D-STIR SPACE序列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处理后,可以对臂丛神经干的总体结构进行显示,包括神经干的大小、形态及走向,具有很好的显示效果。结论:常规T2-STIR序列联合增强3D-STIR SPACE序列扫描可以明显提高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臂丛损害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5年5月间的130例臂丛神经损害患者进行临床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仅在少部分患者进行运动单位电位和募集形式的(半)定量分析。结果:30—49岁年龄组占53.1%,男女比率3.1:1。交通意外创伤占50%。645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336异常(52.1%);272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80条异常(29.4%);847块肌肉中583块出现异常自发活动。通过肌电图定位上、中干损害30例(23%);中、下干损害27例(20.8%);全臂丛损害40例(30.8%);单纯上、中、下干损害分别为13例(10%)、1例(0.7%)、11例(8.5%);单纯后侧束、内侧束、外侧束损害分别为2例(1.5%)、3例(2.3%)、3例(2.3%)。结论:臂丛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年男性,交通伤是创伤性臂丛损害的主要原因;肌电图检测在其诊断、病变水平定位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相似文献   

8.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臂丛神经损伤在周围神经损伤中较为常见 ,往往造成上肢严重残疾。康复治疗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可起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科对4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和临床观察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 35例 ,女 5例 ;年龄 6~47岁 ,平均 ( 2 5 .35± 13 .0 5 )岁 ;病程 2 3d~ 16年 ,车祸伤 2 0例 ,产伤 10例 ,机器伤7例 ,运动伤 3例 ;损伤左侧者 17例 ,右侧者 2 3例 ;臂丛上部损伤 2 5例 ,下部损伤 9例 ,全臂丛损伤 6例 ;完全性损伤 17例 ,不完全性损伤 2 3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10.
臂丛神经痛(Brachiaplexusneuralgia,BPN)指颈部和上肢臂丛神经分布区内疼痛,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现报告由甲3亚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继发性BPN2例。1病例摘要例1,某男,45岁,因左侧颈肩部,左上臂肌肉疼痛、萎缩,左斜颈8周于1999年1月2日由外科转入本院理疗科。患者于8周前,在旅游当地患流感,发热咽痛,经治疗痊愈。2周后左颈部、左肩周围及左上臂肌肉疼痛,逐渐加重,呈针刺样,活动时加剧,上肢活动受限,不能抬举。4周后自觉肌无力,颈部肌肉萎缩僵硬,可扪及索条状物…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评价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在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30例拟诊为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设为观察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3.0T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MRN)的3D-STIR序列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前后进行图像配准分析;对照组为20例非颈肩部疼痛的同龄段健康人,行3.0T磁共振臂丛MRN的3D-STIR序列平扫和增强检查,与观察组治疗前进行图像比对分析;观察臂丛神经及其周围斜角肌组织情况。 结果:治疗前的30例患者臂丛神经MRN平扫检查,其中有27例臂丛神经走形正常,2例提示臂丛神经根有神经鞘囊肿,1例臂丛神经存在压迫,增强扫描臂丛神经和周围斜角肌组织未见异常强化;治疗1个月后复查臂丛神经MRN平扫和增强图像,与治疗前图像对比观察,臂丛神经和周围斜角肌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20例同龄段非颈肩上臂疼痛体检者,17例臂丛神经MRN正常,3例提示臂丛神经根有神经根鞘囊肿,增强后扫描臂丛神经和周围斜角肌组织未见异常强化,与患者治疗前图像对比未见异常变化。 结论:高分辨率3.0T臂丛MRN平扫和增强可以检查出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卡压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进行肌电(EMG)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的意义。【方法】利用EMG和MCV检测技术,观察肌肉的自发电位活动、运动单位电位(MUP)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反应波幅及潜伏期。并对其结果进行研究和加以电生理评价。【结果150例患儿中,臂丛神经上干损伤(16%)8例,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56%(28例)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4M(2例)臂丛神经全干损伤24%(12例)。【结论】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EMG和MCV是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脊髓内移植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生鼠脊髓,分离培养脊髓源性NSC,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制备后路C^5~7神经根撕脱伤动物模型,实验组移植脊髓源性NSC悬液于C6脊髓节段,对照组移植灭活的NSC悬液,单纯组不作移植作为空白对照。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和运动神经元计数。结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NOS:脊髓源性NSC移植手术后2、4、8周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和单纯组;脊髓源性NSC移植术后2、4、8、12周实验组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对照组和单纯组NOS的表达和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源性NSC脊髓内移植可减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OS表达,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受损运动神经元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术后上肢基本功能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272例,神经移位术后142例行综合康复锻炼(观察组),130例行家庭功能锻炼(对照组),比较2组上肢基本功能重建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臂丛神经功能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臂丛神经功能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移位术后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中频电疗、推拿按摩、物理与运动疗法等康复方法有助于臂丛神经撕脱伤上肢基本功能重建,其疗效优于家庭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心理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臂丛神经损伤者心理的体验。方法采用深入访谈收集8例臂丛神经损伤者的资料,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将臂丛神经损伤者的心理体验归纳为5个主题:(1)痛苦、担心与悲观;(2)期待;(3)失望;(4)回避;(5)消极与自卑。结论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提供有关臂丛神经损伤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面对生活、回归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制匀场辅助装置在3DCube T2W序列正常臂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相同参数对30名健康志愿者双侧臂丛神经进行2次斜冠状位3DCube T2W序列扫描,第2次扫描时使用匀场辅助装置,测量神经、肌肉、背景噪声信号,并进行MIP、CPR等后处理和图像质量评级,计算神经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常规扫描图像常出现颈部低信号伪影、颈肩部脂肪抑制不均匀现象,神经根、斜角肌、胸锁关节和腋动脉水平臂丛神经成像质量分级分别为2.38±0.64、2.45±0.53、1.73±0.66、1.95±0.53。使用匀场辅助装置后,图像颈部伪影消除,颈肩部脂肪抑制效果明显改善,神经根、斜角肌、胸锁关节和腋动脉水平臂丛神经成像质量分级分别为3.95±0.21、3.82±0.39、3.38±0.55、1.97±0.41;其中神经根、斜角肌、胸锁关节水平臂丛神经成像质量分级高于常规扫描图像(P均<0.001)。常规扫描图像的SNR及CNR分别为13.14±4.37、6.65±2.96,使用匀场辅助装置后分别为15.10±5.91、8.03±3.63(P均<0.05)。结论在3DCube T2W序列臂丛神经成像中,应用匀场辅助装置可改善局部磁场均匀度,提高臂丛神经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的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对15例正常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成像:包括常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T1W/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T2W/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加SPIR脂肪抑制(T2W/SPIR)冠状位扫描以及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序列(DWIBS)轴位扫描。结果:T1W/TSE、T2W/TSE、及T2W/SPIR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显示率分别为53.3%、56.7%和83.3%;DWIBSMIP重建图像对臂丛神经的全貌显示较为完整、清晰、直观;T1W/TSE、T2W/TSE、T2W/SPIR及DWIBSMIP重建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0.9±0.9、10.7±1.3、18.5±6.8和29.9±13.3,T2W/SPIR序列和DWIBSMIP重建图像的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T1W/TSE和T2W/TSE序列。结论:T2W/SPIR序列对臂丛神经的同层显示率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T1W/TSE、T2W/TSE序列,DWIBSMIP重建图像能够显示臂丛神经的全貌,两者为臂丛神经成像较为有效的技术方法,对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与背景抑制DWI(DWIBS)、基于3D短T1反转恢复(3D-STIR)序列对比,探讨3D-nerve序列对新生儿臂丛神经的成像效果。方法 对15例臂丛神经损伤的新生儿行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3D-nerve、DWBIS、3D-STIR,评估每个序列图像的血管搏动伪影、脂肪抑制均匀性及臂丛神经分支的显示效果,并测量神经-脂肪比,神经-肌肉比。结果 臂丛神经在DWIBS序列图像上显示效果差,无法观察;3D-nerve血管搏动伪影和脂肪抑制不均匀与3D-ST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nerve、3D-STIR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根、神经干的显示率均为100%(15/15);3D nerve对神经束、神经支的显示率为100%(15/15)和66.67%(10/15),3D-STIR对神经束、神经支的显示率为93.33%(14/15)和53.33%(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71)。3D-nerve序列神经-脂肪比和神经-肌肉比优于3D-STIR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nerve序列在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成像效果明显优于DWBIS及3D-STIR序列。  相似文献   

19.
臂丛神经MRI正常表现及检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正常臂丛神经在MRI不同成像序列中的表现,确定臂丛神经损伤时最佳MRI检查方案。方法20名正常志愿者行常规及MR新技术检查。观察各序列中臂丛神经的表现及显示情况。结果常规T1WI、T2WI臂丛神经呈等信号,STIR上呈高信号。冠状面T1WI、T2WI及STIR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4.96±0.31、6.07±0.18、23.09±1.20,STIR图像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0);对节后段C5,6神经根及上干的显示评分STIR序列明显高于常规序列。3D-FIESTA-c序列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为脑脊液高信号环绕下的等信号丝状结构。3D-FSPGR图像可清晰显示臂丛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联合常规及MRI新技术,可全面、清晰地显示臂丛神经,作为臂丛神经的常规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丙泊酚与臂丛麻醉在肩关节复位中的应用。方法40例病例分两组:臂丛阻滞组(A)丙泊酚组(B),观察两种方法对BP、HR、SpO2、麻醉效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丙泊酚可引起BP。HR,SpO2下降,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麻醉效果.满意度高于臂丛阻滞。结论丙泊酚在肩关节复位手术中优于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