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阐明制动对兔膝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与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用15只兔,10只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4周。取内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制动侧内侧副韧带横截面积。最大负荷、能量吸收较对侧和对照组减少,只有能量吸收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比较无显著差异,材料常数X_1、X_2与对侧和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胶原纤维排列类似正常,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断裂方式全为胜骨上点撕脱。结论;制动4周,对膝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和形态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制动对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5只,10只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4周.取外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外侧副韧带横截面积,最大负荷、能量吸收较对侧对照和正常对照组减少,能量吸收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比较无显著差异,材料常数X1、X2与对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胶原纤维排列类似正常,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断裂方式大部分为腓骨止点撕脱骨折.[结论]制动4周,对膝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和形态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与形态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 15只大白兔随机分为 3组 :实验组 10只 ,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 12周 ;对侧对照组 10只 ,不作处理 ;正常对照组 5只。取外侧副韧带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制动 12周后 ,实验组外侧副韧带横截面积缩小 ,最大负荷、能量吸收明显减少 ,与对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材料常数等材料特性指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力一应变曲线与对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呈分离状态。光镜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韧带腓骨止点出现不规则溶骨性吸收 ,断裂方式全为腓骨止点处撕脱骨折。结论 制动不仅改变韧带骨组合体的结构特性 ,也影响韧带物质的材料特性。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长杰  吴宗耀 《现代康复》2000,4(2):194-195
目的:研究8周制动对兔膝外侧副带的影响。方法:15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9只,行右支膝关节全屈位内固定8周,对侧对照组10只大白兔不作处理,正常对照组5只。取外别墅韧带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制动8周后,实验组外侧副韧带横截面积缩小,最大负荷、能量吸一少,与后两组比较P均〈0.05以上。最大应力、材料常数等材料特性指标也有显左异。应力-就工线呈分离状态,光镜下胶原纤维列较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8周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的影响。方法 :15只大白兔 ,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0只 ,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8周 ;对侧对照组10只 ,不作处理 ,正常对照组5只。取外侧副韧带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制动8周后 ,实验组外侧副韧带横截面积缩小 ,最大负荷、能量吸收明显减少 ,与后两组比较P均<0.05以上。最大应力、材料常数等材料特性指标也有显著性差异。应力—应变曲线呈分离状态 ,光镜下胶原纤维排列较紊乱 ,韧带腓骨止点出现溶骨性吸收 ,断裂方式全为腓骨止点处撕脱骨折。结论 :制动不仅改变韧带骨组合体的结构特性 ,也影响韧带物质的材料特性  相似文献   

6.
运动对制动后兔膝内侧副韧带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8 只大白兔,6 只膝关节内固定8 周后主动活动8 周,另6 只内固定8 周后被动+ 主动活动8周。取内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试验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活动8 周,内侧副韧带的结构特性指标较对侧和正常组小,与对侧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内侧副韧带的材料特性指标与对侧和正常组相似。活动后,胶原纤维的排列近似正常,韧带骨止点的溶骨性吸收无显著变化。在断裂方式上,已出现其他部位的断裂。这些结果提示韧带物质的材料特性比结构特性恢复更快,活动对改善韧带的结构和功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制动对外侧副韧带胶原转化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制动对鼠膝外侧副韧带胶原转化的影响。方法 将^3H-脯氨酸注射入5只大鼠体内6周,然后将膝关节制动8周,取膝外侧副韧带作液闪测定及氨基酸分析。结果 制动侧外侧副韧带的液闪测定值较对侧明显降低,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侧副韧带得到新补充的胶原为32.35%,丢失的旧胶原为42.41%,胶原净丧失10.05%,羟脯氨酸含量较对照侧明显减少。结论 制动后鼠膝外侧副韧带胶原的降解大于合成。  相似文献   

8.
注射^3H-脯氨酸至5只大鼠体内6周,然后制动8周,取鼠膝内侧副韧带作液闪测定及氨基酸分析。结果:制动侧膝内侧副韧带(MCL)的液闪测定值则明显降低,MCL得到新补充的胶原为5.25%,丢失的胶原为30.6%,胶原净丧失25.35%,羟脯氨酸含量较对侧明显减少,提示制动后胶原的大于合成。  相似文献   

9.
背景:通过比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相对数量和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韧带的组织学性能。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兔保持较低生理负荷和活动度时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雄性家兔双侧膝关节配对为自身对照,实验侧行后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对照侧只暴露后交叉韧带而不切断,造模后第8,16,24,40周随机处死6只实验兔。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对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8,16,24周两组内侧副韧带胶原分布、排列无明显差别;40周时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稀疏。②天狼猩红染色结果:8,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总和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40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侧副韧带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6,24,40周时实验组比值显著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兔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短期内对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特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背景:侧副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关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规律.目的: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体内稳定性研究.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的8例患者,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0°,15°,30°,60°和90°时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并对比两侧.结果与结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0°、15°和30°,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而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缩短.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通过比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相对数量和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韧带的组织学性能。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兔保持较低生理负荷和活动度时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雄性家兔双侧膝关节配对为自身对照,实验侧行后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对照侧只暴露后交叉韧带而不切断,造模后第8,16,24,40周随机处死6只实验兔。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对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8,16,24周两组内侧副韧带胶原分布、排列无明显差别;40周时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稀疏。②天狼猩红染色结果:8,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总和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40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侧副韧带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6,24,40周时实验组比值显著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兔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短期内对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特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CL)断裂对外侧副韧带(LCL)腓骨止点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新鲜尸体正常成人膝关节标本12侧作为PCL完整组,在200N栽荷下,测试膝关节0°、30°、60°、90°外侧副韧带腓骨止点处应变,测试完毕后随机将标本遣模成前外侧束(ALB)断裂组和后内侧束(PMB)断裂组,各6侧,在上述条件下测试,再将12侧标本的PCL中下1/3全部切断作为全断组进行测试。【结果】膝0°位时,LCL腓骨止点各组均为压应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膝30°位时,各组均为压应变,PMB断裂组较完整组及全断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膝60°位时,完整组和PMB断裂组为压应变,全断组和ALB断裂组为拉伸应力。全断组和ALB断裂组与完整组和PMB断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全断组和ALB断裂组及完整组和PMB断裂组,组间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膝90°位时,各组均为拉伸应变,全断组和ALB断裂组应变大于完整组和PMB断裂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全断组和ALB断裂组及完整组和PMB断裂组,组间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膝0°、30°位时,PCL断裂对LCL腓骨止点生物力学无明显影响,膝60°、90°位时,PCL中PMB断裂对LCL腓骨止点生物力学无明显影响;膝60°、90°位时,PCL断裂或其中的ALB断裂时均对LCL腓骨止点生物力学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的研究多集中于软骨、后外侧结构及关节的松弛度等方面。目的:观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取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在200N载荷下,测试膝关节屈曲0°,30°,60°,90°位时,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后将12具标本的后交叉韧带全部切断再进行相同的测试。结果与结论:膝屈曲0°和3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压应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30°~90°位时,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随着角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膝屈曲60°和9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拉应变较断裂前明显增大(P<0.05),其中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拉应变,而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在后交叉韧带完整情况下膝屈曲60°时为压应变。说明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对30°内的膝关节运动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内、外侧副韧带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的研究多集中于软骨、后外侧结构及关节的松弛度等方面。目的:观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取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在200N载荷下,测试膝关节屈曲0°,30°,60°,90°位时,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后将12具标本的后交叉韧带全部切断再进行相同的测试。结果与结论:膝屈曲0°和3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压应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30°~90°位时,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随着角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膝屈曲60°和9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拉应变较断裂前明显增大(P〈0.05),其中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拉应变,而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在后交叉韧带完整情况下膝屈曲60°时为压应变。说明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对30°内的膝关节运动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内、外侧副韧带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背景:膝骨关节炎多由力学和理化因素导致软骨基质退变而引起。目前对发病的理化因素和软骨基质的退变研究较多,力学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内侧副韧带拉伸力学性质的改变。方法:左后肢伸直位石膏固定制动法建立兔模型。在BoseElectroForce3300疲劳试验机上对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各6个试样进行拉伸实验。拉伸实验的速度为5mm/min,计算机每0.1s自动记录一个数据,直到将试样拉断。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最大应力为(17.92±3.18)MPa,最大应变为(10.7±2.07)%,最大位移为(2.76±0.37)mm,弹性模量(316.19±74.55)MPa;模型组最大应力为(11.34±1.05)MPa,最大应变为(7.97±1.65)%,最大位移为(2.08±0.31)mm,弹性模量(279.77±33.91)MPa。正常对照组各项拉伸性能指标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提示膝骨关节炎对膝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短波疗法对内侧副韧带断裂自身修复的组织学影响。方法:成年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横断内侧副韧带)10只、超短波治疗组(手术横断内侧副韧带24h后给予超短波治疗,每天1次,微热量,10—15min,共10次)10只。于手术后7周取两组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从大体形态、HE染色和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对照组与超短波治疗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超短波疗法对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自身修复有促进作用,并能减少瘢痕形成。②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有自身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修复创伤性膝关节炎模型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只实验兔,心脏采血制备PRF膜片,选其两肢建立创伤性膝关节炎模型,另选一肢作为正常对照。将模型肢体区分为实验组和空白组(各20个肢体),实验组肢体植入自体制造的PRF膜片,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分别于术后12周和24周处死10只实验兔并收集标本,对其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性能分析、软骨组织免疫染色观察及生物化学成分分析,观察PRF在修复创伤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结果①术后12周及24周,实验组肢体形态学分析评分高于空白组(P 0. 05),同时术后24周评分高于12周(P 0. 05),术后24周实验组评分与正常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②术后12周及24周实验组肢体软骨压缩模量高于空白组(P 0. 05),同时术后24周模量高于12周(P 0. 05),术后24周实验组模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③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实验组新生软骨在12周与24周时其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结构形态与正常软骨较为接近;④术后12周及24周,实验组肢体Wakitanil's评分低于空白组(P 0. 05),同时术后24周评分低于12周(P 0. 05),术后24周实验组评分与正常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⑤术后12周及24周实验组II型胶原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 0. 05),同时术后24周模量高于12周(P 0. 05),术后24周实验组II型胶原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RF膜片能够有效修复创伤性膝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的缺损,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使用异体跟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邢台市人民医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16例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Ⅲ&#176;损伤患者,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38岁。其中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1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伸直位膝外翻应力下X线检查,双膝关节内侧间隙差5~10 mm者10例,大于10 mm者6例。M RI示内侧副韧带均有损伤的影像学表现。采用异体跟腱重建内侧副韧带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切口除1例延迟愈合外,均Ⅰ期愈合。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双膝外翻应力位X线片示内侧关节间隙差均小于1 mm ,根据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本组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7.5%,平均评分(91.5&#177;5.2)分,明显大于术前(40.8&#17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异体跟腱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操作简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随着膝关节外科学的发展,关于膝内侧副韧带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各种量化标准也逐渐完善.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认识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在2007-07/12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完成.材料:冰冻新鲜人体膝关节标本20具(40侧),男性12具,女性8具,死亡年龄为25~35岁.方法:冰冻新鲜尸体标本膝关节进行逐层解剖,观察内侧副韧带结构组成;测量内侧副韧带浅层和深层的长度、宽度;观察它们附着点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以及观察内侧副韧带浅层与深层及后内侧关节囊在屈伸膝关节时的紧张度,由此推测其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内侧副韧带结构分层.②内侧副韧带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在股骨止点处、胫骨止点处和关节线平面处长度和宽度.③内侧副韧带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在屈膝0°~120°的紧张度.结果:膝内侧副韧带结构有分层,包括内侧副韧带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及后内侧关节囊,浅层以纵行纤维为主,长(98.0±6.7) mm,宽(9.6±1.3) mm,屈膝0°~120°时均保持紧张,并向后滑移.深层位于浅层深面后方,由上到下时斜向前方,长度为(25.8±2.3) mm,宽度为(8.01±0.7) mm,伸膝紧张,屈膝松弛.后内侧关节囊仅在伸膝时紧张,3个结构的股骨附着部位紧密相邻.结论:膝内侧副韧带由3个部分组成,不同部位的韧带纤维在屈膝角度不同时紧张度不同,3个部分的股骨附着点相邻紧密可能是导致该部位内侧副韧带损伤不易愈合,从而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1/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动物房及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动物左右两膝分别作为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及自体韧带移植组,分别制作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模型。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植入猪小肠黏膜下层,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细胞外基质,无免疫原性;自体韧带移植组植入对侧副韧带。分别于术后2,4,8和12周取白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行大体形态观察及组织学和力学检查,两组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4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大体形态观察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肉芽增生,与周围粘连;自体韧带移植组肉芽组织与周围粘连相对少。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组织梭形增生;自体韧带移植组组织平行增生,直径略小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术后1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增生组织平行于自体韧带,大小一致;自体韧带移植组增生组织直径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相一致。②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光镜检查结果:术后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数目不多,血管增生明显;自体韧带移植组炎性细胞稀少。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增多;自体韧带移植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比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多。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纤维细胞为主,纤维纵向排列;自体韧带移植组也以成纤维细胞为主。术后12周,两组均有大量的胶原,排列整齐,细胞和纤维密度相一致。③内侧副韧带力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白兔内侧副韧带的最大拉伸负荷大于自体韧带移植组[(36.8±8.9,25.3±7.3)N(P<0.05)],术后2,8,12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可以用来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和损伤,移植后期具有与自体韧带相似的替代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