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进行原位检测,并对原癌基因bcl-2、c-myc和P53在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活性进行North-ernblot分析。结果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有许多TUNEL染色阳性的平滑肌细胞,提示斑块组织中有平滑肌细胞凋亡发生:其斑块组织的DNA电泳图谱呈梯形状.符合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Northern印迹分析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原癌基因bck-2和P53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增强,C-myc表达减低。提示这些基因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的平滑肌细胞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同型半胱氨酸血浓度的升高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可在金属离子介导下自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及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并提高血液的凝固性,从而启动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同型半胱氨酸通过影响平滑肌细胞基因的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分化及表型变化,伴脂质代谢紊乱,而导致泡沫细胞的生成,促进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过程受遗传基因及其他多种因素调控,最近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现血管平滑细胞凋现象,本文着重介绍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诱导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病理意义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内皮剥脱后c-myc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在喂高胆固醇饲料的基础上行兔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分别于内皮剥脱术后1、2、4和6周处死动物.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兔主动脉形态、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c-nryc基因表述规律.实验结果发现:内皮剥脱加高胆固醇饲料能在6周内形成较典型的粥样斑块,斑块肉细胞成分主要为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少见。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申,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改变,术后一周新生内膜的平滑肌细胞中肌丝成分减少,细胞器增多,此时C-myc基因表达最高.术后2、4周内膜平滑肌细胞内含有大量细胞器,肌丝成分少见,成为典型的的合成型细胞,从2周开始合成型细胞内已开始出现数个脂滴,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至6周时这些细胞已充满大量脂满,细胞器亦减少。成为肌源性泡沫细胞,2周后,c-myc基因表达逐渐降低。这些结果提示: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剥脱能诱导c-myc基因高表达,加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5.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由动脉内皮损伤和血浆胆固醇水平异常引起,随后通过炎症反应招募各种免疫细胞进入动脉内膜参与斑块的形成与进展,这些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平滑肌细胞、T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其中每一种免疫细胞又由促炎亚群和抗炎亚群共同组成,并产生相应的促炎因子与...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衰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60岁以上,年龄将支配风险预测中所有其他风险因素。然而老龄化风险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干细胞/祖细胞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突飞猛进,血管祖细胞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7年Asahara首次报道了在循环血液中有争议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这些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并结合于血管生成的活性位点。这一发现开创了血管生物学的新时代,也使研究者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开始重新认识。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个新的概念: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修复损伤内皮的内皮祖细胞耗竭,即内皮祖细胞依赖性的动脉修复缺乏。平滑肌祖细胞则是斑块内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的重要来源之一,参与了斑块的形成。本文重点阐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干细胞/组细胞的作用。尤其是内皮祖细胞、平滑肌祖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血管祖细胞的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干细胞因子(SCF)、TGF-α及某些膜蛋白、核蛋白基因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这些基因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从维生素D3 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和一侧肾动脉结扎的高血压大鼠取出主动脉,在体外培养收集血管平滑肌细胞,抽提细胞总RNA,以同位素标记的核酸探针作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干细胞因子m RNA 表达比正常时高出许多倍,TGFα在高血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有较高表达,而erbB2 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生长因子在血管的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实验提示SCF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调控过程,可能通过干细胞因子这一系统参与血管损伤修复。这是干细胞因子除影响造血细胞等增殖外的又一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调查发现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实验证实胰岛素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已被证实与基因异常甲基化有关,最近发现高胰岛素可以导致平滑肌细胞基因异常甲基化,由此提出假设,血液中高浓度胰岛素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2001年前的研究都忽略了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认为MMP-8在粥样硬化中不易表达。Herman MP等~([1])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损害中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达MMP-8。2011年Sorsa T等~([2])发现MMP-8与平滑肌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中CD40、肿瘤坏死因子及脂多糖相关。MMP-8是MMP家族中的一员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0.
膳食与心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心血管病的发生心血管病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遗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的病理改变是脂质纹,由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组成,发生在儿童时期,20岁左右时约50%的人有脂质纹。部分脂质纹在遗传因素和危险因素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斑块,30岁以后形成脂肪斑块,脂肪斑块通常是由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所组成,40岁左右损伤发展成纤维斑块,通常被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所覆盖,产生的损伤伸向血管腔内,导致血管变窄,管腔阻塞50%以上,就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果这种损伤变为溃疡,就会产生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蛋白bax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对照组股动脉标本12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尸检病例的股动脉标本各8例分别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将所有动脉标本每隔4 mm连续取材,常规病理学检查,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股动脉内膜未发现bax的表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脂纹中可见巨噬细胞bax的表达。但平滑肌细胞上未发现bax表达。在斑块中,bax在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表达。和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斑块中bax阳性的平滑肌细胞多,bax阳性的巨噬细胞少。结论细胞凋亡蛋白bax参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斑块中bax的表达,使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CD40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基因家族的一种,它是各种免疫与炎症调节的重要通路,包括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已有研究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循环中的血小板中可出现CD40L的表达.循环中出现的可溶性CD40L可能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及T淋巴细胞.CD40L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与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有关.有研究发现CD40L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如E选择素、血管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等.CD40L还可通过调节粥样斑块的金属蛋白酶表达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炎症与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导致斑块的不稳定,从而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细胞调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都经历着凋亡与坏死,凋亡占主导地位,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氧自由基基、某些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内毒素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等可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具有复杂的分子调探机制,多种基因参与了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都经历着凋亡与坏死,调亡占主导地位,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氧自由基、某些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内毒素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等可诱导细胞调亡。细胞调亡具有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多种基因参与了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核因子-κB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 (AS)及其并发症是人群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AS被认为是一种动脉慢性炎症的病理过程。核因子 κB(NF κB)在其中起主要作用。1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AS是一个以炎症反应和纤维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慢性炎症过程。在AS的血管组织中发现大量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聚集 ,这些细胞释放白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泡沫细胞形成 ,导致AS斑块的形成。炎症在斑块破裂中起重要作用。大约 50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是因斑块不稳定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所致。研究发现 ,ACS病人血中巨噬细胞和T淋巴…  相似文献   

16.
炎症在血管壁粥样硬化损害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脂质代谢、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之间密切关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系统炎症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使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倍受关注。白介素10通过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下调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和抑制免疫反应等从从发挥抗动脉硬化作用。近几年,白介素10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新发现,在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疾病血浆白介素10水平的临床研究结果不确定。因此,本文就白介素10在斑块内表达,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白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白介素10血浆水平对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估计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肥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大细胞,作为炎症细胞参与了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和后期机制。体外研究表明,活化的即有免疫学活性的肥大细胞既可以水解低密度脂蛋白3使胆固醇在细胞内积累,又可以水解高密度脂蛋白使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从而促进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转成泡沫细胞;它能够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还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胶原合成和促进新血管形成而使斑块倾向破裂。以上这些作用使它在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血液凝固,维持血管稳态及修复血管损伤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也可作为炎症细胞参与机体宿主防御,发挥免疫功能。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在血管炎症发生过程中,血小板可通过表面受体或释放储存在血小板颗粒中的分子促进血小板与炎症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本文主要围绕血小板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途径,及其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防治靶点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性初期斑块的逆转原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普遍认为,各种诱发因素使来源于血液和坏死细胞的脂质被大中动脉中膜的平滑肌截留在内中膜之间并在此聚积,当这些脂质含量超过局部细胞的消化能力时,诱发动脉壁损伤和慢性炎症,导致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等病理变化,造成血管狭窄、器官缺血坏死,并可能由于斑块破例,引起栓塞。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采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cRNA探针进行组织原位杂交。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的家兔主动脉组织,仅在外膜显示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的阳性表达,中膜及内膜均呈阴性;实验组主动脉的整个血管壁,包括外膜、中膜、新生内膜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均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提示,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新生的内皮细胞及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成分的泡沫细胞均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表达的靶细胞,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基因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