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例26岁的女性患者因回肠克罗恩病相关腹部症状待查而入院。该患者在3年前曾被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其消化系统不适已达6个月之久。第一次CT扫描显示有回肠肠黏膜的改变,伴硬化性脂肪增多症及疑似回肠狭窄。随后又作了回肠结肠镜检,发现回肠末端有溃疡灶,组织活检呈非特异性炎性改变,这些均提示克罗恩病。对该患者行M2A胶囊内镜检查,一是为了阐明系统性硬化症和克罗恩病在症状方面的不同作用,其次是确定克罗恩病病变的解剖位置。在胶囊内镜检查前,为探测肠道是否狭窄而使用了1个开放性胶囊。在服下胶囊30h后,患者诉腹痛、恶心,并由于胶囊在…  相似文献   

2.
苑树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6):1082-1083
目的探讨和评价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手段。方法应用胶囊内镜对48例具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寻找原发病灶检查。结果48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发现小肠血管畸形8例,非特异性小肠炎6例,炎症性肠病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大肠息肉5例,小肠黏膜萎缩4例,回肠出血4例,回肠息肉4例,糜烂性胃炎3例,小肠异物2例,小肠黄色瘤1例,回肠滤泡过度增生1例。同时伴有慢性胃炎5例,十二指肠炎2例,检查经过顺利无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顺利地完成胶囊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旭妮  周军  林琪  洪捷敏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04-110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病变29例,阳性检出率为85.3%;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10例,小肠克罗恩病6例,小肠肿瘤4例,小肠溃疡3例,小肠钩虫病3例,小肠糜烂2例,小肠息肉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0例次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1) 60例患者采用胶囊内镜检查共检出小肠病变33例(55.0%).其中小肠血管发育异常14例,小肠息肉2例,小肠炎症2例,小肠溃疡2例,小肠隆起性病变2例,小肠钩虫病1例,小肠绒毛萎缩6例,疑似炎症性肠病1例,末端回肠严重伴回盲部占位1例.(2)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4例中,检查出小肠病变12例,阳性率85.7%.其中小肠血管发育异常或伴活动性出血7例,小肠溃疡2例,钩虫病1例,小肠息肉1例,小肠多发隆起灶1例.(3) 胶囊内镜正常电池范围内对小肠检查情况:60例中有14例未能完成抵达回盲部,占总检查25%.但其中10例已经发现小肠病变.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率高,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期间就诊的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4 6例,年龄在1 9~78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子胃镜、纤维结肠镜和小肠系造影检查,均未发现明确的出血灶.结果 46例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发现小肠异常38例,未见异常8例,总阳性检出率为82.6%.其中,小肠血管畸形9例.小肠粘膜弥漫性炎症9例(其中Crohn病3例),小肠占位7例,回肠末端糜烂、出血伴溃疡4例,小肠活动性出血3例,小肠憩室2例,小肠息肉2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2例.结论 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安全、无创伤,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是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e,CE)在小肠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诊断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已确立结肠CD诊断(established CD,eCD)的20例患者和疑诊小肠CD(suspectedCD,sCD)的21例患者的胶囊检查资料.结果 eCD组13例发现小肠CD病变,sCD组10例诊断小肠CD,所有诊断小肠CD的23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糜烂/浅溃疡、11例深溃疡,7例溃疡合并狭窄,5例溃疡合并出血,4例溃疡伴结节样改变;病变位于在空肠3例(13.0%),空及回肠16例(69.6%),只在回肠4例(17.4%).回盲瓣通过率70.7%(29/41),3例胶囊无症状滞留,1例肠镜下取出,另外2例分别在26 d和53d排出.结论 在eCD和sCD患者中,胶囊内镜可作为小肠CD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对判定小肠CD黏膜损害的程度、范围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方法对82例受检查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中均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82例中8,0例顺利完成检查,1例因贲门癌致贲门部狭窄。进食少许食物后胶囊通过贲门进入胃腔内,并顺利排出;1例因回盲部肿瘤胶囊滞留于回肠末端,经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胶囊。79例发现有消化道病变,检出率为96.3%。检出病变包括贲门癌1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小肠疑似克罗恩病1例,非特异性小肠炎48例,非特异性结肠炎29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方便,对胃肠道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胶囊内镜(CE)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准确性尚不明确。方法:有症状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在行CE检查之前,接受回肠结肠镜检查、末端回肠活检和小肠影像学检查。对内镜、影像学、CE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组织学诊断结果(末端回肠活检标本或小肠切除术组织标本)作为评估标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15例在进行资料分析时被排除(包括影像学诊断的14例小肠结构严重破坏患者和1例未完成CE患者)。对3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小肠组织学评估。其中29例(74.4%)患者最终诊断为活动性小肠克罗恩病。经统计学分析,CE…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克罗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疑为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其镜下表现.结果 18例患者中发现克罗恩病2例,血管畸形5例,息肉1例,非特异性炎症1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行胶囊内镜检查的202例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无任何痛苦和并发症。其中172例患者发现阳性病变,病变检出率为85.1%(172/202),158例患者明确小肠疾病的病因,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为78.2%(158/202)。所检出的疾病包括糜烂、溃疡、血管发育异常、憩室、克罗恩氏病、息肉及肿瘤等。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无痛、安全、有效,无任何并发症,诊断率较高,对小肠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金波 《河北医学》2014,20(2):246-248
目的:通过整理肠结核及克罗恩病患者的X线和内镜检查结果,明确X线及内镜检查在鉴别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我院的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患者共121例,比较裂隙形溃疡、环形溃疡、息肉样改变、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等典型的临床检查症状在两种疾病中发病情况,并比较两者发病部位的差异。结果:X线和内镜下的检查结果显示:肠结核组病人与克罗恩组患者在裂隙形溃疡、环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末端回肠病变及回盲部病变的发病情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5),从发病例数及发病率来看,肠结核组以环形溃疡、回盲部病变为主,P〈0.05;而克罗恩组病人的裂隙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为主,发病部位以末端回肠病变为主,P〈0.05。结论:X线和内镜检查在肠结核和克罗恩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1年9月,应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32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323例患者检查成功,病变检出率为76.16%(246/323),病因诊断率为56.04%(181/323)。其中,最常见的是占位性病变51例(15.79%),血管性病变45例(13.93%),非特异性炎症39例(12.07%),溃疡性病变34例(10.53%);其次为钩虫病19例(5.88%),息肉19例(5.88%),活动性出血17例(5.26%),憩室8例(2.48%),淋巴组织增生7例(2.17%),克罗恩病5例(1.55%),肠结核2例(0.62%)。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多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损害及皮肤损害,并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白塞病累及消化道称为胃肠型白塞病,文献多称肠白塞病,全消化道均可受累。胶囊内镜作为一种无痛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小肠的病变有很高的检出率与诊断率。对具有消化系统症状的白塞病患者应行胶囊内镜检查,可全面评估小肠病变的部位及形态,弥补了胃肠镜的不足。现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5例完成胶囊内镜检查的白塞病,并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秋琳 《微创医学》2014,(6):714-71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52例疑诊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并总结分析。结果 52例患者中,50例患者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检查成功率为96.2%。2例胶囊滞留,经外科手术取出。共发现小肠病变31例,阳性率59.6%。其中,可疑肿物2例、血管性出血2例、溃疡或多发黏膜糜烂14例、寄生虫6例、小肠淋巴滤泡增生3例、小肠憩室1例,新鲜出血影响视野观察3例。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高,安全性好,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双气囊小肠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双气囊小肠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疾病的诊断,探讨胶囊内镜在不同小肠病变的诊断作用。 方法对156例疑诊为小肠疾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随后对87例阴性患者进一步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结果156例患者中69例胶囊内镜检查阳性,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2例,有警报症状和体征17例,总体阳性诊断率44.2%(69/156),检出的主要病变有:小肠炎症(粘膜糜烂、溃疡)32例,小肠肿瘤24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9例,小肠憩室1例,白塞病2例,小肠结核钙化灶1例。87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患者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额外检出小肠病变12例,对于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患者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率为13.8%(12/87),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9例,有警报症状和体征3例,检出病变有:小肠憩室5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4例,小肠溃疡1例,小肠肿瘤2例。 结论胶囊内镜对于表现为隆起性、浸润性、溃疡和多发性病灶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的诊断能力,但对小肠憩室和病变局限病灶较小的小肠血管发育异常者诊断能力有限,与双气囊小肠镜有效结合运用能大为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108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均完成检查,发现病灶82例(75.9%),食道病变7例,胃病变39例,十二指肠球部病变24例,小肠病变64例,结肠病变12例.胶囊平均工作时间7.8 h,在食道内平均工作时间为34 s;胃内平均工作时54 min 42 s,小肠平均工作时间为3 h 53 min;结肠平均工作时间2 h 48 min,胶囊排出体外平均时间为35 h.结论 OMOM胶囊是一种无创、无交叉感染的新型的消化道检查方法,对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受累的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第30周回末及结肠和小肠黏膜愈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接受IFX治疗的小肠受累C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RP、白蛋白)、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胶囊内镜Lewis评分、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30周18例小肠CD患者的内镜下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Lewis评分、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评分、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体质量指数和白蛋白明显升高。临床缓解率为88.9%(16/18),回末及结肠黏膜愈合率58.8%(10/17,1例患者治疗后未复查结肠镜),小肠黏膜愈合率22.2%(4/18),深度缓解率17.6%(3/17)。在IFX治疗第30周,4例小肠黏膜愈合者回末及结肠黏膜均达到愈合,而回末及大肠黏膜愈合而小肠黏膜未愈合者6例。结论 IFX可有效诱导和维持小肠CD患者的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减轻炎性活动。小肠黏膜愈合滞后于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小肠CD治疗疗效评价除关注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外,还应结合小肠黏膜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胃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经胃镜检查的78例老年胃溃疡患者均行内镜检查,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治疗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检查前的心理情况、检查中的临床反应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从患者心理、临床反应及满意度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胃溃疡患者内镜检查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缓解心理或检查时对内镜的过激反应,并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Dyspepsia is a common, benign condition that may be distinguished from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ancreatobiliary, coronary or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by a careful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However,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peptic ulcer in dyspepsia can be determined only by an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r a barium-contrast radiograph. Although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has recommended trying drug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yspepsia before diagnostic tests are done, new data support early diagnosis. Although therapy is initially cheaper than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ver a year the costs even out because most patients with dyspepsia eventually need an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many patients with nonulcer dyspepsia are given medication unnecessarily. Endoscopic examination, if available to general practitioners, i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approach to dyspepsia. An approach that does not include endoscopy lacks the opportunity to offer patients convincing reassurance that their illness is not serious, which is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 in cases of nonulcer dyspepsia. Studies supporting the use of endoscopic examination predate the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s with antibiotics, which makes an initial endoscopic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atient has an ulcer even more impor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