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生菌在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9月—2013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病房住院的极低体重早产儿30例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15例行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15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益生菌治疗。观察记录二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内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二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降低了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缩短了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策略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选取最优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母乳喂养意愿及母亲疾病情况将早产儿分成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并根据家属喂养愿意进一步分为母乳缓慢喂养组(n=49)、母乳快速喂养组(n=29)、配方奶缓慢喂养组(n=42)、配方奶快速喂养组(n=24)。比较四组喂养指标、早产儿并发症和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与缓慢喂养组比较,快速喂养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更短,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发生率、晚发败血症发生率更低(P<0.05);配方奶喂养组比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更高(P<0.05)。四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期)发生率、住院期间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母乳快速喂养可以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肠外营养使用的时间,降低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喂养不耐受及晚发败血症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有利于改善极低出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将集束化喂养干预模式应用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产科出生、外院接诊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10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联合集束化喂养干预模式。比较2组母乳、配方奶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并发症发生率及生长发育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为52.73%,高于对照组的32.00%,纯配方奶喂养率为21.82%,低于对照组的40.00%;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低血糖、贫血发生率分别为9.09%、3.64%、3.64%、1.82%、3.64%,均低于对照组的24.00%、16.00%、16.00%、12.00%、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重、身高、头围分别为(2 581.12±273.03)g、(47.22±2.78)cm、(32.37±2.05)cm,均大于对照组的(2 217.34±240.71)g、(42.01±2.50)cm、(31.40±2.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集束化喂养干预模式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喂养不耐受、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44-146
目的研究纯母乳喂养对预防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和改善喂养不耐受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80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应用母乳混合早产儿配方奶粉调制喂养,观察组应用纯母乳喂养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坏死性肠炎与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肠内完全营养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坏死性肠炎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肠内完全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生1个月后的头围、体重及身长增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纯母乳喂养可有效预防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并且能够降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缩短监护与住院时间,进而促进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39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VLBWI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母乳喂养分为母乳喂养组(n=76)及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n=63),比较两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奶量至100 mL·kg-1·d-1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长速率和喂养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静脉营养时间、体重增长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奶量达100 mL·kg-1·d-1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P<0.05);喂养不耐受、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低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可促进VLBWI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及NEC的发生率,值得倡议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诊断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3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临床资料均完整,重点回顾2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分析观察组患儿的临床表现、X线片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中低体重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非母乳喂养例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有所升高,影像学可见肠管充气扩张及肠壁积气表现.结论 低体重与非母乳喂养均是诱发早产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应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母乳喂养在新生儿无陪病房实施的必要性.方法:选取新生儿无陪病房诊治的胎龄≤34周,体重≤1800 g的早产儿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例给予母乳喂养,对照组120例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结果:实验组在喂养不耐受、院内感染、并发症及中国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与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生长速率相当,但前者改善了喂养不耐受,且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风险,明显降低了院内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神经运动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总结防治对策。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医院NICU共收治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4例,纳入病例组。同期医院NICU收治未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5例,进行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剖宫产、新生儿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综合征、早期母乳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热、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胎龄、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喂养不耐受[OR=5.14,95%CI(3.51-11.46)]、早期非母乳喂养[OR=4.26,95%CI(3.14-5.52)]成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手术治疗8例,手术时间在出生后第1-24 d,中位时间7 d,放弃治疗1例,最终死亡6例。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影响因素较多,死亡率高,需要重视危险因素控制,特别重视喂养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护理与治疗始终是临床诊疗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研究袋鼠式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160例极低出生体重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早产儿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袋鼠式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母亲心理情绪状况、极低出生体重儿基础护理常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体重增长值、身长增长值、头围增长值及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期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0 vs.7.50%)、肺炎(8.75%vs. 22.50%)、败血症(6.25%vs. 18.75%)及喂养不耐受(28.75%vs. 53.75%)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母亲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33.77±1.15)分vs.(3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成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发展性照顾,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情况、生长发育、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头围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平均住院的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日睡眠时间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体重增长率、每周头围增长的速度、每周身长增长的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1);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能加快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我国2012-2016年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方法 以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Excel2007软件建立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使用Ucinet6.0及Netdraw绘制可视化网络,展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536篇文献,共35个高频关键词,处于核心地位的研究对象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治疗方式、临床疗效、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肠内/肠外营养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临床学者关注的焦点.结论 目前国内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预防和干预治疗措施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而对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生物学指标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极低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9例VLBW和LBW-PI,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9,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2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记录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重增长速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15.0%vs 52.6%)及不耐受持续时间[(4.32±1.28) d vs (6.33±1.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8.92±1.82) d vs (10.18±1.81) d]、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5.64±2.58) d vs (18.35±2.59) d]及平均住院时间[(23.32±2.28) d vs (30.83±2.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NEC发生,对照组发生NEC 1例,两组均未观察到皮疹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可减轻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状况,缩短其恢复出生体重以及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其防治VLBW和LBW-PI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制定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包括建立多学科母乳喂养指导小组、母乳喂养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式护理、袋鼠式护理、捐赠母乳库等。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胎龄<32周早产儿根据策略实施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比较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相关指标(开奶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母乳喂养率)、体格发育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并发症等。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123例,对照组61例,干预组62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入院疾病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开奶时间[15.37 (10.00, 22.13) h vs. 20.25 (12.88, 26.33) h,P<0.01]、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91.00 (69.75, 103.00) h vs. 94.00 (80.37, 118.75) h,P=0.04]、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12 (11, 15) d vs. 14 (12, 18) d,P<0.01]均显著提前;两组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体质量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是对常规母乳喂养策略的质量改进,可显著提前NICU早产儿的开奶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和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但其是否对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NEC、BPD、ROP等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益处,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日的探讨母乳喂养联合母乳强化制对板低体重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速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动保健院出生的198例极低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9)和对照(=99),对黑组采用常规母乳喂养,观察组采用常规母乳喂养联合母乳强化剂,比较两组早产儿体格生长情况.血钙和血红蛋白水平.用养不耐受及并发症.感染情况。结果纠正3个月后,观察组早产儿体格生长情况明显高于对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正胎黄足月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關组血钙,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0.05);纠正腧龄足月后生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直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阴组(0001);纠正3个月后,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BP[J].NEC.ROP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9005),但既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墙论母:乳喷养联合母乳强化剂可促进极低体重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預防贫血.降低感朵风险,不会引发明养不耐受,可减少并发宜,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复方嗜酸乳杆菌、抚触结合母乳喂养用于剖宫产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07月至2019年07月本院收治的122例剖宫产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及母乳喂养;联合组61例,接受复方嗜酸乳杆菌、抚触结合母乳喂养。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喂养耐受指标、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及并发症,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及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88.52% VS 72.13%),腹胀、呕吐、便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联合组每日进奶量较对照组高,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日龄较对照组低(P均<0.05);联合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短,第14d头围增长、体重增长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比对照组低,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对照组高(P均<0.05)。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抚触结合母乳喂养用于剖宫产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胃肠功能发育、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安转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32-1533
目的:观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置于暖箱保暖、心电监护、防治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将早产儿配方奶置于奶瓶中经其吸吮橡胶奶头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生后24 h内视患儿病情酌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滴管喂养、留置胃管饲早产儿配方奶等办法,同时坚持给患儿进行抚触疗法。比较2组患儿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适宜的喂养方法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及有 效防治FI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12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早产 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表》,观察早产儿FI的临床特征,寻找早产儿发生 FI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共62例发生FI,发生率为53.45%(62/116),男婴发生率为44.93%(31/69),女婴发生率为 65.96%(3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出生体重儿FI发生率为48.57%(34/70),超低出生体重儿FI发生率为 88.8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主要发生在开奶48~72 h内,以腹胀、胃潴留、呕吐和胃内咖啡色样物为 临床表现,其中腹胀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2)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000 g(P<0.05)、使用枸橼酸咖 啡因(P<0.05)和配方奶喂养(P<0.05)是F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FI在早产儿中发生率高。出生体重<1 000 g以及 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和配方奶开奶是早产儿发生F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为探讨早产儿的早期营养管理,采用微量喂养方法,研究其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7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均不能完全经口哺喂,无任何疾病。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管饲和(或)完全静脉营养。观察组40例在常规处理、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微量喂养,观察体质量变化、达足量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呼吸暂停发生率、胃肠排空便秘发生率、低血糖、高胆红素血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低血糖12例次,对照组13例次,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便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和高胆红素血症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