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究2 325例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2 325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其中缺铁性贫血患儿,患儿及家属接受问卷调查,分析接受体检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影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接受体检2 325例儿童中检出缺铁性贫血儿童198例,其中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贫血分别60例、81例和57例,缺铁性贫血儿童患病率为8.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因素有年龄、出生时体质量指数、母亲妊娠期是否有贫血、是否早产、患儿肠胃消化能力是否正常、喂养形式、进辅食时间、父母学历、是否正常补充铁元素、家庭饮食习惯以及父母月收入(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母亲妊娠期贫血、早产、患儿肠胃消化能力不佳、进辅食时间晚、未补充铁元素以及家庭饮食习惯不佳等为导致患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预防学龄期儿童缺铁性贫血工作关键在于关注孕妇以及胎儿营养情况,调整儿童饮食结构,养成合适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达州市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门诊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 432例6个月~6周岁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50例缺铁性贫血儿童,患病率组间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家庭收入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差异显著(均P<0.05)。性别、年龄以及家庭常住地组间差异不显著(均P>0.05)。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早产、哺乳期孕期缺铁、不适时添加辅食、既往胃肠道病史、家长育儿知识缺乏以及不均衡的饮食结构均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呈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应关注学龄前儿童IDA高危因素,适当干预,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石家庄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石家庄市本地2 327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儿童末梢血,应用XS-500i/XS-9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浓度,按WHO制定的贫血标准诊断儿童贫血情况;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儿童及家长相关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logistics回归分析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2 327例学龄前儿童中有573例儿童患有贫血,贫血率为24.6%。其中轻度贫血264例(46.1%),中度贫血248例(43.3%),重度贫血61例(10.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12个月、妊娠期贫血、早产、>6个月添加辅食、有贫血史、未服用铁剂和家庭经济收入≤5 000元/月的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小(OR=1.340,95%CI:1.143~1.571)、妊娠期贫血(OR=3.080,95%CI:2.355~4.029)、早产(OR=1.618,95%CI:1.299~2.015)、添加辅食时间晚(OR=1.420,95%CI:1.207~1.671)、有贫血史(OR=1.468,95%CI:1.008~2.139)、家庭收入≤5 000元/月(OR=1.533,95%CI:1.190~1.974)是学龄前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服用铁剂(OR=0.804,95%CI:0.699~0.924)是学龄前儿童贫血的保护因素。 结论 石家庄市学龄前儿童贫血与年龄、妊娠期贫血、早产、添加辅食时间、贫血史、是否服用铁剂和家庭经济收入相关。加强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科学喂养,平衡膳食,是预防和降低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唐山地区6月~2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情况,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及建议。方法对门诊1316例6月~2岁儿童全部进行末梢全血细胞分析及微量元素测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问卷式调查分析。结果唐山地区6月~2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率23.94%,男孩患病率26.67%,女孩患病率19.97%,男孩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在年龄分组中,6月~、1岁~、2岁~患病率分别为36.18%、25.13%、9.07%,差别有显著意义,且农村高于城市,早产、出生县级医院以下、辅食添加晚及辅食不合理是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结论积极控制缺铁性贫血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了解吉林市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3-9月抽取吉林市农村426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吉林市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3.85%,其中轻度贫血44名(10.3%),中度贫血12名(2.8%),重度贫血3名(0.7%).贫血患病率在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母亲孕期补铁、饮食习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期补铁、家庭月收入、饮食习惯是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2.027,1.059,2.360,3.998,P值均<0.05).结论 吉林市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应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普及贫血知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饮食习惯,防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疆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学龄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10-11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农村地区对442名柯尔克孜族3~6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及检测。结果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总检出率为18.10%(80/442),其中轻度为12.22%、中度为4.30%、重度为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0,P<0.01)。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母亲未补铁(OR=2.026,95%CI:1.038~3.944)、家庭月收入1 000元以下(OR=2.352,95%CI:1.111~5.011)、挑食(OR=3.997,95%CI:1.318~12.108)是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张文霞  李丽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425-4426
目的:调查儿童铁缺乏性贫血的情况和贫血原因。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应用五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2 446名儿童中,贫血545例,患病率为22.3%;4~6岁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年龄段;贫血患儿中72.30%存在挑食和偏食的不良习惯;及时添加辅食的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低于未添加辅食儿童;出生低体重儿童贫血发病率高。结论:进一步加强贫血宣传和防治工作,积极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及时添加辅食努力降低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来医院儿保门诊进行规范化健康体检的1658例6~36月龄婴幼儿进行调查分析,血红蛋白<110g/L作为儿童贫血诊断标准,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患病率。结果: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26.6%,其中轻度贫血占95.5%,中度贫血占4.5%,各年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孕期是否贫血、是否接受育儿指导、6个月内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呼吸道和消化道反复感染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仍较高,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孕期营养、指导科学育儿、开展健康教育对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泉州市6月~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红细胞压积 (Hct)及血清铁的检测 ,并于试验性治疗后复查血红蛋白。 【结果】 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总贫血、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症患病率分别为 17.5 6%、13 .94%和 3 2 .97%。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区。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以 6月~ 1岁组最高 ,3~ 5岁组最低。低出生体重、辅食添加不合理、素食为主、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消化道感染、厌食、营养不良和家庭年人均收入少于 10 0 0元、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等因素是贫血患病的相关因素。 【结论】 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 13 .94%,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贫血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儿童贫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479名1~5岁儿童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测定铁蛋白,并问卷调查儿童家庭情况、个人情况以及儿童营养与饮食状况。结果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26%,男童贫血患病率高于女童,1~2岁组儿童贫血患病率最高。在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铁蛋白含量、食用肉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贫血患病情况与喂养方式、辅食添加、家庭状况等因素相关。开展普及儿童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家长科学喂养,合理膳食,减少孕期及哺乳期贫血的发生,对降低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军  陈黎 《医疗装备》2019,(8):18-19
目的探讨体外高频热疗仪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体外高频热疗仪治疗,并在热疗过程中进行相关观察与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肿瘤消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高频热疗仪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效果明显,可提高肿瘤消减率、疼痛降低有效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德阳市市售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范围。方法 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12类德阳市市售植物油共计121份样品,应用气相色谱法对样品中反式脂肪酸进行分离检测,采用归一化法进行结果计算。结果 德阳市市售植物油中12种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范围为未检出至3.19%,以反式亚麻酸(C18:3T)为主,其中橄榄油未检测出反式脂肪酸,最常见的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的反式脂肪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64%、2.20%、1.75%、2.58%。结论 德阳市市售植物油中普遍存在反式脂肪酸且含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德阳市2009-2017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地区性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9-2017年德阳市HIV感染者的流行概况、时间分布、人群特征、地区分布等相关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7年德阳市共检出3 724例HIV感染者,感染率1.07‰,发病率0.38‰,死亡率0.10‰;感染HIV的人群中有35.41%发展为艾滋病,且呈逐年下降,有8.99%死亡。德阳市HIV感染者的高速增长时间集中在2011-2013年间,从2014年逐渐趋于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2009-2017年间德阳市HIV感染者的男女比例3.25〖DK〗∶1,以21-50岁的人群为主,占60.89%,但51-70岁的感染者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感染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40.14%,婚姻状况为已婚的占62.26%,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75.54%,人群类型以临床病人为主,占54.81%,医院、疾控是HIV感染者的主要检出机构。德阳市HIV感染者的地区分布与人口结构相关,区域性特征突出。结论 德阳市艾滋病已逐渐进入低速增长和低发病的流行态势。目前感染者人群特征呈现为男性、青壮年、已婚、低学历;但人群特征多元化、年龄老龄化、分布区域化、检出集中化等成为主要的特征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德阳市农村饮水工程基本情况,探讨加强保障农村饮水卫生的有效途径。方法用自制调查表调查德阳市2009年119处饮水工程基本情况,采用Excel分析数据。结果德阳市农村饮水工程83.65%的水源为地下水,54.78%的无水源保护告示,65.17%的供管水人员无健康证,43.48%不做任何水质处理,30.43%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结论德阳市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安全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为动态掌握德阳市城乡饮用水卫生状况,德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德阳市城乡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网,连读多年对全市饮用水进行水质监测;组织开发监测网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具有数据网络直报、在线统计分析、自动汇总报告等常规功能,并有地图导航、水质地图等特色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德阳市饮用水中铁、锰污染情况,为提高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7—2010年连续检验德阳市城乡饮用水监测点出厂水水质,观察铁、锰指标变化情况,调查监测点覆盖人口。结果2010年枯、丰水期共有3个监测点(4个水样)铁含量超标,覆盖3000余人,铁含量合格率为99.20%;有10个监测点(16个水样)锰含量超标,覆盖1500余人,锰含量合格率为96.81%。结论2007—2010年,德阳市城乡饮用水监测网监测点出厂水铁、锰指标合格率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9年四川省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和治疗对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SPSS18.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及绵阳地区,发生率最高地区为德阳、遂宁及自贡;重症病例与死亡病例均在11月达到高峰;男性病例较女性病例更易转变为重症病例(P=0.01),65岁及以上年龄段病例重症发生率最高,达50%;29.08%(57/196)的重症病例和38.10%(8/21)的死亡病例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患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转变成重症病例甚至死亡;84.54%(175/207)的重症病例和90.48%(19/21)的死亡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拖延就诊时间可导致病情恶化。重症病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及时使用,将有效减少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德阳市餐饮业食(饮)具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了解餐饮业单位食(饮)具消毒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德阳市餐饮业食(饮)具连续6年、每年4个季度消毒效果质量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消毒质量随着年度、季节、餐饮业规模、档次、从业人员素质的不同而变化。6年共监测食(饮)具39193件,消毒合格26937件,总合格率68.73%。餐饮业食(饮)具消毒合格率逐年上升,影响食(饮)具消毒合格率的原因包括消毒设施、消毒方法、保洁设施、存放时间、操作间微小气候、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及操作程序等物理、自然环境、行为习惯等因素。结论:该市仍需加强对餐饮业食(饮)具的消毒质量监测。  相似文献   

19.
张娴    许欣  易祖平  苟健  张毅 《现代预防医学》2018,(10):1887-1889
目的 了解德阳市2015 - 2017年调味品质量及安全指标状况,为调味品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 - 2017年,采集德阳市9大类调味品,按照国家标准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相关要求进行监督抽检和快速检测,测定罂粟碱、吗啡、那可丁、可待因、蒂巴因等违法添加物、甜蜜素、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等食品添加剂、微生物以及产品质量等指标,分析检测结果,评价德阳市调味品质量及安全。结果 2015 - 2017年德阳市共采集1 316份调味品样本,监督抽检416份样本中,合格样本385份,不合格样本31份,合格率为92.55%;快速检测样本900份中,半固态调味料快速检测576份样本,快速检测阳性样本25份,快检阳性率为4.34%。不合格样品中检出项目包括:违法添加类物质的不合格率4.09%;食品添加剂(甜蜜素、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的不合格率为1.20%;质量指标全氮、总酸不合格率为0.96%;微生物指标(大肠菌群)不合格率为0.24%;标签的不合格率为0.94%。结论 德阳市2015 - 2017年调味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有必要针对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德阳市区健康体检者血尿的患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调查2011年1-12月4871例健康体检者血尿的患病情况,分析血尿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血尿总患病率为2.46%(男性1.29%,女性5.21%).女性血尿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尿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 05).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是血尿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高危人群血尿的筛查和预防,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