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175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分析,研究血管性痴呆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 在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中多个病灶反复梗死及脑白质变性和脑萎缩发生痴呆几率高,其次是左侧基底节、丘脑.左侧半球发病率高于右侧半球.从而得出结论:血管性痴呆与梗塞部位及脑白质变性和脑萎缩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陈敬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45-4646
目的:分析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脑梗死发病部位及TCD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20例诊断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诊断为无认知障碍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部MRI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脑部,对比观察2组脑梗死发病部位和颅内动脉PI值。结果观察组丘脑、颞叶和额叶部位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囊部位脑梗死发病率30.0%,低于对照组的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脑前动脉PI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与脑梗死发病部位密切相关,通过TCD对患者颅脑进行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病变部位脑血流信号是否存在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老年期痴呆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也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除了阿尔采默氏病以外 ,脑血管病是引起老年痴呆的最常见原因。血管性痴呆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 5 2 .8% ,占脑梗死患者的 33.3% [1] ,近年来研究认为在血管性痴呆中 ,最主要者是多发梗死性痴呆。现将我们近年来收住院的 2 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与梗死灶的关系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14例 ,女 6例 ;最小年龄 5 6岁 ,最大年龄83岁 ,平均 6 5 .3岁。有高血压病史者 15例 ,急性起病者 3例 ,缓慢起病呈进行性痴呆者 3例 ,反复卒中后进入痴呆者14例。1.2 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灶部位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为血管性痴呆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8例经影像学证实的单纯脑梗死患者,经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估分为认知障碍组和无认知障碍组,并将认知障碍程度分为4个等级。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脑梗死部位与认知障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额叶、颞叶和基底节梗死与认知障碍相关。结论研究表明脑梗死部位是认知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相关成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脑CT、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证实为血管性呆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持续性高血压是最危险的危险,合并糖尿病者,可促使大动脉或微血管的粥样硬化,致使痴呆早发。大灶性病损发生于左侧,小灶性病损好发于基底节区,且其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高。提示:皮层病灶、体积大的病灶,多复发性及多灶性脑梗死与呆关系密切。多发笥脑梗死可引起和加萎缩,而脑萎缩、脑室扩大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发病与脑梗死部位、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及预防血管性痴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38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和35例无认知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核磁共振(MRI)病灶定位及TCD对比分析。结果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额叶、颞叶、双侧基底节以及多灶梗塞明显多于对照组,同时,TCD结果比较显示VCIND组脑血流信号减弱,血流信号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与脑梗死部位及是否存在多灶梗塞有关,其相应的脑血流信号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aD)与脑梗死的关系 ,以明确脑梗死部位及大小在血管性痴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国际通用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随机收集门诊及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CT及核磁分析。结果 多发性脑梗死、双侧脑梗死 (皮层及皮层下 )、颞叶梗死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多发性梗死及梗塞部位对VaD有重要诊断价值 ,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灶部位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为血管性痴呆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8例经影像学证实的单纯脑梗死患者,经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估分为认知障碍组和无认知障碍组,并将认知障碍程度分为4个等级。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脑梗死部位与认知障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额叶、颞叶和基底节梗死与认知障碍相关。结论研究表明脑梗死部位是认知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惠琴 《现代实用医学》2013,(12):1349-1350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血管性痴呆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患病时间的长短分为A组(10年以上,18例)、B组(5~9年,21例)和C组(5年以下,23例)。采用常用的神经心理测查量表对3组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测评,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者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价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注意和计算、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语言复述、物体命名、言语表达、阅读理解及图形描述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C组间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的躯体生活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得分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数字广度测验评分的顺背、倒背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认知能力随着糖尿病患者时间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须对糖尿病病症采取积极的治疗,降低对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梗死病变特点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②方法对VCIND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依据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最终将患者分为仍为VCIND组和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前临床确诊为VCIND时在梗死数量及梗死部位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以探讨促使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影响因素。③结果进展为VD组患者总梗死数量多于仍处于VCIND组,在进展为VD组中,额区、丘脑、基底节区梗死数量均高于仍处于VCIND组。额区、丘脑、基底节区的梗死和脑白质稀疏均可加重VCIND患者进展为VD。④结论研究梗死数量和梗死部位的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风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应用尼莫地平与经颅磁刺激(TMS)联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14例,分为对照组35例、尼莫地平组40例、尼莫地平联合TMS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尼莫地平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片30 mg口服,1次/d,14 d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尼莫地平联合TMS给予常规药物、尼莫地平及TMS疗法,每次30 min,每天2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修改后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评定.结果 经4周治疗,尼莫地平联合TMS组在MMSE、MoCA、HDS-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总体有效率为87.18%,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及单独应用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TMS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尼莫地平与经颅磁刺激(TMS)联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14例,分为对照组35例、尼莫地平组40例、尼莫地平联合TMS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尼莫地平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片30 mg口服,1次/d,14 d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尼莫地平联合TMS给予常规药物、尼莫地平及TMS疗法,每次30 min,每天2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修改后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评定。结果经4周治疗,尼莫地平联合TMS组在MMSE、MoCA、HDS-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总体有效率为87.18%,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及单独应用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TMS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403例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敬诚  周华东  张猛  王延江  邓娟  高长越 《重庆医学》2007,36(13):1233-1235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03例长期居住于重庆市的脑梗死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评价,包括一般情况、血管性危险因素、卒中的特性及神经病学体征.痴呆组与非痴呆组中的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定量变量用t检验,筛选出痴呆的相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脑梗死3个月后,403例患者有87例发生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1.6%,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 (OR 1.179, 95%CI 1.130~1.230)、低教育水平(OR 1.806, 95%CI 1.024~3.186)、每日饮酒(OR 3.447, 95%CI 1.591~7.468)、卒中史(OR 2.531, 95%CI 1.419~4.512)、心房纤颤(OR 3.475, 95%CI 1.712~7.057)、言语障碍(OR 5.873, 95%CI 2.620~13.163)及左颈动脉梗塞(OR 1.975, 95%CI 1.152~3.388).结论 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言语障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接受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的评分变化。[结果] 经过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HDS评分均有所提高,ADL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对中老年缺血性中风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海 《吉林医学》2002,23(2):71-7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 ,分析了急性白血病合并脑梗塞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组脑梗塞发病率为 1 2 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组脑梗塞发病率为 1 11% ,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的脑梗塞发病率分别为 0 87%和 0 41% ,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外周血白细胞 >5 0 0× 10 9/L和≤ 5 0 0× 10 9/L组脑梗塞发病率分别为 2 40 %和 0 86 % ,两组差异显著 ;急性白血病患者年龄≥ 6 0岁和<6 0岁组脑梗塞发病率分别为 6 17%和 0 5 6 % ,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脑梗塞与其外周血白细胞高低、年龄有关 ,而与白血病分型及治疗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世玲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2025-2026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0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两组同时给与控制脑水肿、改善微循环、脑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溶栓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点30min滴完。溶栓过程中给予监测6h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后对临床疗效、并发症、CT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血性并发症恢复以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11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2组患者均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及调节血压、血脂、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15 d,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1、7 d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7 d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1 d(P <0. 05);治疗后1、7 d,观察组患者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1、7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1 d(P <0. 05);治疗后1、7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7、15 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15 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后7 d(P <0. 05);治疗后7、15 d,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3~24 h(颈内动脉系统闭塞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4 h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迭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依达拉奉注射液和尤瑞克林注射液。2组疗程均为14d。14d后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率63.3%。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