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66-68
目的 探讨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术后对患者随访6~2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C7PLCSVL、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Barthel指数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7PL-CSVL、SV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 结论 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黄南翔 《西部医学》2017,29(2):241-244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和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纳入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16岁儿童脊柱结核患者共44例,均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主弯后凸Cobb′s角、冠状面主弯侧凸Cobb′s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VAS量表评分。结果 44例患儿成功完成手术和进行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10~100月,平均312月。随访期间患儿均未发生骨吸收、骨不连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术后与术前主弯矢状面后凸Cobb′s角、主弯冠状面后凸Cobb′s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主弯矢状面后凸Cobb′s角、主弯冠状面后凸Cobb′s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idit分析VAS量表结果显示:术前R=0653,95%可信区间为(0573~0734),术后R=0437,95%可信区间为(0377~0497),两组无可重复区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R=0410,95%可信区间为(0355~0465),与术前比较无可重复区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具有可重复区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及内固定具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与经椎间隙楔形截骨(IWO)对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10月20例行PSO或IWO矫形内固定术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PSO组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为53~68岁,平均Cobb角(37.20±8.71)°;IWO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Cobb角(35.07±9.43)°。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1 a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SO和IWO均能有效重建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对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行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病例资料,术后随访1年,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全脊柱CT和MRI检查,测量冠状面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并观察手术前后波幅及潜伏期变化、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19例患者术后均完成1年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时均恢复至E级;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及后突面主弯Cobb角度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波幅明显上升,潜伏期显著下降,和术前及术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疼痛、心理状况、自我形象、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9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瘫痪、死亡及内固定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矫正脊柱畸形,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中不同矫形系统对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以上的双弯型AIS患者共42例,北京协和医院(PUMC)分型Ⅱb1型(Lenke1、2型),按内固定系统分为hybrid组(钩钉混合组)、全钉组,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胸弯冠状面Cobb角,腰弯冠状面Cobb角,胸后凸角度,腰前凸角度,近端交界角(PJM),远端交界角,胸腰段交界角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主弯矫形率分别为(60.4&#177;19.3)%与(67.5&#177;14.5)%,腰弯也获得比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矫形率分别为(62.1&#177;21.8)%与(61.2&#177;25.7)%.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总体矢状面平衡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两组胸后凸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其余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虽然不同内固定系统对胸后凸矫形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于总体躯干衡及其他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不大.钩钉混合组与全钉组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矢状面及冠状面矫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对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躯干平衡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复习手术记录和病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0.1(9~57)岁,其中成人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0例.平均随访9.2个月.融合固定节段平均12个节段.手术时间平均5.0 h,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 ml,回输自体血平均780 ml,异体输血平均1109 ml.手术前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00.9°和48.8°,平均矫正率51.8%(P=0.000).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81.7°和42.2°,平均矫正率为49.8%(P=0.000).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50.7°和46.0°,矫形无明显丢失(P=0.763,P=0.69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6.3、14.7和12.0mm,随访时仅1例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22 mm).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下肢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获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损伤.结论 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是矫正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方法 ,早期结果 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侧前路矫形治疗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效果,以便为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46例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侧前路矫形治疗,观察记录术前以及术后1年内患者的Cobb角和VAS评分。结果术后1年后凸Cobb角平均为(12.4±5.2)o;术前VAS评分平均为(5.78±0.85),术后1年VAS评分平均为(0.56±0.13),所有患者后凸Cobb角、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前侧路矫形治疗效果明显,能够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后凸Cobb角,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内固定系统对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0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手术后定期采用X线片对全长脊柱正侧位进行观察以观察脊柱融合、内固定稳定情况和畸形矫正率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被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为34个月.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术前与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矫形角与后凸Cobb角和末次随访时的数值如表1所示.术后两角度与末次随访时角度与手术前的角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内固定系统对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显著减少主弯冠状面与主弯后凸的Cobb角,适合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分析20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二期手术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方法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0月~2021年10月,通过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治疗20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3.2±7.03)岁(12~34岁),分别测量术前、头盆环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身高、后凸Cobb角、侧弯Cobb角、矫正率、矢状位及冠状位平衡参数,并比较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的身高分别为(134.95±12.75)cm(113~160cm)、(154.6±12.85)cm(131~177cm)、(156.9±13.01)cm(132~179cm), 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的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 (141.35±13.26)°(121~169°)、(92.8±6.24)°(77~103°)、(43.45±10.83)°(22~66°),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后凸矫正率(33.87±7.02)%,截骨术后后凸矫正率(69.3±7.12)%。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脊柱侧弯Cobb角分别为(126.4±14.34)°(109~142°)、(82.05±7.69)°(72~101°)、(37.05±9.9)°(18~53°),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侧弯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后侧弯矫正率(34.38±9.31)%,截骨术后侧弯矫正率(70.28±8.7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冠状面平衡CVA分别为(20.86±3.63)mm(12.93~27.03mm)、(12.48±1.73)mm(9.97~15.87mm)、(10.15±2.11)mm(6.56~14.99mm),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矢状面平衡SVA分别为(47.93±12.46)mm(29.72~68.14mm)、(16.66±4.47)mm(10.07~28.14mm)、(10.95±5.73)mm(3.59~29.34mm),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一期牵引术后钉道感染3例,二期截骨术后胸腔积液4例,脑脊液漏2例,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矫形效果,改善脊柱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共30例接受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病例,比较术前、术后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及脊柱侧凸Cobb角.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46.52°,术后Cobb角14.64°,侧凸平均矫正率68.51%,术前术后主弯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断裂、出现神经症状病例.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可有效地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截骨在脊柱侧弯矫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凸侧椎体楔形截骨、凹侧软组织松解、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弯23例,其中前路椎体截骨1例(开胸),后路椎体截骨22例。T10以上椎体截骨14个,最高处为T5,T10以下椎体截骨15个。20例脊柱侧凸畸形及3例先天性侧方半椎体侧凸畸形皆为椎体冠状面横行截骨。结果:术后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前Cobb氏角为65o~110o,平均为74.4o。术后测量的Cobb氏角为10o~35o,平均矫正率为76.5%;术后平均身高增长4.5cm。手术中失血为800ml~8200ml,平均1700ml。术后皆无神经系统及其他方面的并发症。结论:单一后路或前路椎体楔形截骨可有效矫正脊柱侧弯。  相似文献   

12.
陈汉文  李民  高书明  李书奎 《海南医学》2014,(23):3530-3532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29例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脊柱后凸角度的不同,手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后凸角度小于70°的患者,行截骨+闭合矫正术;对于后凸角度大于70°的患者,行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前柱重建。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患者满意指数。结果 29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平均脊柱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95°±32°)、(23°±12°)、(25°±10°),平均脊柱矢状位力线分别为(-18±46)mm、(-6±26)mm、(-5±15)mm,可见患者后凸畸形和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此外,患者Frankel分级及ODI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患者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为93.1%。结论该手术方法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的疗效,矫正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Frankel分级和ODI评分,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行后路脊椎全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严重脊柱侧凸或后凸Cobb角大于100°的重度脊柱侧后畸形的患者资料;术前患者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124.8±27.4)°,胸腰段矢状位后凸角平均为(95.8±30.2)°.结果 平均手术用时为(5.9 ±1.2)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855±1200)ml,术后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患者,且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下床时间为(11±5)d;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45.7±6.2)°,胸腰段后凸为(38.6±10.1)°,矫正率达到79%,患者的躯干和双肩失平衡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结论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可使神经充分的减压,矫正侧后凸畸形效果满意,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TSRH、CD、Isola等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运用TSRH、CD、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8.1° (42°~95°),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平均随访20个月(10~48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椎体中点距骶中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通过关于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来获得患者主观治疗效果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P<0.05).总体冠状面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53.2%.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3°.C7中点距CVSL由术前的平均2.6 cm矫正为术后的0.24 cm.通过随访期间的问卷调查89.3%以上的患者对外观改善、疼痛的缓解表示满意,2例术气胸、血胸,3例术后随访1年后仍主诉腰背部疼痛,其中2例为临近节段退变,1例为假关节形成. 结论: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并且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学创新》2015,(15):70-7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Sun W  Zhang JG  Qiu GX  Li SG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68-3071
目的 探讨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脊柱畸形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2~36岁,平均年龄18.5岁.均表现为胸腰段后凸畸形伴腰椎管狭窄,其中,4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术.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测量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通过复习病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5~24个月,平均10.2个月.手术时间160~460 min,平均320 min.术中出血量400~3000 ml,平均1300 ml.固定融合节段5~10节,平均8节.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53.3°矫正至13.3°,矫正率75.0%;4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术前JOA平均4.5分,随访时平均8.5分.结论 对于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胸腰段脊柱后凸和腰椎管狭窄,后路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患者3例,行前路半椎体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固定术;合并结构性代偿弯患者15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凸术后平均 Cobb 角、末次随访平均 Cobb 角分别为(8.6±3.14)°、(11.2±7.23)°,脊柱后凸最终矫形率为58.6%;侧凸术后平均侧凸 Cobb 角(12.8±5.47)°,末次随访平均(16.2±6.24)°,脊柱侧凸最终矫形率为66.5%。脊柱后凸、侧凸手术治疗后平均 Cobb 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侧凸均明显好转,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较满意。结论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脊柱侧后凸矫形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分析C-D Horizon、TSRH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3年8月~2006年1月间运用C-D Horizon、TSRH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2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术后随访1~2年(平均16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椎体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并随访术后疼痛是否缓解及功能恢复.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侧凸术后主弯矫正率平均61.2%.末次随访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5.2°.C7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由术前平均2.3 cm矫正为术后0.19cm.18例腰背疼痛的患者中16例术后得以缓解,24例患者术后参加正常的生活工作.结论 C-D Horizon、TSRH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脊柱侧弯可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有效矫正脊柱侧弯,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评价的新方法,确立侧凸脊柱卧位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特征.方法 45例10~1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女孩进行了术前多层螺旋CT脊柱扫描.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分别对脊柱进行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测量了主弯、代偿弯的Cobb角等各项数值,并与患者X线影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侧凸曲面重建后,冠状面主弯曲面重建(CPR)图像的Cobb角较主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10.17°,冠状面代偿弯CPR的Cobb角较代偿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6.97°.对于侧凸冠状面柔韧度的评价,Fulcrum像方法提供了最大的术前矫正程度.对于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的对比没有发现,10~14岁年龄组和15~18岁年龄组间仅术后Cobb角有差别.对于手术矫形率和柔韧度,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Bending像两组的柔韧度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手术矫形率、主弯柔韧度和代偿弯的柔韧度两组比较,10~14岁柔韧度较大.矢状面上,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CPR胸后凸(T5~T12)角和CPR上胸弯(T1~T5)角两组之间比较,主胸弯的胸后凸角度较小.按年龄分组中,CPR胸后凸(T5~T12)Cobb角两组之间有差异,10~14岁组的胸后凸Cobb角度较小.相关分析示CPR主弯的柔韧度、Bending像的柔韧度和手术矫形率相关.结论 AIS主弯的卧位CPR柔韧度、Bending像柔韧度和侧凸的手术矫形率呈正相关.10~14岁AIS患者矢状面胸后凸较15~18岁患者减小,主胸弯AIS患者矢状面的胸后凸和上胸弯较主腰/胸腰弯AIS患者减小.脊柱侧凸CT下曲面重建对侧凸类型的诊断和侧凸三维的分析很有帮助,可以在1次扫描后获得对侧凸三维等多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