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96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结石阳性组38例,结石阴性组258例。对两组患者16项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结石阳性组平均年龄和女性比例、临床症状阳性率、CA19-9、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均明显高于结石阴性组,而且,结石阳性组的患者肿瘤更易形成子灶、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TNM分期更晚。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9.8%,2.6%,0%,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46.9%,26.4%,20.9%)。结石阳性组ICC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为39.5%,7.9%和0%,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ICC患者(67.8%,38.0%,26.4%)。结论: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患者肿瘤分期更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术中应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0.6~2007.1月收治的5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中根治性手术组1、3、5年生存率为70.1%、40.3%、20.1%;R1手术组1、3年生存率为38.1%和0%,开腹探查组1、3年生存率为25.1%和0%。单因素分析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与预后相关(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切除(P<0.01)、淋巴结转移(P<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可使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确诊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男性占82.7%;HBV感染者占75.0%;Child-Pugh分级为A级90.4%,B级9.6%;AJCC分期Ⅰ~Ⅱ期占67.3%,Ⅲ~Ⅳ期占32.7%;行根治性手术者占32.7%。生存分析显示,有肝病家族史、确诊时有症状、AJCC分期晚、肿瘤分化程度低、乙肝病毒DNA载量≥1000 IU/ml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肝移植、根治性肝癌切除、局部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19,48)个月、17(8,38)个月、8(3,24)个月。结论肝病家族史、确诊时有症状、AJCC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乙肝病毒DNA载量是ICC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早期诊断ICC,接受根治性治疗,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CC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30%的患者CEA阳性,28%的患者 HBsAg阳性,30%的患者有肝硬化,12%的患者AFP阳性;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但确诊率不高,超声联合CT检查判断恶性病变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7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4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18例,1、3、5生存率分别为82·3%、45·8%、45·8%;姑息性切除10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11·1%、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21·38,P<0·01)。行开腹取活检9例,1、3年生存率分别11·1%、0;与姑息性切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2,P=0·89)。淋巴结阴性组2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4%、27·3%、27·3%;淋巴结阳性组16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8%、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3·85,P<0·01)。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0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的6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均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术后生存期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为76.2%、41.5%、30.8%;姑息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3.5%、6.4%、0。癌胚抗原(CEA)〉15μg/L组1、3、5年生存率为43.6%、10.5%、0;CEA≤15μg/L组1、3、5年生存率为78.6%、52.8%、18.8%,多因素分析根治性切除术,CEA是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BV感染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安亭院区入院治疗的16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ICC的患者资料.比较乙型肝炎相关ICC组(55例)和非乙型肝炎相关ICC组(107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预后情况,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嵩崧  高志岩 《广州医药》2023,54(6):100-105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恶性肿瘤,它的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且早期无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诊断主要依赖于增强CT、MRI和实验室检查。肝切除术是ICC首选的治疗方法,完整的切缘阴性切除和保留足够残留肝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清扫、卡培他滨辅助化疗已被证实对患者有益。局部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发展迅速,为晚期ICC患者带来了希望。传统疗法与新疗法的结合为ICC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琳  张岚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28-130,132
目的探讨老年人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3月收治的25例老年患者(≥60岁)和40例非老年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①老年组乙肝史和血清学HBV阳性率均低于非老年组(12%vs37.5%,40%vs67.5%,P<0.05),老年组血清总胆红素(TB)[(11.70±3.271)μmol/Lvs(15.53±6.142)μmol/L]和结合胆红素(CB)[(3.957±3.957)μmol/Lvs[5.792±3.046)μmol/L]低于非老年组(P<0.01)。两组间临床症状、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手术切除率、淋巴结和脉管内转移率均无显著差别。②CT提示淋巴结肿大和病理提示脉管内癌栓是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CT提示淋巴结肿大是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9例患者手术后复发,乙肝史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老年组慢性乙肝患病率和血清学HBV阳性率均低于非老年组,血清TB和CB水平低于非老年组。年龄不是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大导管型肝内胆管癌及小导管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癌患者91例的临床病历资料,比较大导管型肝内胆管癌及小导管型肝内胆管癌的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做无复发生存曲线及总生存曲线分析,Log-rank法比较组间生存率。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大导管型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大导管型52例,小导管型32例,未确定型7例。与小导管型比较,大导管型具有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血清CA199水平高、TNM分期高、肝内胆管结石病史等特点(P<0.05)。大导管型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小导管型(P<0.05)。大导管型与小导管型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大导管型肝内胆管癌总生存期的预后不良因素,血管侵犯、TNM分期是肿瘤无复发生存期的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 大导管型及小导管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差异,大导管型预后更差,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TNM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优势肿瘤细胞分组的混合型肝癌(CHCC)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和 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CHCC 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其瘤体内优势细胞类型分为3 组:A 组(HCC 优势组18 例)、 B 组(ICC 优势组13 例)、C 组(混合组7 例),比较各组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 3 组患者年龄、 性别、乙肝或丙肝感染例数、肿瘤数目和直径、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手术类型、脉管癌栓、门静脉/ 胆管受侵、卫星灶、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 和AJCC 分期等术中、术后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A 组AFP 值高于B 组和C 组(P <0.0125)。 术后1 年各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2.1%、62.7% 和4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 年总体生存率分 别为69.3%、76.2% 和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无论瘤体内优势肿瘤细胞比例有无差异, CHCC 临床特征基本无差异,都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现阶段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大部分肝切除。  相似文献   

13.
肝外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HC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01/2003-12收治的128例EHCC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选择对EHCC切除术后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107例施行了外科手术,21例非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47例,姑息性切除12例,内或外引流术45例,探查性手术3例.EHCC整体生存率1,3,5a生存率分别为52.8%,27.2%,11.9%.其中根治性切除1,3,5a生存率分别为72.4%,44.7%,22.7%;姑息性切除1,3,5a生存率分别为54.5%,27.3%,9.1%,无5a存活者.引流组1,3,5a生存率分别为32.1%,17.2%,8.6%,无4a存活者.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内或外引流组及非手术组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显著(log-ranktest,P〈0.001).肿瘤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脏浸润、胰腺浸润、切缘癌残留、手术切除方式7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EHCC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淋巴结转移、切缘癌残留是EHC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手术方式对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手术方式疗效的差异。 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 4 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切除率 6 0 .4 % (2 9/ 4 8) ,根治切除率 33.3% (1 6 / 4 8)。4 1例患者随访 ,根治切除术患者平均生存时间 38.7个月 ,明显长于姑息性切除术患者 (1 3.6个月 )和非手术切除患者 (1 3.9个月 ) (P<0 .0 5 ) ;姑息性切除术组与非手术切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是延长患者生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IHCC)的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 方法 分析病理学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2例,比较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和病理学特点. 结果 IHCC在CT平扫期均为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不规则轻度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门脉期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轻度片状、分隔状或延迟性强化.IHCC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形成延迟强化的基础. 结论 动态增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范围增加或不变是IHCC的典型表现,增生的纤维组织是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增强期分叶状或花瓣状肿瘤形态及肝内胆管扩张是IHCC的特异性表现,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RID1A基因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癌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及预后分析。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标本,构建组织微阵列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ARID1A表达和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分析ARID1A基因的预后价值、临床特征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通过在线数据库评估ARID1A拷贝数与多种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关系。结果:13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ARID1A在108例(79.4%)中表达,而在28例(20.6%)中表达缺失。与癌旁组织相比,CD4+、CD8+T淋巴细胞和CD163+巨噬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浸润明显减少(t=6.962、7.364、7.905,均P<0.000 1),而CD66b+中性粒细胞在肿瘤组织浸润明显增加(t=4.093,P<0.000 1)。在ARID1A表达缺失组和ARID1A表达组中CD163+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与生存呈负相关(log-rankχ2=5.399、6.376,P=0.02、0.012)。ARID1A的表达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