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部创伤及其合并伤,常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现将我院1989-1999年间收治的66例腹部创伤的诊断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6例中男58例,女8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8岁.闭合性创伤43例,占65.1%,开放性创伤23例,占34.9%,其中合并休克者46例,占69.7%;腹部多脏器损伤者49例,占74.2%;腹部单脏器损伤者17例,占25.8%.其中2处伤者5例,3处伤者3例,5处伤者2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2005年共收治各种腹部严重多脏器伤123例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92例,死亡31例。结论 基层医院抢救腹部严重多脏器损伤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恰当处理,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腹部合并多发伤早期诊断与救治探讨刘守云刘长海尹利群安徽省淮南市谢区人民医院(232052)腹部合并多发伤是指腹部多脏器伤、或腹部合并其他部位伤,伤员创伤广泛,伤势严重,易漏诊、漏治,处理较复杂,如不及时诊治,就可能随时危及生命。所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腹部闭合伤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急诊收治的腹部闭合伤4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组伤均合并有腹内脏器损伤,早期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休克,主要诊断手段为诊断性腹穿,腹部X线检查,CT,B超。结果:手术32例,术后死亡5例。9例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反复仔细体检,结合适当的辅助检查有助提高中创伤诊断水平。结论:剖腹探查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早纠正休克是提高救治成功的关键。创伤后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细菌移位等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武万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2):735-736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及腹部多脏器损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时间收治的215例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发伤占58%,闭合伤138例,开放伤76例,半数患者来院已休克。行剖腹手术177例,总病死率为8.8%.结论腹腔穿刺阳性或体征明显即应剖腹;腹膜已破的穿透伤大多需手术,因胃肠伤污染时间延长造成的危害远大于阴性探查。肝后静脉损伤仍为腹部创伤治疗的难题,填塞止血法为一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吴晓玉 《吉林医学》2010,(30):5370-5371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对腹部创伤急诊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9例腹部创伤的急诊治疗效果。结果:69例中经治疗64例痊愈出院,死亡5例,死亡率为7.24%。结论:腹部创伤多数为多脏器损伤,或单一脏器多处损伤腹部损伤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7.
胸腹联合伤8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腹联合伤是致伤因素同时损伤胸部和腹腔脏器,常伴有膈肌损伤,病情危重、复杂,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高。本院自1996年3月~2006年3月共收治腹部创伤病人452例,其中胸腹联合伤87例,占同期腹部创伤病人的12.1%,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勇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3):473-47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因各类交通事故、工农业生产、斗殴等原因所致意外创伤不断增加,其中以腹部创伤最为常见。腹部创伤以致重要脏器受损时有发生,如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腹腔内大出血、广泛性腹膜炎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而危及患者生命。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90例,本文试对其诊断与治疗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CT检查对腹部钝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0例CT检出腹部脏器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0例腹部钝伤CT检出单一器官损伤125例,肝肾同时伤36例,复合伤25例,腹腔积血195例,腹膜后血肿40例。结论 CT对腹部脏器损伤的正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受伤原因很多,病情复杂,伤情重,确定受损脏器困难,伴多脏器伤治疗难度大,且容易漏诊、误诊,处理不妥常危及生命。我院近5年来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5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2年10月-200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6例腹部闭合伤。其中,单一脏器损伤92例,腹部多脏器损伤56例,合并其它重要系统损伤54例。结果非手术治疗14例(其中包括介入脾动脉栓塞4例),手术治疗142例。治愈143例,死亡13例。结论腹部闭合伤常病情复杂,发展快,迅速准确诊断,及时有效、合理的治疗是关键。详细了解病史,结合腹腔穿刺、X线、B超、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部闭合伤的诊治体会。方法:收治闭合性腹部外伤病人56例,其中单一脏器损伤18例,多脏器或合并其它重要系统损伤38例,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52例。结果:治愈54例,死亡2例。结论:腹腔穿刺、X线、CT检查对诊断腹部闭合伤的准确率高,腹腔镜检查已成为腹部外科一项极有价值和前途的诊疗新技术;对腹部闭合伤应正确掌握手术指征,认真全面地探查,注意多发伤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腹部空腔脏损伤是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因车祸、工业损伤所致严重撞击、挤压等导致闭合性空腔脏器伤明显增多。由于此类创伤多为多部位、多脏器合并伤,伤情复杂,病情紧急、危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01/2005-08共收治的86例腹部空腔脏器伤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孙志良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28-4128
肝损伤是腹部创伤中比较多见而又急需处理的致命损伤,尤其钝性损伤,及时作出诊断对临床治疗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我院自2002年6月开展SCT检查以来,肝损伤保守治疗的成功率显著提高,使大部分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在这一点上。腹部CT扫描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马威  张森煌  康旭 《广州医药》2005,36(4):25-26
目的 总结多发伤时腹部伤及腹部多脏器伤的救治经验。方法 收集近3年收治的腹部创伤400例,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00例中保守治疗100例,手术治疗300例。本组死亡34例(8.5%),其中死于手术前、后各13例,术中8例;死因为失血性休克18例,术后MSOFl2例,感染5例。结论 腹腔穿刺阳性或体征明显者应立即剖腹;腹膜已破的穿透伤大多需手术,因胃肠伤污染时间延长造成的危害远大于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6.
腹部多脏器损伤8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青 《浙江医学》2009,31(6):818-819
腹部多脏器损伤是一种严重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正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笔者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5例腹部多脏器损伤患者的诊治情况作一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因车祸、工业损伤所致严重撞击、挤压等导致腹腔内脏器损伤明显增多,且此类伤多为多部位、多脏器合并伤,伤情复杂,病情紧急、危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误诊、漏诊或急救程序不当均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我院总结2005年1月-2007年1月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部闭合性创伤是较为常见的急腹症.由于其致伤原因多样,致伤机理复杂,临床表现各异,并且常合并多脏器损伤,容易被其他脏器危重伤情掩盖而遗漏诊断,延误治疗.为提高对闭合性腹部创伤诊断的准确率,提高治愈率,我们回顾性总结了我院从1995-2005年间收治的296例闭合性腹部创伤病例,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电视腹腔镜诊断和治疗腹部闭合伤2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应用电视腹腔镜在腹部闭合伤中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6月,应用电视腹腔镜诊断和治疗腹部闭合伤212例。结果212例腹部闭合伤病人均在电视腹腔镜下,精确腹腔脏器损伤的部位,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无1例病人因漏诊死亡。结论对于腹部闭合伤病人,早期应用电视腹腔镜探查能达到精确诊断和评估创伤,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提高此类损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傅国  谢小平 《医学文选》2000,19(5):670-671
腹部闭合伤临床上多见 ,常累及多个脏器 ,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 ,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对提高治疗成功率尤为重要 ,本文就我院 1989年以来收治 135例腹部闭合伤病例 ,探讨如何正确诊断及治疗 ,提高救治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5例中男 10 9例 ,女 2 6例 ,年龄 3~76岁 ,平均 30 .1岁 ,受伤至来院时间 0 .5~ 18小时。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70例 (5 1.9% ) ,坠落伤 2 6例 (19.3% ) ,砸伤或挤压伤 2 0例 (14.8% ) ,其他 19例。损伤脏器 :共损伤脏器 16 0个 ,单一脏器伤 72例 (5 3.3% ) ,多脏器伤或合并其他损伤 6 3例 (4 6 .7%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