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瓜又叫癞瓜、锦荔枝,广东一带称作凉瓜。它苦中含甜,甜含清 香,食之回味隽永。广州人夏日用苦瓜干制成凉茶,上市叫卖,喝了可清热解暑,新生疮疖 并能因之而逐渐消退,此则与其性味功效有关。历代医学都认为苦瓜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功效,著名药学家李时珍说:“苦瓜气味苦、 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肝明目,益气壮阳的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载:苦 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一物前 后补泻二用,皆有奇功,被称为异品。故认为暑月不拘有热无热,宜多食。目疾之人更…  相似文献   

2.
苦瓜又称凉瓜、锦荔枝等,富含蛋白质、糖类、钙、磷、铁、钾、胡萝卜素、硫胺素、VB1、VB2、VB5、VC、VA、膳食纤维和各种生物活性成分等。苦瓜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价值极高。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苦瓜性寒,味苦,祛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种子益气壮阳。”  相似文献   

3.
苦瓜也称凉瓜,性寒,味苦,是夏季清暑祛热的蔬菜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苦瓜的功效解释为"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瓜对热病烦渴、中暑、发热、肠炎、痢疾,火眼赤痛、热毒、疮疖等症有一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苦瓜属于葫芦科苦瓜属的一年生蔓性植物,它是一种特殊的果菜,各地又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癞瓜、锦(金)荔枝、癞葡萄、癞蛤蟆、红姑娘、凉瓜、君子菜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苦瓜“味苦,性寒凉,无毒,具有除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益气  相似文献   

5.
苦瓜乃餐桌上的家常菜肴,苦而不涩,苦中含甜,清香爽口,食之令人回味隽永。 苦瓜虽外形丑陋,味又苦,但它与任何菜搭配都只苦自身,绝不沾惹“旁人”,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瓜中君子”、“君子菜”。祖国医学认为,苦瓜味苦无毒,生则味寒,有消暑散热、明目解毒之功效;熟则性温,具养血滋肝、润脾补肾的功用。常用来防治中暑、喉炎、胃肠炎、下痢、红眼病等症,是一味苦口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瓜对防治糖尿病、癌症和艾滋病有潜在的食用价值。 治糖尿病 多年前,印度科学家从苦瓜中发现一种“多肽—P”的类胰岛素  相似文献   

6.
姜蕾  常怡勇 《健康》2013,(7):20-21
夏季高温,最容易让人中暑、上火。而生性凉苦的苦瓜以其清热、解毒、消火等功效在夏季大受青睐。我国民间流传着一首山歌:"人讲苦瓜苦,我话苦瓜甘。甘苦任你择,不苦哪有甜。"苦瓜因味苦得名,历代医学家都认为它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作用。如李时珍说:"苦瓜性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  相似文献   

7.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但以广东、广西较多,因味苦而得名。其茎叶似葡萄,果皮呈瘤状突起,故又有癞葡萄之称。因具有良好的清热消暑、除烦开胃的作用,是人们夏令偏爱的佳品。苦瓜含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尤其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居瓜类之首。同时苦瓜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等。祖国医学认为: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暑、明目解毒之功效,适用于中暑发热、热病烦渴、目赤肿痛、疮痈肿毒等症。其种子具有补肾益气壮阳之功效,适用于阳痿、…  相似文献   

8.
正苦瓜,一种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苦瓜性寒味苦,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滋阴降火、养血滋肝、润脾补肾、清火消暑之功效。对治疗热病烦渴、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痈肿丹毒、恶疮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苦瓜含有苦瓜苷和多种氨基酸,并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所以苦瓜有"植物胰岛素"的美誉;科学家还从苦瓜中提炼出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奎宁精,能提高免疫力,利于  相似文献   

9.
苦瓜味苦、无毒、性寒,入心、肝、脾、肺经,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利尿凉血、解劳清心、益气壮阳等功效. 1.促进饮食、消炎退热:苦瓜中的苦瓜甙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所含的生物碱类物质奎宁,有利尿活血、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之功效. 2.防癌抗癌:苦瓜蛋白质成分及大量维生素C能提高免疫,增强巨噬细胞能力,临床上对淋巴肉瘤和白血病有效;从苦瓜籽中提炼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癌细胞所分泌的蛋白酶,阻止恶性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0.
韭菜,又名起阳草,一年四季都可食用,而以春季为佳,其时,色泽青绿,鲜嫩异常,清香可口,被誉为春季时令名菜。“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这是杜甫赞美春韭的著名诗句。韭菜不仅是味道鲜美的蔬菜,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它性温味辛温,有助肾补阳、散瘀逐痰的作用。《本草拾遗》载:“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本草备要》载:“归心入胃,助肾补阳。除胃热,充肺气。散瘀血,逐停痰。治吐衄损一切血病,治噎膈反胃,解药毒食毒。”李时珍说:“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观代…  相似文献   

11.
食性物语 黄瓜属葫芦科植物,性凉味甘,入肺、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渴生津。可用于身热烦渴、热毒疮疡、黄疸热淋、小便赤黄等症。《本草求真》中称黄瓜“气味甘寒.能清热利水”。《滇南本草》中称黄瓜“解痉癖热毒,清烦渴”。  相似文献   

12.
苦瓜又名癞瓜、凉瓜,在夏季菜市场上经常可见。它本身苦,但配其他菜时不会把苦味传过去,因此又称其为“君子菜”。苦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各种氨基酸、苦瓜甙、糖类、维生素 A、B、C 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无机盐和钙、磷、铁等矿物质。中医认为,苦瓜性味苦寒,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缓解劳乏、开胃进食、益气壮阳的功效,可用于防治中暑发热、热病烦渴、肝热目赤、肠炎痢疾、食欲不振、痈肿丹毒、恶疮等症。防治夏季人们易患的“苦夏症”,吃些苦瓜颇有裨益。苦瓜药食皆宜,既可炒食也可凉拌。将苦瓜切成片,用开水烫一下或用食盐腌一会,将苦味祛除一半,可清炒,或与肉、鱼  相似文献   

13.
●营养菜谱如果《诗经·豳风·东山》中的“有敦瓜苦,丞在栗薪”中的“瓜苦”指的是苦瓜的话,那么苦瓜在我国至少已经有二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尽管苦瓜在我国出现的历史较为久远,但它的“祖籍”却在印度支那一带而不在我国,这是多数学者趋于一致的看法。苦瓜古称锦荔枝,癞葡萄,红姑娘,菩达,俗称凉瓜。《广东新话》称“菩达”,《广州植物志》称“凉瓜”,《泉州本草》称“红羊”,《闽产录异》称其小者为“金荔枝”,均指的是苦瓜。我国古语素有“五味调和”之说,苦味对人类而言是很有益处的,而在诸多蔬菜中具有苦味的却并不多,因此建议人们不…  相似文献   

14.
《社区医学杂志》2009,(12):57-57
<正>《本草纲目》中说,苦瓜可以"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下面介绍几款苦瓜食谱。(1)苦瓜焖鸡翅:苦瓜250 g,鸡翅膀1对,姜汁、黄酒、调料、植物油适量。先炒鸡翅膀,后入苦瓜、调料,熟后食肉饮汤。此款可作为糖尿病食疗。(2)蚌肉苦瓜汤:苦瓜250 g,蚌肉100 g,共煮汤,加油盐调味,熟后喝汤、吃苦瓜和蚌肉。此款适用于轻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糯米即粘稻,俗称江米、元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糯米,性温热,味甘,具有补血壮阳”的功效,缪希雍在《本草经疏》论道:糯米“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大抵脾肺虚寒者忌之”。现代医学分析,糯米富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B2、菸酸、多量淀粉。还含硫胺素、核黄素、尼古酸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6.
于克义 《家庭医学》2004,(16):55-55
茄子的果肉、花蒂根均可入药。中医学研究认为,茄子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活筋通络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茄子治寒热,五脏劳损,治温疾”。  相似文献   

17.
苦瓜,为葫芦科植物,其花、叶、子、实皆可入药入食,为药食俱佳的夏日餐桌佳蔬。 苦瓜花,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寒.入肺、脾、大肠经,有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肝胃气痛.泄泻等。《闽南民间草药》言其”止痢疾”。《草药手册》言其“治胃气疼”。  相似文献   

18.
正民谚曰:"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莲荷之所以值得人们去吟咏,不单单是因为它的美,更因莲荷一身都是宝,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莲藕的药用功效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藕)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味甘,性寒,无毒,视其为祛瘀生津之佳品。中医认为,藕性寒味甘,入心、肝、脾、胃四经,分生、熟且药性有别。生藕性寒,甘凉入胃,可生津解渴,散瘀  相似文献   

19.
蜂蜜在我国用作药物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将蜂蜜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说,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消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有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相似文献   

20.
苦瓜,别名凉瓜、癞瓜。因其实大如鸽子,有须纹,似荔枝,又称“锦荔枝”。当它成熟时往往会开裂,露出红色的瓜瓤,又有人称它为“红缕鞋”、“红姑娘”。还因其果实外壳有瘤状突起,也有人称它为“癞葡萄”。亦因为苦瓜从不把苦味传给其它食物,所以它又有“君子菜”的美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