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对解剖学要求很高,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需要将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1]。作者基于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教学经验,讲解下列脊髓损伤定位诊断的局部解剖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脊髓全横断模型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特征,探索建立标准化的脊髓全横断模型。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n=12)、B组(n=24)和C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7、14、28d3小组。以T9椎体为中心,A组行椎板切除,为假手术对照组;B、C两组行脊髓全横断,造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其中B组采用常规外科方法造模,C组采用标准化显微操作技术造模。各小组于术后7、14和28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然后采用过量麻醉处死大鼠,经心脏灌注取材,切片行HE染色。观测脊髓横断处瘢痕组织厚度、脊髓残端间距、空洞横径和脑脊液囊腔形成情况,计算瘢痕指数、残端间距指数和空洞指数,并对B、C两组的BBB评分及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和脊髓病理无明显变化。B、C两组大鼠术后后肢完全性瘫痪,其中B组大鼠后肢功能无恢复。术后1~2周,C组大鼠开始出现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且C组脊髓病理学检测指标值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病理学观测指标与BBB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标准化脊髓全横断造模方法有利于消除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对治疗效果的量化分析和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3.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用于脊髓全横断的动物模型,常遗有部分未损脊髓组织,局部脊髓损伤范围很大,尤其是破坏了的血运扩大了继发性变性,造成了复杂的局部病理变化,致使难以分析治疗性脊髓伤区内移植的疗效。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还原论式的脊髓横断模型,本实验设计了一种切割辅以吸除的方法,可以在局部造成平均约0.6mm的清洁横断区,同时保存脊髓腹、背动脉及脊髓背静脉的大鼠脊髓横断模型,并用H.E.染色法、神经丝(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生物素化的葡萄糖胺(BDA)的追踪方法检验损伤区及其两侧脊髓的组织反应。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实验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大鼠脊柱解剖结构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大鼠脊髓压迫器,用以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模型。运用行为学、影像学、TTC、HE、Tunnel等方法,了解动物行为学变化及受压节段脊髓病理学改变,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压迫后渐次出现肌力减退、行动瘫痪;TTC结果显示,在各时段可见脊髓缺血范围与压迫时间及压迫强度相关;压迫后,脊髓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空泡化、白质疏网状改变及退行性变,以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凋亡。结论:(1)用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的大鼠脊髓慢性压迫缺血性损伤模型,具有方法简单、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2)脊髓压迫程度可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进行调节;(3)本实验为脊髓压迫性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试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海人藻酸致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光镜和电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成年Wistar大鼠70只,雌雄不拘,通过向腰髓内注射海人藻酸(5μl,0.001mol/L)建立了脊髓内注射神经毒导致大鼠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一部分向脊髓内注射盐水做为对照.动物按注射后存活2h、6h、12h、24h、3d、6d和14d分组.Nissl染色,电镜观察。注射后24h内,脊髓腹角神经元出现进行性细胞肿胀,尼氏作皱缩深染,形成许多微细的空泡,胞核浓缩。电镜下观察到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氏体的肿胀和胞质内的空泡和树突的膨胀.注射后3~6d,神经细胞发生明显的退变,细胞质浓缩,尼氏体分解,早期病变的小空泡形成较大的空洞,核偏移。6d后大部分细胞死亡,尚存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明显肿胀,细胞核的边界不清,尼氏体完全消失,电镜下显示细胞器完全被破坏,胞质内的空洞进一步融合形成几个大空洞,细胞核继续浓缩。14d后注射部位的运动神经元几乎完全消失,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作为谷氨酸受体激动剂的海人藻酸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急性溃变,可作为除撞击、压迫、缺血或横断所致脊髓损伤以外的又一种动物模型,其损伤的病理变化以神经元退变为主,而脊髓的完整性不受破坏,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病变,适用于神经细胞移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新型挫伤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和形态学方法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A组)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备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实验组在打击的基础上分别受压3s(B组)、5s(C组)和10s(D组),制备新型挫伤型脊髓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1、3、7、14、21d观察其行为学评分和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促炎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各组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和损伤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组和B组术后损伤程度差别微小;C组后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脊髓损伤区域出现典型的病理改变;D组损伤最严重,死亡率高。HMGB1表达以损伤C组为典型代表,术后阳性表达明显增多,第3d达高峰,主要表达部位为神经元胞浆和神经胶质细胞核内。结论:采用改良Allen法打击再受压5s制备的脊髓损伤模型能很好地模拟临床实际,且稳定性高、可复制性好,为一种新型挫伤型脊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构建一种SD大鼠脊髓钳夹损伤模型,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研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A组):用动脉瘤夹钳夹大鼠第10胸椎对应脊髓。假手术组(B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行为学观察(BBB评分)、HE染色和神经电生理检测进行判断。结果HE染色结果:A组可见脊髓正常组织被破坏,损伤区可见血管破裂出血,有大片坏死灶,周围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内有炎症细胞浸润。B、C两组基本一致,组织结构正常。BBB评分:B组术后1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评分20分。A组术后第2周开始恢复,到第3周基本停止,最终BBB评分低于6分,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神经电生理(SEP)检测:A组可以明显看到SEP的波峰趋于水平,且潜伏期无限延长,与B组相差显著(P〈0.05)。A组内动物BBB评分、SE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动脉瘤夹钳夹SD大鼠T10脊髓,能够建立良好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对脊髓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不断设计出各种脊髓损伤模型,主要包括脊髓挫伤、重物坠击、脊髓压迫、化学灼伤、放射性损伤及激素横断半横断损伤等,然而各种制备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目的:设计脊髓损伤致伤器并建立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方法:实验自行设计包括致伤部件及传动装置的脊髓损伤致伤器,利用不同致伤质量m1=10 g,m2=20 g,m3=30 g及时间T1=3 s,T2=5 s,造成不同质量×时间暨不同程度SD大鼠脊髓背侧压迫损伤,分为m1T1,m2T1,m3T1,m1T2,m2T2,m3T2共6组,并设假手术组进行对照。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各实验组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 < 0.01),m1T1组与其他各实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建模后8周m1T2组BBB评分高于与m2T2组及m3T2组(P < 0.05)。建模后8周各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 < 0.01)。除了m1T1组与m1T2组外,其他各组间建模后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 < 0.05)。所有组建模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 < 0.05)。结果证实,实验所设计的脊髓损伤致伤器可制备出不同程度的脊髓背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模拟临床建立一种大鼠颈椎骨折错位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 方法 依据大鼠颈椎解剖特点,自行研制的头侧椎夹固定C3和C4,连接固定于大鼠立体定位架上。尾侧椎夹固定C5和C6并连接到材料试验机,以定速向背侧错位后返回原位,产生C4~5骨折错位和脊髓损伤。按上述方法在8只雄性大鼠C4~5产生骨折错位1.90 mm,错位速度2 mm/s。损伤后立刻行心脏灌注固定,HE染色分析脊髓出血量。 结果 C4~5椎间盘均在C4下终板处断裂,椎间盘破坏的错位位移为(1.00±0.17)mm,最大力为(12.7±5.1)N。肉眼观察到脊髓均有出血,脊髓背侧有两条对称的淤血带,或者色泽较深的出血点;HE染色进一步显示脊髓C4和C5节段的出血主要集中在灰质,而白质有分散的出血点,且背侧较腹侧多,脊髓总出血量为(2.46×10-3±1.26×10-3)ml。 结论 该动物模型可以产生颈椎骨折错位和脊髓损伤,是一种新型的与临床相关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 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3只处死取颈椎测量C4/5水平椎管和椎体矢状径。实验组利用颈椎骨折错位脊髓损伤装置在C4/5之间快速(200 mm/s)错位1.65 mm,造成颈椎骨折错位和颈脊髓损伤,采用自制器械固定颈椎。对照组除未行错位外与实验组相同。术后进行行为学(前肢运动和梳理试验)评价8周,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 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对照组低。脊髓HE染色切片见实验组脊髓萎缩,灰质破坏,空洞,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损伤中心残留面积(2.79±0.9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6.36±0.08)mm2(P=0.034)。 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大鼠C4/5骨折错位1.65 mm导致明显的脊髓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We describe a new model of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in spinal cord injured Wistar male rats. The pulmonary edema was elicited by an epidural thoracic balloon compression spinal cord lesion, performed under a low concentration of isoflurane (1.5 or 2%) in air. Anesthesia with 1.5% isoflurane promoted very severe interstitial and intraalveolar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with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ickness of the alveolar walls and massive pulmonary hemorrhage. In this group, 33% of animals died. Anesthesia with 2% isoflurane promoted severe interstitial and intraalveolar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with less thickening of the alveolar walls and pulmonary hemorrhage. For evoking severe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in spinal cord injured rats, 2% isoflurane anesthesia would be more suitable. However, if very severe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eeds to be evoked, spinal cord injury under 1.5% isoflurane anesthesia could be used, but one-third of the animals will be lost.  相似文献   

12.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location of the inferior gluteal nerve could be reliably predicted using external anatomy or vascular imaging. This study was motivated by our group’s development of a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to provide direct gluteal stimulation in paralyzed individuals, in particular those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CI). Pressure ulcers are a common complication for many individuals with reduced mobility. Numerous approaches have been employed to treat and prevent pressure ulcers; however no procedure or nursing care regimen has been successful in eradicating them completely. Our group seeks to prevent skin breakdown in susceptible patients by direc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aralyzed gluteal muscle, leading to improved circulation and increased muscle mass (hypertrophy) in the treated area. Currently, percutaneous electrodes are placed through an extensive probing process to select the motor point of the target muscle. We examined 15 cadaver gluteal regions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anatomy of the inferior gluteal artery and nerv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to external anatomic landmarks. The cadavers displayed variability with regard to the morphology of the branches of both nerve and artery. Furthermore, there did not appear to b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nerve and artery. However, the potential target area of the proximal origin of the inferior gluteal nerve could reliably be predicted from the external bony anatomy of the lower pelv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人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人胚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分成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组(BMSCs组)、OECs移植组(OECs组)和PBS对照组(PBS组),通过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脊髓传导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病理形态学方法观察组织结构修复情况。结果BMSCs组BBB评分高于OECs组(P<0.05);两细胞治疗组MEP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BMSCs组嗜银染色可见脊髓损伤近端有较多再生纤维向远端延伸,形成神经纤维束,而OECs组再生纤维较少;两种移植细胞均可在损伤处部分存活,BMSCs组可见BMSCs来源的细胞Nestin、NF、GFAP的阳性表达。结论BMSCs移植比OECs移植能更有效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脊髓挫伤速度是脊髓损伤的因素,探讨不同速度的脊髓挫伤对大鼠颈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影响。  方法    2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快速组(500 mm/s,n=8)、慢速组(5 mm/s,n=8)和对照组(n=4)。用直径为4 mm的平头圆锥打击头在C5水平产生1.5 mm的挫伤位移。损伤后即行心脏固定,切取以挫伤部位为中心长约1.5 cm的脊髓组织。行连续矢状位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大体形态,计算出血量。β-APP免疫组化后观察轴索损伤程度。  结果 挫伤后观察到脊髓表面有一带状出血,且快速组出血带颜色更深。快速组挫伤位移为(1.50±0.05) mm,最大力为(5.3±1.2) N;慢速组挫伤位移为(1.51±0.04) mm,最大力为(2.8±0.6) N,两组间最大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HE染色显示脊髓出血大部分都集中在灰质,白质相对较少。快速组脊髓总出血量、灰质出血量和白质出血量分别为0.94、0.71和0.23 mm3,慢速组分别为0.55、0.43和0.12 mm3,其中两组间总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β-APP免疫组化观察到快速组轴索断裂比慢速组更为严重。  结论 脊髓挫伤速度是影响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因素,快速的脊髓挫伤导致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更为严重,导致更多的脊髓出血和轴索断裂。  相似文献   

15.
背景:建立一种成功率较高、安全可靠的标准脊髓横断模型是研究脊髓修复的前提条件。目的:评价大鼠脊髓横断模型制备的价值及椎板切除对脊髓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数据库中所用关于大鼠脊髓横断模型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11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英文2篇,中文9篇),共394只大鼠纳入研究,脊髓半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2.86,95%CI-16.10至-9.62,P < 0.01)、(WMD=15.36,95%CI 11.36-19.36,P < 0.01),半横断组6周后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10.28;95%CI -24.20-3.64;P=0.15);脊髓全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BBB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8.83,95%CI -20.64至-17.01,P < 0.01)、(WMD= -11.21,95%CI -16.35至-6.08,P < 0.01)。椎板切除组与正常组4周内BBB评分与电生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0.00,95%CI -0.01-0.01,P=1)、(WMD= 0.43,95%CI -0.35-1.21,P=0.28);大鼠脊髓横断组和椎板切除组死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D=0.05,95%CI -0.03-0.13;P=0.26)。说明脊髓横断法是一种稳定性好、可复制性强、存活率高的脊髓损伤研究模型,但其横断的准确性、术后护理及对照组的设立有待商榷。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阐明急性脊髓损伤对内脏及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脊髓T4节段横断术后3h,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与脊髓内脏和心血管相关核团内Fos表达。结果T4水平损伤3h后,中央杏仁核、下丘脑室旁核、中缝背核、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蓝斑、孤束核、延髓腹外侧网状核与脊髓中间带外侧核等核团中F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内脏和心血管相关核团内神经元产生特异性反应,但反应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7.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我们医院2000~2009年4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非手术组,共15例;B组为手术治疗组,共28例。A组又分为A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正常者,6例;A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15mm者,9例。B组分为B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15mm者,共7例;B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小于正常范围者,共21例。比较、A1与B1组、B1与B2组、A2与B2组之间在治疗前后JOA评分。结果各组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B组(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非手术组)(P0.05)。但A1与B1组、B1与B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A1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根据受伤机制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脑和脊髓解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CNS)的主要内容,功能,特点,设计及实现,并对其在医学形态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元细胞凋亡和相关调控蛋白Caspase-3表达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 SD大鼠50只,分为假手术组和SCI组,钳夹法建立SCI模型,用结晶紫(CV)染色法、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CI后6h、12h、24h、3d和7d损伤中心到头端0~5.00mm空间范围内脊髓神经细胞存活、凋亡以及相关调控蛋白Caspase-3的表达状况。 结果 CV染色发现,SCI后6h~7d在0~0.50mm空间范围内均未发现存活的神经细胞,在1.00~3.50mm距离内,存活的神经细胞数逐渐增加,4.00mm处达峰值;TUNEL结果发现,SCI后6h~7d在1.05~4.55mm范围内,神经细胞出现凋亡,3d时在2.55mm处,细胞凋亡达高峰,7d时显著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SCI后6h~7d在1.10~4.60mm范围内,神经元细胞出现Caspase-3阳性表达,3d在3.10mm处Caspase-3表达达到高峰,7d显著减少。 结论 SCI后,凋亡的神经细胞及其相关调控蛋白Caspase-3的表达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整体水平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水通道蛋白4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和SCⅡ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于1、3、5、7天四个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BBB评分评价神经功能,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QP4的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点的BBB评分均为21分,SCⅡ组的BBB评分在1天时最低,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3天明显优于1天(P<0.05),5天明显优于3天(P<0.05),5天明显优于7天(P<0.05).Western blot在34 kD及43 kD分子量处可见特异性条带,SCⅡ组早期AQP4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即在1、3、5、7天四个时间点AQP4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但呈逐渐增加趋势;在7天仍显著低于正常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AQP4的表达变化趋势与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相似.结论:SCⅡ存在AQP4低表达,这可能是造成SCⅡ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