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部不同部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SR)的差别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64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肌电图电刺激方法引出SSR,分别在掌心、示指和小指指腹记录潜伏期和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志愿者中(4例未能入选)掌心、示指和小指指腹均可记录到SSR波形,三者潜伏期分别为(1.37±O.16)s、(1.54±0.24)s和(1.60±0.25)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幅分别为(3.85±2.55)mV、(2.24±1.63)mV和(2.51±2.00)mV,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示、小指间SSR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R潜伏期稳定,是判定SSR正常与否的可靠检测指标;示、小指指腹亦可作为SSR记录部位,可能分别代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通路上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双侧眶下神经阻滞对小儿唇裂修复术后疼痛与应激水平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先天性唇裂修复术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0.25%罗哌卡因1 ml复合地塞米松1 mg配成2ml,于术前行双侧眶下神经阻滞;B组,手术结束后静脉给予地佐辛0.1 mg/kg.观察并记录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记录术后2 h(T3)、4 h(T4)、6 h(T5)、8 h(T6)、12 h(T7)、24 h(T8) CRIES(crying,required O2 for SP02>95%,increased vital signs, expression,sleeplessness)评分.评分≥4分时给予地佐辛0.1 mg/kg肌内注射,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与24 h内注射地佐辛总剂量,记录术后副作用.于麻醉前(T1)、手术结束即刻(T2)、T6、T8时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COR浓度,用ELISA法测定血清E和NE的浓度. 结果 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4、T5、T6时CRIE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7、T8时CRI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外镇痛药需求总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镇痛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5).T6时A组血清NE、E、COR浓度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8时血清NE、E、COR浓度接近麻醉前水平. 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双侧眶下神经阻滞可为唇裂修复术患儿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抑制由于疼痛导致的应激水平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鼠胚胎脊髓前角细胞移植入胫神经远断端后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将 2 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 ,每组 12只。切断大鼠右侧胫神经形成失神经腓肠肌实验模型。分离并制备孕 14~ 18d大鼠胚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植入已切断的胫神经远断端。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培养液。术后 3个月 ,对移植细胞进行组织学观察、Nissl染色和辣根过氧化物酶 (horseradishperoxidase ;HRP)逆行示踪检测。行胫神经再生纤维计数 ,并检测腓肠肌电生理变化、肌湿重和肌动蛋白表达。结果 植入细胞能在胫神经远端存活 ,呈现Nissl阳性染色并被HRP逆行示踪所标记。移植组胫神经的再生率、腓肠肌肌湿重和肌动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与对照组 (P <0 .0 5 )。电刺激移植组胫神经可记录到腓肠肌的诱发动作电位 ,能引起肌肉收缩和踝关节运动。结论 同种异体胚胎脊髓前角细胞移植到外周神经内可使靶肌肉获得神经支配并延缓其失神经萎缩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经皮电刺激对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经皮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对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18只健康白兔按取材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白兔双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胫神经作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术后给予TENS,共用6周。右后肢不会电刺激,做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组织学、电生理、透射电镜和胫前肌肌湿重检查。结果 各组实验侧腓总神经有髓纤维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复合电位(CMAP)波幅和胫前肌肌湿重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腌总神经髓鞘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 TENS在提高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强直刺激对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颅内直接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神经外科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8例,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在肌松监测下单次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部分肌松.给予颅内运动区皮质及皮质下锥体束5个成串刺激,分别记录两组数据.第一组在一侧拇短展肌记录常规MEP(C-MEP),同侧胫神经给予持续时间5 s、频率50 Hz、强度50 mA的强直刺激,刺激后1 s以同样方法记录强直刺激后MEP(P-MEP).第二组在一侧胫骨前肌记录C-MEP,对侧胫神经给予持续时间5 s、频率50 Hz、强度50 mA的强直刺激,刺激后1 s以同样方法记录P-MEP.每一组C-MEP的记录和P-MEP的记录采用随机交叉的方法,间隔时间为120 s,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拇短展肌和胫骨前肌记录的MEP波幅,P-MEP明显高于C-MEP,3例患者术中皮质刺激时出现体动.无术中知晓及其他与电刺激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周强直刺激可以增大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拇短展肌与胫骨前肌颅内直接电刺激MEP的波幅.  相似文献   

6.
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病人120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n=40):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器组(N组)、传统方法组(T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l·kg-1。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 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 U组4根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 (P>0.05),N组和T组尺神经的阻滞完善率均低于肌皮神经和桡神经(P<0.05)。与T组比较,U 组和N组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均较高,麻醉优良率较高,起效时间均较短(P<0.05或0.01)。与N组比较,U组尺神经阻滞完善率和麻醉优等率较高,起效时间较短(P<0.01)。T组穿刺过程中有3例误入血管,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和传统方法下的阻滞效果更好,起效时间更短,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应。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骨科肘关节以下部位择期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喙突下组(A组)和腋路组(B组),每组40例。分别应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喙突下和腋路途径施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臂丛阻滞效果及感觉阻滞成功率;记录副作用;评价综合满意度。结果同样浓度容量的局麻药,阻滞起效时间A组较B组短(P0.05);维持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A组为93.3%~100%,明显高于B组的60.0%~86.7%(P0.05);两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均为100%。两组均无副作用发生;综合满意度A组较B组高(P0.05)。结论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喙突下臂丛阻滞操作简便,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成功率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活体肾移植供者(LKDs)围术期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活体肾移植术的LKDs 72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假刺激组(S组),每组36例。T组LKDs于术前1 d上午(T0)、术晨麻醉诱导前30 min(T1)和术后第1天上午(T2)在双侧内关穴、双侧太冲穴和印堂穴各行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刺激频率2~100 Hz,疏密波,电流强度6~15 mA;S组仅在相同时点及穴位贴电极片而不进行刺激。2组均在每次刺激前抽取肱静脉血,测定血浆5-羟色胺(5-HT)浓度。T0、T1、T2、术后第3天(T3)和出院前(T4)记录2组医院焦虑抑郁-焦虑量表(HADS-A)的评分。记录2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拔除喉罩时间、术后72 h内镇痛补救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T5)电话随访2组HADS-A及Leeds神经性症状和体征评估量表评分。结果与S组比较,T组T1、T2和T3时焦虑发生率降低,术后72 h内镇痛补救率降低,T1和T2时血浆5-HT浓度升高,术后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桡神经移位修复股神经,重建股四头肌功能的效果,并应用C7神经根移位,通过长段神经桥接修复股神经,重建截瘫患者双下肢的部分功能。方法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将左侧桡神经切断,近端牵至锁骨下切口内,经吻合血管的坐骨神经进行桥接,一期修复同侧股神经;B组:行桡神经与桥接神经吻合,术后3个月再切断同侧股神经并与桥接神经吻合。观察指标为电生理、股四头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及截面积恢复率。临床上应用C7神经根为动力神经源,将胫神经自小腿远端切断并向近端游离至臀部,应用带血管蒂的胫神经反转至颈部与C7神经吻合,待胫神经自颈部再生到臀部后,再将胫神经与股神经吻合来治疗2例截瘫患者。结果B组股四头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均优于A组;两组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截面积恢复率及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例随访41个月,左侧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4-级,右侧3级;另1例随访24个月,双侧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2-级。结论周围神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C7移位分期修复股神经可重建截瘫患者下肢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反应对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存活和迁移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的最佳时间.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后0h、6h、12h、24 h、3 d、5 d和7d组,每组5只,不同时间点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另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后0h,6 h、12 h、24 h、3 d、5 d和7d移植组,每组5只,移植后7 d取脊髓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移植时间点SCI处BMSCs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 SCI后6 h,中性粒细胞开始浸润,MPO活性开始表达;SCI后24 h,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MPO活件表达达到峰值;SCI后3 d.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MPO活性表达开始减弱;SCI后7 d,SCI区有胶质细胞增生和空洞形成.SCI后0 h、6 h、12 h、24 h移植组,SCI处BMSCs的存活数量较少,但迁移距离较长;SCl后3 d移植组,SCI处BMSCs的存活数量较多,且迁移距离较长;SCI后5 d和7 d移植组,SCI处BMSCs的存活数量较少,且迁移距离较短.结论 SCI后3 d是静脉移植BMSCs治疗大鼠SCI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