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血浆D-二聚体联合肺螺旋CT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肺螺旋CT联合检查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67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研究组(A组),另选71例非肺栓塞患者为对照组(B组),两组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患者均先行D-二聚体测定,随后即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两组的D-二聚体测定值和CTPA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最后诊断。结果 A组D-二聚体(500μg/L58例,(500μg/L9例;阳性率(敏感性)和阴性率分别为(58/67)87%和(9/67)13%。71例非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与阴性率(即特异性)分别为61%和39%,两组阴性率(分别为13%和39%)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67例PTE患者CTPA检查呈阳性表现者59例,阳性率为88%。71例非肺栓塞组患者CTPA检查呈阳性结果者4例,67例呈阴性,阴性率(即特异性)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7例PTE经D-二聚体和CTPA联合检查诊断者59例(88%)。结论 D-二聚体阳性或阴性不能诊断或排除肺栓塞,低特异性的D-二聚体和CTPA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PTE的诊断正确率,可作为PTE诊断的一线检测,是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方法,对降低医疗成本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DIC患者18例(DIC组)、DIC疑诊组10例(DIC疑诊者)和正常人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以上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 199.12±1 872.90)ng/ml、(89.80±173.58)ng/ml、(182.57±45.76)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0.20%,94.4%.DIC组血浆FDP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血浆D-二聚体和FDP升高的5例DIC疑诊者有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监测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浙江萧山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和对照组(无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1.76±0.23)μg/ml、(2.32±0.41)μg/ml、(1.67±0.35)μg/ml;(1.28±0.31)μg/ml、(1.26±0.27)μg/ml、(1.31±0.23)μg/ml均高于术前(0.68±0.14)μg/ml;(0.74±0.15)μg/ml(P>0.05);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诊断截断值为1.17 μ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可信区间下限为0.890,上限为0.966。以D-二聚体 ≥ 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阳性,D-二聚体<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阴性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79.1%,误诊率为20.9%,漏诊率为7.1%,总符合率为13.0%+68.0%=81.0%,Youden指数为72.0%,阳性预测值为41.9%,阴性预测值为98.6%。 结论 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275-277
目的评价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肺栓塞患者及130例同期住院无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prini评分、D-二聚体及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约登指数。结果 Caprini评分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为88. 95%,特异度为84. 62%,阳性预测值为85. 71%,阴性预测值为88. 71%,阳性似然比为5. 78,阴性似然比为0. 12,约登指数为73. 57。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为82. 84%,特异度为75. 38%,阳性预测值为77. 62%,阴性预测值为80. 99%,阳性似然比为3. 36,阴性似然比为0. 23,约登指数为58. 22。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为93. 28%,特异度为91. 54%,阳性预测值为91. 91%,阴性预测值为92. 97%,阳性似然比为11. 03,阴性似然比为0. 07,约登指数为84. 82。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阳性似然比高于Caprini评分、D-二聚体单独诊断(χ~2=3. 902、14. 931,P <0. 05),阴性似然比低于Caprini评分、D-二聚体单独诊断(χ~2=5. 261、16. 782,P <0. 05)。结论 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34-335
目的:通过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评估其对CVST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0例疑似CVST患者,分别对他们进行血清D-二聚体和头颅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在40例疑似CVST的患者中,检测出34例D-二聚体呈现阳性,其中32例经头颅DSA检查确诊为CVST,6例D-二聚体阴性的患者中,经头颅DSA检查1例确诊为CVST。血清D-二聚体检测用于CVST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7%和71.42%,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2%和83.33%。头颅DSA证实CVST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2288.25±1327.35)μg/L,正常对照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128.61±112.62)μg/L,头颅DSA证实CVST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是反映CVST继发血液凝结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指标,对CVST的早期诊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的变化,了解其血液的高凝和纤溶亢进的变化.方法 对35例急性期HSP患儿及16例健康儿童采血,采用胶乳凝集试验检测D-二聚体和FDP,并测定PT、KPTT.结果 HSP患儿35例,D-二聚体检测阳性13例,FDP检测阳性12例,阳性率分别为37.1%和34.3%;对照组16例中,D-二聚体和FDP检测均为阴性.两组D-二聚体、FD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98和7.17,P<0.01);PT和K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2和0.478,P>0.05).结论 D-二聚体和FDP的升高是HSP高凝和纤溶活性增强较灵敏的标志,其检测对合理应用抗凝治疗及改善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与伤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112例患者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检查凝血常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按照患者伤情和预后不同对比凝血指标差异.结果 (1)根据GCS评分分组,TT在GCS≤5分组比GCS6~8分(P0.05)、GCS 9~12分(P<0.001)两组都高,FBG在GCS≤5分组较后两组降低(P<0.001);(2)根据GOS评分分组,GOS 1分组TT值比GOS2、3、4、5分组延长(P<0.01),FBG在GOS 1分组较GOS2、3、4、5分组明显降低(P<0.001);(3)有继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比无继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PT、APTT值延长(P<0.05),Fbg降低(P(0.05);(4)存在外伤性脑梗死比无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PT、APTT值缩短,Fbg值降低(P<0.001);(5)D-二聚体:GCS评分越低,D-二聚体阳性率(0.5 ?g/ml)越高(P<0.001),GOS评分预后不良(1~3分)D-二聚体阳性率比预后良好(4~5分)组高(P<0.001),有继发性血肿者D-二聚体阳性率比无继发性血肿者高(P<0.001);有外伤性脑梗死者D-二聚体阳性率比无外伤性脑梗死者低(P<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患者存在凝血异常,这种凝血异常与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有关,也与伤后并发症和患者预后有相关性,D-二聚体比凝血常规项目更能敏感地反应出这种凝血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8.
吴树全  沈有录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11):1126+1189-1126,F0003
目的研究D-二聚体对急性胸痛病人的诊治价值。方法选择103例急性胸痛病人,采用快速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同时检测血浆肌钙蛋白T、CK-MB,检查心电图。分析D-二聚体在不同病因急性胸痛患者中的阳性率。结果 D-二聚体〉500μg/L者45例(43.7%),其中肺栓塞9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例,主动脉夹层3例,肺炎1例。D-二聚体的阳性率在肺栓塞患者中100%,心肌梗死中33.3%,不稳定型心绞痛中23%,主动脉夹层中23.1%,肺炎或胸膜炎中2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用于疑似肺栓塞者在接受PACT前进行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9.
赫小龙  魏丽萍  陈铁龙  祝光礼 《浙江医学》2021,43(24):2675-2678
目的探讨PaO2、D-二聚体和PaO2+D-二聚体对可疑肺栓塞(PE)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杭州市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疑似PE患者91例,以肺动脉CT造影(CTPA)作为PE诊断的金标准,比较住院当天PaO2、D-二聚体和PaO2+D-二聚体对可疑PE的诊断价值。结果经CTPA确诊为PE26例,D-二聚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2%、47.7%、34.6%、79.5%,PaO2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38.5%、34.4%、86.2%,D-二聚体+PaO2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12.3%、31.3%、100.0%。D-二聚体、PaO2和D-二聚体+PaO2诊断PE的AUC分别为0.585、0.615、0.5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二聚体、PaO2双阴性可以安全地作为可疑PE的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试验法测定62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其与SLE的疾病活动、临床表现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SLE DA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1,P<0.01);(3)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初发患者中明显高于复发者(P<0.01),合并浆膜炎、白细胞降低及栓塞的患者分别显著高于无浆膜炎、白细胞正常及无栓塞的患者(均P<0.01);(4)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抗dsDNA抗体阴性者(分别为P<0.01,P<0.05);(5)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沉呈正相关(r=0.428,P<0.001),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0.275,P<0.05).结论 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李海亮  刘承梅  刘礼平  张自翔 《广东医学》2012,33(24):3767-3769
目的通过测定血凝酶治疗前后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结果及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凝酶对3P试验结果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20例出血患者(胃溃疡出血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每天给予血凝酶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各1 kU,于用药前、用药期间及用药后检测患者3P试验阳性率、D-二聚体定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血凝酶治疗前全组患者3P试验均为阴性,D-二聚体、PT、TT、APTT、FIB均正常;应用血凝酶后3P试验阳性率增加、D-二聚体平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 d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PT、TT、APTT、FIB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血凝酶治疗后可使患者3P试验阳性率增加,D-二聚体定量升高,停药3 d后血凝酶对3P试验阳性率及D-二聚体定量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老年男性进展性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老年男性患者48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一时期的正常体检者48例(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D-二聚体水平含量进行比较,并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的两组D-二聚体水平含量变化。结果:实验组的老年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1.6±1.37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而且D-二聚体检测值显示为阳性的有41例所占比例为85.4%,对照组测定呈阳性的有7例(14.58%),两组患者在D-二聚体阳性率相互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经过30 d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水平明显下降,D-二聚体阳性率也降低了62.48%,治疗前后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及其阳性率相比,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男性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分子标志物,对患者体内血栓早期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凝聚法检测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凝聚法检测D-二聚体试剂在排除急性肺栓塞的效能.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91例需排除急性肺栓塞病例使用英国BBInternational公司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试验试剂)和上海捷门公司的D-二聚体试剂盒(对照试剂)分别对血液样本进行比较测定D-二聚体,对上述两种试剂检测结果不符的标本用第三方试剂盒(胶体金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判断以两者一致者为准,观察两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及敏感度和特异度指标.结果 试验试剂检出阳性28例,阴性63例;阳性符合率100.0%,阴性符合率84.0%;对照试剂盒阳性16例,阴性75例;以第三方试剂盒进行验证,试验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6.9%.结论 凝聚法试验试剂适于进行排除急性肺栓塞快速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缺血性结肠炎(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6例疑似I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结肠镜联合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IC组(n=76)与非IC组(n=40).早期完成腹部CT平扫检查,并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腹部CT结果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项指标和二者联合早期诊断I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IC组中,D-二聚体水平为1.52(0.52,1.21)μg/mL,68例(89.47%)患者腹部CT异常,均高于非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高(0.936),腹部CT次之(0.872),D-二聚体最低(0.813).腹部CT、D-二聚体及二者联合诊断I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0%、89.47%,57.89%、95.00%和97.37%和82.50%.结论 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I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的临界标准可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为500μg/L,在500μg/L以下可将DVT基本排除。D-二聚体在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有如下评价指标:敏感性及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在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中,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6.
陈杰文  林慧芯  李抒玮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156-157,160
目的 探讨采用Wells量表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疑似APE患者189例,分别以Wells量表、D-二聚体检测及两者结合对急性肺栓塞做出诊断,分析各组APE诊断率.结果 进行CTPA检查后诊断APE 74例.D-二聚体、Wells量表、二者结合诊断APE灵敏度分别为91.9%、89.2%、97.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诊断APE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90.0%、95.4%,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结合阳性似然比2.11,阴性似然比0.05.结论 D-二聚体结合Wells量表操作简单,对APE早期筛选具有价值,能更准确地预测APE的发病风险,当二者均为阴性时,排除疑似APE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静脉栓塞疾病(VTE)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sysmexCA7000全自动凝血仪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126例来自不同科室的住院可疑病人和6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科室收治的可疑病人根据其病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阳性率不同,其检测值与健康组之间比较均有不同的差异(P〈0.05)。ICU组:阳性率81%,检测值(851.8±206.6)ng/ml;普外科组:阳性率62%,检测值(433.6±131.4)ng/ml;呼吸内科:阳性率49%,检测值(279.1±92.3)ng/ml;血液内科:阳性率51%,检测值(341.7±102.5)ng/ml;急诊科:阳性率40%,检测值(258.9±91.7)ng/ml。其检测值与健康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临床评价DIC,VTE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影响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增高的因素.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164例,按年龄将D-二聚体分为:≤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四组;按D-二聚体参考值上限232ng/ml,将D-二聚体分为三组:低值组(<100ng/ml)、中值组(100-232ng/ml)和高值组(>232ng/ml).实验室方法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各年龄组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LogD -二聚体与年龄呈正相关(r=0.38,P<0.05),回归方程为LogD -二聚体=1.38+0.01×年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纤维蛋白原、平均红细胞体积是D-二聚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影响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是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平均红细胞体积.  相似文献   

19.
林青 《海南医学》2006,17(3):106-107
目的探讨D-二聚体、FDP和TNT在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进行D-二聚体及FDP检测,采用干化学分析法进行TNT检测.结果AMI组与UAP组、SAP组、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参考指标及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鉴别的参考指标,TNT能对AMI做出早期诊断,并且有特异性,且灵敏度高,其检测迅速、方便,与D-二聚体、FDP联用有助于提高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在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2012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髋/膝关节术后疑似下肢DVT患者195例,根据Wells评分分为高风险(Wells评分>1分)、低风险(Wells评分≤1分);D-二聚体>500 μg/L为阳性;以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计算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排除下肢DV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195例患者中,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 37例(19.0%),排除下肢DVT 158例(81.0%)。195例患者中,高风险52例,其中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 32例;低风险143例,其中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 5例。195例患者中,D-二聚体检查阳性56例,其中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 31例;D-二聚体检查阴性139例,其中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 6例。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诊断下肢DVT 49例(Wells评分高风险且D-二聚体检查阳性),其中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 32例;可能为下肢DVT 9例(Wells评分低风险,D-二聚体检查阳性或者Wells评分高风险,D-二聚体检查阴性),其中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 4例;排除下肢DVT 137例(Wells评分低风险且D-二聚体检查阴性),其中压缩超声检查及随访确诊下肢DVT 1例。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排除下肢DVT的灵敏度为97.0%、特异度为88.9%、阳性预测值为65.3%、阴性预测值为99.3%。结论 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在排除下肢DVT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