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教育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建国后,学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教育的逐渐兴起,现代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也开始应用到中医学教育中来,中医学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过50年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形  相似文献   

2.
谢伟  杨雨旸  李洁  兰岚 《河北中医》2011,33(9):1437-1438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师承教育模式始终伴随着中医教育的发展,为岐黄医学薪火相传做出了不朽贡献,并在现代中医教育中受到重视,与现代中医教育结合,融合两者优势,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至今仍被列为中医教育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有千百年的历史,未来的中医学仍需要以其中的精华部分作为灵魂骨架。然而,中医学要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水平的一门科学,没有发达的理论研究是难以实现的。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和手段对中医学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医学术网络构建在传统中医学发展历史上起到承先启后的历史作用,我们要对传统中医学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医新文化运动鼓与呼,开拓传统中医学的崭新未来.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优化与教学实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医学临床课程的基础,也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石,在中医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从现代教育理念与适应现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医学科的分化与构建、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将这些内容与关系搞清楚,才能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视角、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认识和发展中医学,才能为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药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为中华民族繁衍与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中医师承教育又为中医药学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师承教育的现状 师承教育历史源远流长,而且是古自以来中医药教育的主导模式.近代和建国初期,中医学教育以师承教育为主,辅以小规模的中医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7.
岳旭东 《光明中医》2012,27(2):207-210
医学发展有其自身特殊性和规律性,研究和探索这些规律,必须以医学自身为研究主体,把医学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不仅要研究社会历史各因素对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探讨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从自身的规律出发,自觉地吸收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进而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的.纵览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医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各自形成了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又具有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这些内在联系所反映出的中医学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又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将如何发展 ,这是人们特别是中医界十分关注和经常思考的问题 ,曾经有过种种议论和假说。笔者提出中医学发展三阶段论 ,即现代中医学阶段、新中医学阶段和新医学阶段 ,现试论如下。第一阶段 :现代中医学阶段。建立现代中医学为现阶段中医学发展的目标。应当尽快把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医学来一个全面的整理和总结 ,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的现代中医学。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 ,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但离建立现代中医学的目标还很远。现代中医学是系统的医学体系 ,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大体包…  相似文献   

9.
古代医学教育模式与当前中医教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基于中医学特殊的传承规律和社会背景,形成了师承(含家传)模式、学校模式、讲学模式、自学模式四种教育模式。这四种教育模式支撑起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传承体系。根据当前的社会背景,自学模式缺乏现实可行性,当前最佳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是师承模式、学校模式、讲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只有如此,方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医医师。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发展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学吸收与创新,构建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演进,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中医学面临转型问题。中医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转型?这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总结中医学历史上的演化发展规律,发现中医学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应该是动态适应进化型转型,这可为中医药学现代转型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1.
张庆祥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21-1022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医学临床课程的基础,也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石,在中医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从现代教育理念与适应现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医学科的分化与构建、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将这些内容与关系搞清楚,才能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视角、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认识和发展中医学,才能为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古代医学教育模式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强 《中医杂志》2014,(8):718-720
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基于中医学特殊的传承规律和社会背景,形成了师承(含家传)模式、学校模式、讲学模式、自学模式四种教育模式。这四种教育模式支撑起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传承体系。根据当前的社会背景,自学模式缺乏现实可行性,当前最佳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是师承模式、学校模式、讲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只有如此,方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医医师。  相似文献   

13.
中医已有 2 0 0 0多年的悠久历史 ,但自明、清以后 ,特别是近 10 0年来 ,中医学受到西方医学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三方面的原因。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问题1 继承不够 多年来 ,中医学传统的子承父 ,徒从师的小作坊式的教育方式局限了中医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普  相似文献   

14.
论中医学的国际地位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历史与概念之比较,说明中医学所蕴藏的独特医学体系,完全可以与西方医学平等互补,共同发展现代全球医学。传统中医要跟上时代步伐,实现中医现代化、国际化,中西医结合是必由之路。在当前中医学向国际社会发展之时,应借各国开展中医药立法之机,强调中医药和针灸因有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而不容分割,并且中医学的现代发展已经为全球医学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本文还对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以期获得中医界同仁的认同、补充和发展,并促进西医界人士的思考,使中、西医学界在新时代所需的全球医学新体系中达到共鸣。  相似文献   

15.
现代高等中医临床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近来,在多次中医药教育发展会议和国家教育发展会议上,国家教育部及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反复强调加强中医药临床技能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在此契机下,全国中医院校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努力开辟临床教学园地,以保证临床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从理论走向临床。此教学方式的改革为中医药人士所关注,其面临深层次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亦值得深思和探讨! 1 现状 1.1 院校教育的成就与弊病 在中医学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实践科学,根据其“坐堂”、“…  相似文献   

16.
1885年由陈虬创办的浙江瑞安利济医学堂是浙派中医教育近现代化先驱、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学校制定了一套新式管理制度。重视西医基础课及科学技术课的开设,自编中国最早的新式教科书,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和临床实践模式。它是运用西方办学制度和方法、传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新式中医学校,其对近现代中国中医药教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方法论层次与中医学的发展刘洋(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关键词中医学方法论1问题的提出纵观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在自然科学中没有一门学科能够象中医学这样,现代还依然在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富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应用性。科学技术发达如斯...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中医人才的质量,进而影响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医学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改革创新。加强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改革,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相融合,在中医学实训教学中应用以问题式教学(PBL)为导向的虚拟仿真技术,以期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专业认证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提高的要求,通过专业认证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本文总述学校准备和接受中医学专业认证情况,在梳理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正在试行。依据这一标准,已经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进行了试点认证。这是我国中医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教育标准和首次认证工作。从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化、中医药国际化和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制定《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及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