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干预IGT人群对糖尿病预防效果评价。方法 2009年对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社区320例IGT患者分组进行管理后进行对照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经过5年随访规范化管理,管理组患者熟练掌握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能及时自我监控。比较对照组与管理组患者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管理组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IGT患者通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对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视IGT及干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入21世纪,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2000年全世界糖尿病已超过2亿,而血糖未达糖尿病标准又高于正常者:饭后2h7.8~11.1mmol/L者称为IGT即糖耐量减低。他们向糖尿病的转化率为每年10%,而IGT时期积极干预约20%可稳定于此期,有一部分可恢复正常。因而,认识及干预IGT对减少糖尿病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解答了生活方式干预对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它的价值不断被验证与肯定,奠定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的世界地位。近日,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再添硕果:糖耐量异常(IGT)患者接受6年生活方式干预,可使20年内严重威胁视力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降低47.0%,这得益于糖尿病发病率的显著降低。遗憾的是,该获益未能延及肾病或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4.
刘素云  顾粟 《吉林医学》2004,25(10):73-74
2型糖尿病(DM)是老年人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在今后的25年内,全世界的DM患者发病率将增加1倍,我国呈上升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有关葡萄糖耐量试验低减(IGT),空腹血糖受损(IFG)的专家会议上达成共识,认为IGT/IFG是发生DM、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此类患者多伴有X综合征,因此干预IGT阶段,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或保护B细胞的功能,是防止DM、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对IGT人群中医药干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正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正迅速增长。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90%以上为2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者作为2型糖尿病的潜在危险人群,每年以5%~10%的自然转归发展为2型糖尿病,IGT者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导致早期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是非IGT者的2倍。IGT作为2型糖尿病的前期,在此阶段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是现在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罗格列酮对糖耐量减低(IGT)的干预治疗对代谢性指标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57例IGT患者为期6个月的小剂量罗格列酮临床治疗观察,体重指数(BMI)、腹围/臂围、血尿酸、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尿A/C)、肝肾功、血压等项目进行监测。结果:服药6个月、24个月后复查该57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恢复正常;高胰岛素状态得到好转并接近正常;腹围/臂围比下降;甘油三脂大致恢复正常;脂肪肝好转、肝功、肾功正常;血压控制较好。尿微量白蛋白(尿A/C)较前明显好转,腹围/臂围〈0,9。空腹血糖〈6.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5.8±2.2mmol/L。在服药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无低血糖发生。结论:经为期24个月的临床观察表明罗格列酮干预治疗IGT,可达到显著降低糖尿病的代谢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前期预防的方法、措施及效果,探讨护理干预早期糖尿病的特点、模式。方法:选择在我院常规体检时发现有前期糖尿病症状的病人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疗法控制饮食,回家调养,只对他们进行了常规教育,观察组除给他们常规的健康教育外,还建议他们住院治疗,住院后,严格控制饮食,加强锻炼,辅以药物治疗。结果:1年后经化验,观察组糖尿病发病率仅占11%,而对照组94%被确定为糖尿病。结论:糖尿病前期进行正确预防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干预能较好地控制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IGT(糖耐量减低)是2型糖尿病(DM)发生的前期状态,对IGT病人的干预治疗是预防2型DM发生的重要措施;我院糖尿病专科用本院自制的纯中药制剂三原胶囊0号,对2001年确诊的84例IGT病人进行干预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糖尿病社区预防干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服务站慢性糖尿病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进行社区预防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糖控制,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行为改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左归丸胚胎期干预能否对妊娠糖尿病(GDM)大鼠子代高糖高脂饮食诱发的糖耐量减低(IGT)起到预防作用。方法:育龄雌性SD大鼠受孕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妊娠糖尿组、胰岛素组、左归丸组、联合干预组。受孕当日妊娠糖尿病组和3个干预组按45 mg/kg腹腔内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复制妊娠糖尿病模型。并于孕4 d~19 d给药干预(左归丸10 g/kg灌胃,胰岛素20 IU/kg皮下注射)。孕鼠产子后,每窝取1只雄鼠,组成新组,组别不变。母乳喂养3 w,普通生长饲料喂养2 w,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子鼠均于6 w龄开始高糖高脂饮食。10 w后葡萄糖干化学法测各组子鼠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 h血糖(P2h G),全自动生化仪测血脂,酶联免疫法测脂联素浓度,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形态。结果:15 w龄末,模型组子鼠发生IG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妊娠糖尿病组TC、TG显著升高,HDL-C、APN显著降低,药物干预组可以改善相关指标,联合用药组优于单用药物组。结论:糖尿病大鼠妊娠期予补肾阴方左归丸干预能够有预防高糖高脂饮食引发子代成年大鼠发生IGT。  相似文献   

12.
IGT(即糖耐量减低)的传统治疗方法为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据我们观察,往往效果欠佳,其原因有患的化水平因素,患工作环境不同及患不易坚持、无耐心等因素。近年来,有学提出进行小剂量降糖药物进行干预性治疗,收到较好效果。本观察60例使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性治疗,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分析对比2组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防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血糖控制效果和并发症预防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为满意的血糖控制效果,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16.
糖尿病是社区中一种发病率高、增长速度快、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向高脂肪、高能量、低纤维改变,而体力活动相对减少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预防糖尿病显得极为重要。与此同时,许多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徘徊在糖尿病外,如果不及时有效干预,其中大约1/3将不可避免地转变为2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卫生医疗部门面临的严峻课题。现将目前糖尿病预防的多种途径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行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干预效果.方法:对14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胰岛素系统治疗,干预组在治疗同时积极采取健康行为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健康行为指导.结果:干预组有3例发生了酮症酸中毒,对照组18例发生了酮症酸中毒,干预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健康行为干预可有效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与糖尿病前期状态社区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最佳的医学模式是"治未病",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正是"未病"到"已病"的典型代表,故运用"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未病阶段既目前研究最多的IGT就进行干预,强调在社区干预的现实意义.首先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其次制定科学的社区IGT社区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最终通过构建"治未病"IGT社区干预模式,以便给糖尿病的预防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 (DM )是由不同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 ,以致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演变几年后几乎均有肾脏受累 ,可累及肾脏所有成分 ,从肾小球肾血管到间质 ,肾小球弥漫性或系膜结节性硬化为糖尿病肾病(DN)特异性损害。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 ,出现持续性蛋白尿 ,病情不可逆转 ,往往进行性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的衰竭 ,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方法阻止其发生及恶化。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与 2型糖尿病的比约为 1∶9,因此 2型DN的早期干预就更为重要。肾小球滤过率 (GF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