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诊断为腺瘤且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患者就诊临床症状复杂,就诊科室不同,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1例(6.25%)、2例(12.50%)、13例(81.25%)。伴有低血钾14例(87.50%),严重低血钾9例(56.25%),平均血钾浓度为(2.87±0.52)mmol/L。伴高血钠患者4例(25.00%),平均血钠浓度为(143.07±2.37)mmol/L。伴有血脂异常7例(43.75%),同时伴有高TC及高TG血症2例(12.50%),伴高TC患者3例(18.75%);高TG患者6例(36.77%)。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阳性率较高。结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重度高血压伴低钾血症,相当部分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8年~2001年间收治的PA46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血醛固酮测定、安体舒通试验及B超、CT检查。40例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6例行肿瘤切除术及同侧肾上腺部分切除术。结果:肾上腺皮质腺瘤45例,肾上腺皮质增生1例。46例血钾均低于正常,42例血醛固酮增高,46例安体舒通试验均阳性,B超、CT定位检查,其准确率分别为84.8%、95.6%。46例患者血钾均恢复正常。44例肾上腺腺瘤治愈,1例腺瘤及1例肾上腺皮质增生仍需药物控制血压。结论:安体舒通试验、血醛固酮测定是PA的主要定性诊断方法,血醛固酮体位试验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增生的鉴别;PA的定位主要依靠B超、CT检查。外科手术是治疗PA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 患,男,12岁。因发现高血压1年入院。患发现高血压以来,血压最高160/120mmHg,曾用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效果不佳。现用尼莫地平30mg/次,3次/d,血压控制在150~160/90~95mmHg。曾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既往史:否认乙型肝炎病史。入院后查24h尿钾48.4mmol/L.血浆醛固酮323.1pg/ml,肾素活性0.05ng(ml·h),血管紧张素-Ⅱ18.17pg/ml。并行肾上腺MRI发现:右侧肾上腺内侧下方可见约1.2cm×1.1cm横断截面占位灶,考虑腺瘤。尿pH7.0,SG1.015,曾有尿微量蛋白。血压控制不佳,并发现血钾低(2.59mmol/L),予静脉及口服补钾效果不佳。追问病史,半年前就曾发现血钾低,且补钾效果不佳。予安体舒通试验性治疗后,血压降至130~110/80~90mmHg.血钾升至4.11mmol/L.24h尿钾40.5mmol/L,考虑诊断肾上腺腺瘤引起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血压控制满意,择期手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病病史长,早期无特异临床症状,易于误诊;CT对腺瘤诊断率为92%,B型超声仅为50%,手术治疗配合术前药物治疗效果好。结论:定位诊断应充分依靠CT,术前应行抗醛固酮治疗,可单纯行腺瘤摘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治疗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研究1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误诊4例(25%),肾上腺皮质腺瘤14例(87.5%),肾上腺皮质增生1例,1例未能找到病灶。CT、B超对腺瘤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3.7%、37.5%。14例腺瘤手术切除后均已痊愈。结论:影像学CT、B超检查应列为可疑病例的常规检查;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因发现高血压1年入院。患者发现高血压以来,血压最高160/120mmHg,曾用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效果不佳。现用尼莫地平30mg/次,3次/d,血压控制在150~160/90~95mmHg。曾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既往史: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PA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3070岁,高血压分级:1级3例(6.5%),2级12例(26.1%),3级30例(65.2%),血压正常1例(2.2%)。(2)临床诊断腺瘤36例(78.3%),增生5例(10.8%),腺癌1例(2.2%),其他4例(8.7%);经手术证实20例,18例为单侧腺瘤,1例为癌,1例为右侧结节样增生。(3)低钾26例(56.5%),正常20例(43.5%),平均血钾(3.2±0.9)mmol/L。手术治疗20例,保守治疗26例。手术后血压恢复正常10例,血压无变化1例,降压药物减少9例;低钾患者11例行手术治疗,术后10例血钾恢复正常,1例患者血钾上升但仍较正常低下。结论 PA患者高血压以2、3级水平居多,低钾可能为PA的晚期症状,也可能是首发症状。心血管疾病为主要的并发症。腺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APA高醛固酮血症对心脏的损害,探讨临床治疗对策.方法收集156例APA和96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高血压病程、血浆醛固酮浓度、血钾浓度、肾素活性、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心脏损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PA组中150例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4例存在心电图异常,26例存在心动超声异常.而EH组96例中心电图异常12例,心动超声异常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PA患者的心脏损害较为多见.结论高醛固酮血症是引起腺瘤型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脏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CT检查,着重提出本病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诊断。方法:4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21~40岁占85%,均有高血压、低血钾史。仅部分病例有周期性软瘫及血和(或)尿醛固酮增多。CT使用薄层扫描。结果:本组均为一侧单发腺瘤。体积较小(直径<2cm占81%)、密度低、增强效应差,常突出于肾上腺形成“柄征”。结论: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的检查。CT检查主要是确定肾上腺有否肿瘤,以及定位、定量的诊断。CT对肾上腺皮质腺瘤诊断可靠。薄层扫描、增强CT有利于低密度小腺瘤的显示,但尚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32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其中低钾血症31例。30例卧位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40。25例立位ARR〉40。有29例行单侧腹腔镜下肾上腺结节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1例行开腹单侧肾上腺结节切除术。27例病理证实为腺瘤,4例病理证实为增生,1例无病理检查结果。结论随机血浆ARR是诊断PA的主要筛查指标,ARR〉40作为切点是诊断原醛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是治疗醛固酮瘤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醛固酮瘤(APA)与正常肾上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探讨醛固酮合成过程的差异与可能的调节异常.方法 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APA的组织标本(APA组,n=10)及正常肾上腺组织(对照组,n=7)作为研究对象.提取两种组织的总RNA,合成生物素标记的探针cRNA,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通过扫描荧光强度,计算机软件分析,得到两种组织的表达差异基因;对异常表达靶基因进行Real-time PCR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PA组有97个基因表达上调,168个基因表达下调;醛固酮合成路径中,仅CYP11B2表达显著上调;生理性调节醛固酮合成的因子中,CYB5A、CYP17A1、DUSP1、HMGCR表达下调,RENBP和NR1H2表达上调;皮质醇合成关键酶CYP17A1表达被抑制.结论 在APA的醛固酮合成路径相关酶与调节因子中,CYP11B2可能是关键合成酶;多数生理性调节因子被抑制,提示存在肿瘤性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醛固酮瘤(APA)与正常肾上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探讨醛固酮合成过程的差异与可能的调节异常。 方法 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APA的组织标本(APA组,n=10)及正常肾上腺组织(对照组,n=7)作为研究对象。提取两种组织的总RNA,合成生物素标记的探针cRNA,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通过扫描荧光强度,计算机软件分析,得到两种组织的表达差异基因;对异常表达靶基因进行Real-time PCR验证。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PA组有97个基因表达上调,168个基因表达下调;醛固酮合成路径中,仅CYP11B2表达显著上调;生理性调节醛固酮合成的因子中,CYB5A、CYP17A1、DUSP1、HMGCR表达下调,RENBP和NR1H2表达上调;皮质醇合成关键酶CYP17A1表达被抑制。 结论 在APA的醛固酮合成路径相关酶与调节因子中,CYP11B2可能是关键合成酶;多数生理性调节因子被抑制,提示存在肿瘤性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和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体会。方法 对因患此病入院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9例患者中27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未见并发症,另外2例口服用药有效。结论 垂体腺瘤大于1cm以上可以考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诊断主要依赖病史、体征、内分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甲状旁腺腺瘤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parathyroidadenoma,PTA)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旁腺腺瘤42例资料。结果:42例中,平均病程为(3.56±2.95)年;全部42例血钙和血清PTH均高于正常;定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Doppler彩超:96.4%和93.1%,99Tmc-MIBI:100%和96.8%;在Doppler彩超和99Tmc-MIBI结果吻合的27例中,单侧甲状旁腺探查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双侧探查组(15例,87.5min/12例,115.5min,P<0.05)。结论:对慢性骨病、反复发作泌尿系结石、溃疡病及胰腺炎患者,应作为PTA的疑诊对象,血钙检查作为筛查手段应列为常规;血钙和血清PTH测定是可靠的定性诊断手段;Doppler彩超和99Tmc-MIBI相结合可获得准确的定位诊断;定位明确的腺瘤结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行单侧甲状旁腺探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73例泪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泪腺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和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73例泪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泪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等。73例多形性腺瘤中包膜不完整者16例(21.9%),瘤细胞侵及包膜者47例(64.4%),骨破坏者9例(12.3%),复发性多形性腺瘤8例(11.0%)。结论:复发性泪腺多形性腺瘤容易侵及临近骨组织,包膜受侵犯或无完整包膜可能是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低位颈前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应用情况。方法:将7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实验组在超低位颈前小切口下行腺瘤切除,对照组在传统手术切口下行腺瘤切除。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疗效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低位颈前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林琴 《当代医学》2007,(4):87-89
目的 在高血压患者中,用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法(AAR),筛选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方法 对356例高血压的患者应用放免疫测定血浆ALD及PRA,计算AAR.两次AAR≥30者,行高钠试验,同时行双侧肾上腺CT扫描.结果 两次AAR≥30者,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6例,占4.5%.K、ALD、PRA、AAR与PHT及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AAR在高血压患者中可以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以发作性头晕为表现的与血压升高无相关性的不典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神经系统表现、诊治及预后。 方法 对2016-2019年我科确诊的5例以发作性头晕为表现的不典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5.4±16.1岁,均以反复头晕起病,病程3.34±2.78月,发作频次1次/日至1次/月不等,每次持续数秒至30min,可伴头痛、视物旋转、恶心、耳鸣、乏力、多汗、心悸等,面色可发红或自觉头面部发热感,体位变化或活动时明显,发作间歇期无不适。2例既往诊断高血压,3例入院后评估24小时动态血压发现血压波动。5例入院血钾均在正常范围内,2例发作头晕时测血钾降低。皮质醇及甲状腺功能等激素水平正常范围内。肾上腺CT(增强)检查仅1例提示左侧肾上腺增生,余4例未见明显异常。临床定期随访头晕明显好转。 结论 以反复发作性头晕为主要表现与血压升高无相关性的不典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少见,需提高认识。要仔细了解高血压病史,并进行醛固酮测定,以避免误诊和漏诊。低钾血症由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已不能作为筛查PA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