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证实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根据临床表现,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评价该比值≥1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除有典型的下壁心肌梗死表现外,还有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符合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19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其中16例右胸导联V3R~V6R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0.1mV,3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2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右胸导联V3R~V6R导联中QRS呈qr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结论: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变化以及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对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胸导联心电图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0例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变化规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P波以直立为主,其次为正负双向。QRS以rS波为主,V3R、V4R出现率分别为95%与75%,QS波随导联的右移逐渐增加。V1呈QS波型时,同一心电图右胸导联均呈QS型,无特异性。V1呈rS型且r波幅≥0.05mV时,右胸导联Q波应疑及右心室梗死。ST段大部分在等电位线上,正常ST段抬高≤0.1mV。T波以倒置为主,随导联可移负向加深。结论:为提高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常规12导联附加右胸导联是一项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aVL导联ST段压低对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合并右室心肌梗死26例(以V4R导联ST段抬高≥1 mm为诊断标准).以aVL导联ST段压低>1 mm为另一诊断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标准.结果 aVL导联ST段压低>1 mm(合并右室心肌梗死)25例,ST段压低≤1 mm(无合并右室心肌梗死)30例.25例中符合V4R导联ST段抬高≥1 mm诊断标准的有22例,而30例中有4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5%、90%和87%,阳性和阴性预计值分别为88%和87%.结论 aVL导联ST段压低>1 mm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aVL导联ST段压低>1 mm可作为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发生率较高,已成为危害人民建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而右室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右室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正常成人和3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描计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VE导联。比较两组人群VE导联的波形特点,分析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95.0%的正常成人,VE导联QRS波呈qR、R、Rs型,5.0%呈rS波,ST段位于等电位线,T波80、0%直立,13.0%平坦,7%倒置;93.3%的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VE导联QRS波呈QS或rS型,仅6、7%呈Rs波,ST段无偏移,T波70、0%直立,20.0%平坦,10.0%倒置。两组比较,以QRS波形态差异最为明显(p〈0.05或P〈0、01)。用VE导联QRS波呈OS型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敏感性为76.7%,特异性100%,阴性预测值93、5%,阳性预测值100%。结论两组心电图结果揭示了VE导联的心电图特征,VE导联呈QS型是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右室心肌梗死 (RVMI)不常见 ,多数与下后壁心肌梗死 (MI)并存。尸检发现RVMI的发生率为 1 0 %~ 43 % ,但临床诊断中RVMI仅占 7.7%~ 2 3 % [1 ] 。作者观察了RVMI患者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 ,为提高RVMI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本院住院急性下壁或下后壁MI 48例 ,均经心电图证实 ,并查心肌酶增高。男38例 ,女 1 0例 ,年龄 38~ 84岁 , x±s(59± 8)岁。1 .2 诊断及观察指标  48例MI患者根据RVMI特征[2 ] 分为下后壁MI并发RVMI组 (n =1 6)和单纯下后壁MI组 (…  相似文献   

7.
罗碧如  卓青 《广东医学》2002,23(2):193-19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根据下壁导联ST段下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无下移组和下移组。结果:ST段下移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无下移组。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下移是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赵红  韦振东 《广西医学》2007,29(4):506-507
目的 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ECG)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并右室心肌梗死(R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2例AIMI患者入院时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ECG外,加作右侧胸V3~5 R导联,根据其是否合并RMI分为AIMI 并RMI组(32例)和单纯AIMI组(60例).测量指标:(1)右胸导联STV4R抬高≥1 mm;(2)STⅢ抬高幅度≥STⅡ抬高幅度;(3)STV1抬高幅度>STV2抬高幅度.结果 三个指标对诊断AIMI 并RMI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6%和93.3%、87.5%和88%、56.3%和86.7%.结论 常规ECG对AIMI 并RMI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用常规心电图肢体导联STⅢ↑/STⅡ↑>1诊断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方法 对28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抬高的肢体导联STⅢ与STⅡ比值进行观察,同时对比临床表现.结果 4例心电图肢体导联STⅢ↑/STⅡ↑>1,其中3例右胸导联V4R~V5R的ST抬高﹥0.1 mV,1例ST抬高<0.1 mV的病人,临床上除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外,还有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符合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的诊断.结论 用常规心电图肢体导联STⅢ↑/STⅡ↑的比值>1,和有典型的右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是诊断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简单而又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们观察47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ARV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应的心电图改变。本院1998年2月~2003年11月收治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75例,其中合并ARVI患者47例,下壁、右室心梗同时合并后壁心梗14例,合并前期间壁心梗6例,合并广泛前壁心梗2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35~85岁,平均62.5岁。心肌梗死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右心室心肌梗死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多以右胸导联为主要诊断依据,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旨在讨论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变化对右心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世祥 《河北医学》2000,6(5):418-420
目的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特征,并与42全征壁心肌梗塞(下壁梗塞)患者心电图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Ⅲ〉Ⅱ(ST↑Ⅲ〉Ⅱ)检出率,及V2导联ST段压低与vVF导联ST段抬高比值(ST V2↓AVF↑Ⅲ〉Ⅱ及STV2↓AVF↑≤0.5均应注意是否合并有急性右室心肌梗塞(右室梗塞)。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QRS波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泉涌  吴海 《华夏医学》2002,15(6):762-763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形态的变化。方法:分析4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前,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形态及其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多呈q(Q)r型(90.2%),少部分呈QS型(9.8%);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多呈rs(S)型(92.7%),少部分呈QS(7.3%)。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前导联心电图变化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3例,并依据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和持续时间分为四组,统计各组患者不同血管病变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 胸前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不足48小时与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患者造影结果对比、胸前导联ST段压低小于2mm与大于等于2mm患者造影结果对比:仅右冠脉病变及仅左回旋支病变例数差异无显著性,右冠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例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下壁心梗患者若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则右冠脉或左回旋支合并左前降支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林洁明  朱稚丹 《广东医学》1992,13(6):288-290
头胸(HC)导联可客观地反映右室心电活动规律,为了探讨右胸HC导联对右室肥大的诊断价值,我们检查了单纯右室肥大及双室肥大患者48例的Wilson及HC导联心电图,与30例正常人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杰伟 《广西医学》2005,27(11):1826-1827
关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过去多认为是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对应性改变,是一种镜像反映,是一种良性的心电图现象。但近年通过相关临床分析,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及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病例还合并有邻近部位的心肌梗死,且预后较差。本文收集5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分析胸导联ST段压低与心肌梗死部位以及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许建华 《中原医刊》2004,31(2):50-5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系右冠状动脉病变或左回旋支动脉病变所致 ,对于远离心梗部位导联的心电图改变的研究近来已有报道。通过比较胸前导联ST改变和冠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结果以了解两者间的关系 ,有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收入我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共 40例 ,其中男 3 2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5 4 2± 8 8岁。所有病例均有临床症状 ,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及血清心肌酶谱 (CK、CK -MB)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变化 ,并有冠状动脉造影的资料。1.2 方法 :心电图记录每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心室梗死(RVI)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方法:选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28例心电图与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未合并右室梗死30例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右胸导联V3R-6R(特别V4R)s—T段上抬≥0.1mv,并出现QS型波诊断右室梗死,与常规12导联STⅢ ↑sTⅡ↑>l,sTV2 ↓/sTavF↑≤0.5。I、avL、v2-3,双镜像导联的反应及观察中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Ⅱ°、Ⅲ°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B)。电轴左偏(<一30°)等综合分析,诊断和右室梗死几乎一致。结论:仔细观察常规12导联,可及时明确右心室梗死,弥补右胸导联S—T段改变时间短,不易捕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QRS波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泉涌  吴海 《广西医学》2002,24(12):1958-1959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形态的变化。方法:分析15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及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心病患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形态。结果:无冠心病患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多呈Q(q)r型(83.33%),少部分呈QS型(15.69%), 极少数呈rSr型(0.98%)。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多呈rS(s)型(80.13%),少部分呈QS型(21.85%),极少数呈Or型(1.32%)。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前壁导联ST段压低识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的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至2009年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急诊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单支冠状动脉闭塞(RCA或LCX)的患者,分析罪犯血管开通前心电图。结果 (1)∑STv1-v3↓/∑STII III aVF↑≤1在预测RCA闭塞中敏感性高于STIII↑〉STII↑(91.30%)。(2)预测LCX闭塞∑STv1-v3↓/∑STII III aVF↑〉1有相对高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91.30%、57.14%、66.67%、87.50%)。结论前壁导联ST段压低在识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中存在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