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重症/危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加深对该病重症/危重症病例特点的认识.方法 对2009年11月24日至2010年1月25日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重症/危重症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重症6例,危重症8例;男性2例,女性12例(其中孕妇9...  相似文献   

2.
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以期了解新发疾病的发展及转归,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09-15—11-19收治的11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其预后等方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9.9岁;均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症状;8例(72.72%)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7例(63.63%)中性粒细胞比例>75%;8例患者血气分析氧合指数<200;胸片以斑片状双侧浸润阴影改变为主;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均给予抗病毒、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呼吸衰竭及ARDS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2例死亡,1例需行ECMO治疗,8例好转出院。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青壮年易感,临床表现与季节性流感相似,易并发病毒性肺炎,出现呼吸衰竭及发展为ARDS,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
2009年北京市老年人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2009年北京市老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甲流)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9年北京市老年人甲流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北京市老年人确诊甲流病例321例,确诊发病率为13.2/10万;11、12月份发病最多,占84.7%;地区分布中以近郊区分布最多,占53.0%;通过年龄分布分析发现,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9.2/10万,并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有加重趋势(x2=7.24,P<0.01);病例分型中轻症比例最高,占63.6%,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占36.4%;轻、重、危重病例之间的体质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14,P=0.52);甲流病情有随着基础性疾病加重的趋势,病情程度与基础性疾病的数量有关(x2=123.0,P<0.01).结论 北京市老年人甲流发病率较高,危重症比例较大,应是重点防控的人群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收治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15例的治疗经验。方法 15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都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治疗,起病4 d以上使用仍然有效。2例使用激素,抗生素使用都是早期、联合、广谱。每天有两名市级专家组成员进行查房,专家值班。结果所有病人经过治疗,病情好转,治愈出院。结论一旦出现流感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发展成重症病例。重症病例不主张使用激素,抗生素使用要求早期、联合、广谱。每天有专家进行查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加深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1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8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6例,好转1例,死亡1例。结论青壮年、肥胖、伴基础疾病和妊娠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易进展为危重症;早期应用奥司他韦,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细菌、真菌感染和液体出入量,实时机械通气并合理应用激素等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群体发病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奥司他韦和中药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2009年6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发生的3起聚集性发病的2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中药治疗和中药+奥司他韦治疗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 年龄、体温、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基线资料两组分布均衡.发热持续时间中药组与中药+奥司他韦组[(28.9±24.3)和(29.6±13.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5±2.5)和(5±2.6)d]和住院时间[(7.5 ±2.5)和(7.3±3.2)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097和-1.16,P>0.05).将高热患者(体温≥39℃)和中低热患者(体温<39℃)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中低热患者中,中药组与中药+奥司他韦组的发热持续时间[(17.3 ±12.9)和(22.0±13.0)h]和症状消失时间[(3.4±1.5)和(3.1±1.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03和0.43,P>0.05);在高热患者中,虽然两组的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为3.5 d和4 d,Z=0.47,P>0.05),但两组的发热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4,P<0.01),中药组发热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0.5 h)明显长于中药+奥司他韦组(中位数为22 h). 结论 清热祛瘟中药治疗甲型流感有效,轻症患者可以不用奥司他韦治疗.奥司他韦能缩短高热患者的发热时间,提倡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轻症甲型H1N1流感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轻症甲型H1N1流感临床疗效.方法 将47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16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辨证施治,对照组给予口服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结果 中药与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对临床轻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有效率均达100%.2组在发热、咳嗽、咽痛缓解与消除、病毒核酸转阴方面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8.
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类对该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全球的发病人数及其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不断增加。现对我院治愈出院的39例感重症和危重症甲型流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表现与预后,总结防治措施,积累临床救治经验.方法 对2009年5月10日四川省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lNl流感病例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 患者男,30岁.5月8日自美国返回,返程前4 d与美国"普通感冒"患者有接触史,并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人院后进行咽拭子实时PCR(RT-PCR)检测,结果 显示甲型H1N1病毒核酸阳性.给予奥司他韦、中药和抗生素治疗.奥司他韦治疗3 d后核酸检测转阴,住院7 d后痊愈出院.结论 本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过程与国外有关病例报道相似,但症状较轻.奥司他韦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3 community outbreaks of the novel influenza A (H1N1),and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or without Oseltamivir. Method The clinical records of 234 patients in 3 community outbreaks of the novel influenga A(H1N1)infection in June (n=56),August (n=96)and October (n=82) of 2009 were analyzed,and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or without Oseltamivir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age,temperature,indices of blood tests,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 were distributed evenly between the 2 treatment groups.The overall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treatment groups in the duration of clinical symptoms(P>0.05),the duration of fever(P>0.05),and the hospitalization days(P>0.05).However,an analysis stratified by the temperature (≥39℃ or <39℃)suggested that patients treat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Oseltamivir tended to suffer a shorter duration of fever [40.5(37.3.42.0) vs 22.0(10.5,30.8)hr,P<0.01]]in the higher temperature group. Conclusion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equivalent to oseltamivir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the novel influenza A (H1N1) infection with lower temperature (<39℃).Oseltamivir was effective in shortening the duration of fever in patients with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39℃.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湖南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后乙型流感的流行情况和病毒基因特征,并探究可能造成其流行的原因.方法 对湖南省2010年23家哨点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中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使用犬肾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毒株使用血凝抑制实验进行型别鉴定,对选取的10株乙型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序列进行进化树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随着甲型H1N1流感分离毒株的减少,乙型流感病毒在2010年上半年成为优势毒株,以B/Victoria系(BV系)为主,两种型别共存.2010年11起已知型别的聚集性疫情中,7起为乙型流感.在除核蛋白(NP)外的其他聚合酶(PB2、PB1、PA)、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NB蛋白、膜蛋白(M1)、乙型流感病毒M2蛋白(BM2)、非结构蛋白(NS1、NS2)10个蛋白的基因进化树中,10株病毒均按照其系的分类分在BV和B/Florida系(BY系)两个分支中,而NP进化树10株病毒均在BY分支中.与世界卫生组织疫苗株比较,10株病毒11个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为97.2%~100.0%,但仍发现有一些碱基位点的改变.未发现对NA抑制剂类药物耐药位点的突变.相对于日常监测病毒,2株聚集性疫情毒株编码NA、NB、PB1、PB2和NS2的碱基有一些突变.结论 乙型流感病毒有一些基因位点发生插入和重配,显示病毒持续进化,这可能是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后B型流感病毒成为优势毒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起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传播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病例访谈、应急监测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索发现和追踪续发病例以及分析感染因素.结果 本起暴发流行事件由1例乘坐列车的学生引发,在后续追踪调查中发现,共有19例与该学生有关的患者,平均二代续发率为4.8%.研究显示网吧密切接触是危险因素(RR=10.42,95%CI:1.18~91.76);医护过程中、无防护地清理患者污染的房间和与患者同宿舍的罹患率较高,分别为50%、25%和14.3%;不支持社区其他传播方式.结论 密切接触如共同居住、防护不当的医护过程,或共处较密闭空间如交通工具、网吧等比较适合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可能存在污染的环境或物品间接传播病毒的现象;需加强学校校医等基层医疗人员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2010年冬季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株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2010年冬季人群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流行株基因及抗原的变异.方法 采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间上海地区哨点医院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137份,接种犬肾细胞(MDCK),分离流感病毒,直接免疫荧光法(DIF)鉴定流感病毒型,RT-PCR鉴定甲型H1N1,对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进行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病毒聚合酶(PB2)片段全基因测序,分析基因及氨基酸位点变异.结果 共分离到53株人流感病毒,48株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按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9株测序.HA进化树分析发现,与2010年6月前分离的甲型H1N1毒株比较,绝大部分不位于同一主干上;HA蛋白的氨基酸位点分析显示,部分毒株在抗原决定位点上发生变异.NA蛋白酶活性中心及周围相关位点氨基酸组成保守,未检测到耐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的变异位点.PB2蛋白第627位和701位点分别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仍是禽源流感病毒特征,但第677位点出现E677G突变.结论 2010年冬季上海地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株与之前春夏季分离株比较已经有一定变异,出现了一些抗原漂移和在哺乳动物宿主内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11月26日至12月20日收治的16例重症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6例患者均为青年女性,年龄19~30岁,其中妊娠期妇女15例.16例平均白细胞总数为(6.7±3.2)×109/L,2例低于4×109/L,3例高于10 × 109/L;淋巴细胞平均值为(0.78±0.52)×109/L,14例<1×109/L;12例进行T细胞亚群CD4/CD8检查,其中7例<1.4.15例患者血乳酸脱氢酶中位数值为319 U/L(0.80~850.00 U/L),其中11例增高.16例中4例血钾<3.5 mmol/L;13例检测免疫相关指标,其中5例补体C4高于360 mg/L,1例<90 mg/L;4例C3<750mg/L;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复合物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示多发性多叶肺炎,主要呈间质样改变或大片实变渗出.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病例影像学检查符合ARDS影像学表现.4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少量心包积液.2例孕晚期妇女胎死宫内,7例及时剖官产终止妊娠或自然生产者病情稳定. 结论 健康妊娠期妇女是甲型流感的高危人群,并易迅速进展为严重肺炎,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早期抗病毒、早期终止妊娠、早期氧疗并适时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患者Th17淋巴细胞表型、比例及其与病毒清除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甲型H1N1流感患者70例、季节性流感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68例分别纳入3组.通过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测定3组人群外周血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淋巴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6水平;RT-PCR检测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载量.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甲型H1N1流感患者Th17淋巴细胞比例为(2.740±0.210)%,较健康对照者的(3.443±0.154)%及季节性流感患者的(3.443±0.277)%显著下降(F=4.242,P<0.05),而3组间Th1、Th2、Treg淋巴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浆TGF-β水平为(10±8)ng/mL,较健康者的(43±32)ng/mL及季节性流感患者的(18±10)ng/mL显著下降(F=17.72,P<0.01);甲型H1N1流感患者PBMC中TGF-β水平为(782±736)pg/mL,较健康者的(1462±315)pg/mL及季节性流感患者的(1481±348)pg/mL显著下降(F=5.730,P<0.01);Th17淋巴细胞比例与病毒清除时间呈负相关(r=-0.38,P=0.02).结论 甲型H1N1流感患者Th17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且与TGF-β水平密切相关,其降低可能导致机体延长排毒时间.  相似文献   

16.
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展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形势,我院及时开展了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培训中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也体会到加强部门间协作,重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加强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的多学科培训和实践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9年上海地区人群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和流行期间甲型H1N1分离株基因和抗原的变异.方法 采集2009年上海地区哨点医院和学校聚集性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接种犬肾细胞(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直接荧光免疫法鉴定流感病毒型,RT-PCR法鉴定亚型,对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等片段全基因测序,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HA、NA等基因变异.结果 2009年上海地区冬春季人群流感中,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同时存在,进入第32周时,甲型H1N1和季节性H3N2流感同时流行,第40周后主要是甲型H1N1流行.甲型H1N1流行株HA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区域、不同月份分离株互有穿插,上海地区分离株聚集成簇形成一个分枝,与西班牙、俄罗斯、丹麦等国的流行株接近.HA演绎推导氨基酸位点虽有变异,但都不位于抗原决定区域;NA基因演绎推导氨基酸位点未观察到274位点及与耐奥司他韦药物相关其他位点的变异;PB2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第627位和第701位氨基酸分别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为禽源流感病毒PB2蛋白氨基酸位点.结论 2009年上海地区冬春季人群流感,季节性H1N1和H3N2同时流行,夏秋季开始甲型H1N1、季节性H3N2在人群中同时流行,之后以甲型H1N1为主.甲型H1N1与早期分离株比较有一定变异,但尚未出现流行病学意义的抗原漂移株,仍表现为对人的高亲和力和低致病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和掌握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未来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5月16日至9月15日北京发现的613例具有明确密切接触者信息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原发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7099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流行病学凋查资料和标本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对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χ2检验对不同类型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13例原发病例中,男348例(56.8%),女265例(43.2%),年龄为1~75岁,中位年龄为20岁.7099名密切接触者中,男3518名(49.6%),女3514名(49.5%),性别不详67名(0.9%),年龄为0~99岁,中位年龄为27岁.甲型H1N1流感原发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为2.4%(167/7099).随着密切接触者年龄的增长,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χ2=27.87,P<0.001);以不同方式与原发病例接触的密切接触者之间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6,P<0.001).甲型H1N1流感原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隐性感染病例占14.4%(24/167).对于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症状的感染者,最早可在发病前4.5 d的咽拭子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病毒传代时间的中位天数为2.4 d.结论 甲型H1N1流感原发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病毒感染率较低;不同年龄及不同接触方式的密切接触者之间的感染率存在差异;14.4%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为隐性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有可能在发病前4.5 d即具有传染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pidemiologie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n for close contacts of pandemic(H1N1)2009 and to provide scienlific evidence fo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for the next pandemic.Methotis A total of 613 index cases with clear information of close contacts and their 7099 close contacts,determined between May 16 and September 15,2009,were inchd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data of epidemioiogical investigation,sampling and test of index cases and close contac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n for close contacts were described.Results 56.8%(348/613)of the index cases were male,and 43.2%(265/613)were female,and the median age was 20 years(range:1-75 years).49.6%(3518/7099)of the close contacts were male,and 49.5%(3514/7099)were female,but the sex information of 0.9%(67/7099)could not be recorded.The median age of the close contacts was 27 years(range:0-99 years).2.4%(167/7099)of close contacts were infected.The attack rates decreased with inereasing age of close contacts(χ2=27.87,P<0.001),and were significantly difierent between various contact patterns of close contact(χ2=109.76,P<0.001).14.4%of the infected close contacts were asymptomatic.For close contacts with symptomatic infection,vims could be shed 4.5 days before illness onset,and the median generation time was 2.4 days.Conclusion The attack rate of close contacts was very low;and the attack rat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various ages and contact patterns of close contacts.In this series 14%of cases with pandemic(H1N1)2009 were asymptomatic.The symptomatic cases might have infectivity 1 day earlier before illness ons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